摘要:横店于2024年成立竖屏剧运营中心,将华夏文化园等区域打造成微短剧集中拍摄点,提供古装、现代等数十个实景场景,并计划下半年投入虚拟棚,满足剧组快速转场和多元拍摄需求。
横店从传统影视基地转型为“竖店”,成为微短剧创作热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主动转型:从“横屏”到“竖屏”的战略调整
1. 成立竖屏剧运营中心
横店于2024年成立竖屏剧运营中心,将华夏文化园等区域打造成微短剧集中拍摄点,提供古装、现代等数十个实景场景,并计划下半年投入虚拟棚,满足剧组快速转场和多元拍摄需求。
2. 完善产业链与政策支持
作为老牌影视基地,横店依托成熟的服装、道具、群演等配套资源,结合税收优惠、场地补贴等政策,吸引了大量中小制作团队。例如,某拍摄基地单栋楼半年租金收入达280万元,日薪千元的群演供不应求。
二、市场驱动:微短剧的“流量密码”与用户需求
1. 内容轻量化与强刺激设计
微短剧以竖屏9:16画幅适配手机观看,每集1-3分钟,剧情密集植入“重生复仇”“霸总追妻”等强反转桥段,前3秒必现冲突(如耳光声、车祸),精准捕获用户注意力。平台算法进一步助推,通过大数据选角、养号矩阵等方式提升爆款率。
2. 成本低、回报快的商业逻辑
单部微短剧成本可压至30万元以下,部分爆款通过平台分账或投流实现千万级流水。例如,《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以50万成本撬动千万收益,虽实际利润率不足1%,但资本仍被“暴富神话”吸引入场。
三、行业挑战:泡沫与转型压力并存
1. 内容同质化与价值观争议
平台数据显示,TOP100微短剧中72%涉及拜金、雌竞元素,剧情套路化严重(如“第一集误会,第三集强吻”)。部分作品因低俗内容被下架,行业面临监管压力。
2. 投流成本高企与利润分化
制作成本仅占总成本的6%-10%,80%以上费用用于投流买量。多数制作方沦为“搬砖者”,真正获利的是平台和投流方。2024年横店接待超1100个剧组,但仅少数头部作品盈利。
3. 内容创作应如何避免低俗化和同质化?
微短剧的内容创作要突破低俗化与同质化困局,需从创作逻辑、技术赋能、文化价值三个维度系统性重构,具体可从以下路径展开:
(1)题材创新:从流量模板到价值表达
垂直领域深耕:开发细分赛道,如职场成长剧(《代码人生》展现程序员真实生存状态)、乡村振兴剧(《山那边的电商》融合直播助农元素)、银发经济剧(《花甲女团》聚焦中老年创业),通过精准用户画像实现差异化竞争。引入社会议题,如《反诈联盟》以短剧形式科普新型诈骗手段,兼具教育意义与传播性。
叙事结构革新:打破“三秒冲突”铁律,尝试渐进式叙事。例如《时光慢递》以书信形式串联代际情感,每集结尾设置悬念但避免强反转,培养观众深度观看习惯。探索多线叙事,如《平行世界咖啡馆》通过不同时空交集探讨人生选择,提升内容复杂度。
(2)技术驱动:AIGC与沉浸交互的融合
AI辅助创作降本增效:利用AI生成剧本大纲,通过语义分析规避同质化情节库。例如输入“重生复仇”关键词,系统自动推荐差异化方向(如重生后成为反派导师)。开发虚拟制片工具,实现场景实时渲染。某团队使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刻横店明清宫苑,成本降低60%的同时支持个性化场景定制。
互动剧与元宇宙场景:制作分支剧情微短剧,用户选择影响结局走向。如《抉择2025》中观众投票决定主角是否接受AI伴侣,数据反哺优化后续剧情。搭建虚拟拍摄社区,允许创作者共享3D资产库。横店已试点“数字道具云”,古装剧团队可调用百万级汉服纹样素材,避免撞衫问题。
(3)文化赋能:传统IP与现代价值的化学反应
经典IP年轻化改编:解构《红楼梦》为《大观园创业记》,让角色在商战中展现现代管理智慧;将《山海经》异兽转化为都市异能设定,如《九尾便利店》讲述狐妖经营奶茶店的故事。非遗技艺场景化植入,如《苏绣密码》通过微短剧呈现双面绣工艺,剧情围绕保护传统技艺展开。
地域文化特色开发:打造“城市名片”系列,如《铜陵铜韵》展现青铜锻造技艺,结合现代环保议题;《徽州茶商》以商战形式呈现茶文化传承。开发方言特色剧,如川渝地区的《山城龙门阵》用方言喜剧形式演绎市井生活,形成文化标识。
(4)产业协同:构建良性创作生态
平台算法优化:建立内容分级制度,对优质原创作品给予流量倾斜。某平台推出“新星计划”,对播放完成率超40%的原创微短剧额外补贴50%推广费。
人才培养机制:开设微短剧创作研修班,邀请编剧指导叙事创新。中国传媒大学与横店共建“竖屏剧创作实验室”,已产出12部实验性作品。建立编剧经纪制度,保护原创权益。某经纪公司为编剧开发区块链版权存证系统,按点击量实时分账。
(5)商业模式转型:从流量变现到价值增值
品牌定制剧升级:从简单广告植入转向内容共创,如《职场咖啡法则》由咖啡品牌赞助,剧情自然融入产品特性但避免硬广。开发品牌虚拟偶像IP,如美妆品牌与微短剧合作推出虚拟代言人,剧集播放量与产品销量挂钩。
衍生品开发延伸价值:打造“剧-综-衍”生态链,如《古风穿搭指南》配套电商直播,剧中服饰同步上线销售;开发数字藏品,剧中道具NFT拍卖收益反哺创作。
(6)案例实践:
• 《敦煌·飞天曲》:通过动态复原壁画场景,将飞天形象与现代舞蹈结合,单集分账超200万,海外版在YouTube获“年度最佳文化传播奖”。
• 《AI房客》:探讨人与智能管家的情感关系,采用虚拟拍摄技术降低成本,在B站评分9.2,带动智能家居产品植入转化提升37%。
微短剧的突围本质是内容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当创作从“算法迎合”转向“价值引领”,从“流量投机”转向“长期主义”,技术创新与文化厚度双轮驱动,方能实现从“量的爆发”到“质的飞跃”,真正成为新时代的文化轻骑兵。
四、未来方向:精品化与技术赋能
1. 政策引导与内容升级
横店计划推出更多扶持措施,鼓励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敦煌·飞天曲》动态复原壁画),推动微短剧向高品质发展。部分团队尝试互动剧、AIGC辅助创作等新技术,探索内容创新。
2. 出海与文化博弈
微短剧凭借“土味逆袭”等题材在下沉市场走红后,部分作品开始尝试海外输出。例如,《龙姬传》将茶道、刺绣融入剧情,在TikTok单集分账超10万美元,但需适配不同文化背景的审查与审美需求。
横店的“竖店”转型既是影视行业拥抱短视频时代的缩影,也暴露了流量经济下的内容焦虑。未来,平衡商业利益与文化价值、突破创意瓶颈,将是微短剧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来源:铜陵黑知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