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月我参军入伍,干了13年炊事兵,后半辈子未曾离开灶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1 07:05 3

摘要:"喂!那个新来的兵,面条都糊锅底了,还在那偷懒!连长要是看见了,咱俩一起吃挂落啊!"老吴扯着嗓子喊我,我一个激灵从半梦半醒中惊醒,赶紧跑回灶台。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喂!那个新来的兵,面条都糊锅底了,还在那偷懒!连长要是看见了,咱俩一起吃挂落啊!"老吴扯着嗓子喊我,我一个激灵从半梦半醒中惊醒,赶紧跑回灶台。

那是1969年春天,我刚入伍不到一个月,被分到了炊事班。说来也是机缘巧合,入伍体检时,医生说我有轻微的平足,不适合长途行军,连队领导就把我分到了炊事班。当时年轻气盛,心里还有点不乐意,总觉得当兵就应该扛枪打靶,整天围着锅台转像什么样子。

我们连队的灶房条件很简陋,就是一排平房,四口大铁锅,两个和面台,几张切菜的木案板。冬天冷,夏天热,尤其夏天最难熬,四口大锅同时烧着,温度能到四十多度,像蒸笼一样。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没一会儿工作服就能拧出水来。

"小张,你知道为啥我这么多年一直在灶房吗?"老吴是个东北汉子,四十出头,在部队已经干了十多年炊事兵,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吴大厨"。他没批评我偷懒,而是递给我一条湿毛巾,"因为我看到战友们吃完饭满足的样子,心里就踏实。咱这活儿,有人嫌脏嫌累,但它养活了千千万万的战士,这是光荣!"

那年月,部队伙食也不丰富,主食是馒头和米饭,菜主要是白菜、土豆、萝卜这些时令蔬菜,荤腥不多,逢年过节才能加个肉菜。老吴手艺特别好,能把简单的原料做出不简单的味道,常常教我一些小窍门:"炒菜火候是关键,颠勺要有节奏,这样才能入味!炒菜的声音要哗啦哗啦的,这声音好听了,菜就入味了。"

每天凌晨四点,老吴就会准时把我从被窝里拽起来:"小张,起来和面了!"那时候没有电饭锅,一百多号人的馒头和面,全靠手工。冬天水冰凉,手冻得通红,有时候还会生冻疮,但还得使足力气把面团揉得又软又匀。

炊事班的活不仅累,要求还特别严格。每周灶房要大扫除一次,锅碗瓢盆擦得锃亮,案板刷得雪白。老吴常说:"给战友做饭,卫生第一,味道第二,数量第三。"每次领导检查,我们炊事班总是拿优秀。

"张师傅,今天的萝卜炖肉真香!再来一碗!"二班的老李经常这样夸我,每次听到战友们的称赞,我心里都美滋滋的。

记得有一年冬天,北方大雪封路,蔬菜没法及时运进来。我们仓库只剩下一些土豆和萝卜,老吴愁得直挠头:"今天中午吃啥呀?"

我提议:"咱们做个土豆丝,再来个萝卜汤怎么样?"

老吴眼睛一亮:"对!还有前天剩的一点猪油渣子,咱们做个土豆丝炒猪油渣!再把萝卜切丝腌一下,做个咸菜。"

那顿饭,全连战友都说好吃。连长还专门来灶房鼓励我们:"困难条件下,还能保证战士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这就是咱们炊事班的本事!"听到这话,我心里暖烘烘的,第一次觉得当炊事兵也挺光荣。

部队生活最难熬的是想家。每到节假日,看着战友们收到家信,我也忍不住想家。老家在湖南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家里还有个小妹妹。我走时,妹妹才十二岁,刚上初中。

有一次,我收到家里来信,说妹妹考上了县里的高中。我高兴得一晚上没睡好,第二天特意用自己的津贴买了点猪肉,做了顿红烧肉犒劳炊事班的兄弟们。

"小张,你这手艺,以后回老家开个饭馆,肯定发财!"班里的小杨吃得满嘴流油,边吃边说。

"去你的,我可是要在部队好好干的!"我笑着回答,但心里却埋下了一颗种子。

1972年夏天的一个下午,特别热,我正在厨房里切菜,汗水直往下滴。突然,连队的广播喇叭里放起了《军港之夜》,那悠扬的旋律飘进厨房,我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起来。老吴走过来,笑着说:"小张,你小子嗓子还挺不错!"

"老吴,你说我们每天做饭做菜的,能不能也上文艺汇演啊?"我半开玩笑地问。

"怎么不能?去年春节联欢会,我不是唱了个《洪湖水浪打浪》吗?台下掌声可响了!"老吴得意地说。

那时候,部队文艺活动很丰富,每逢重大节日,连队都会组织联欢会。虽然我们整天忙着做饭,但也会抽空参加。记得有一次,我和老吴还有小杨,三个炊事班的兵,一起表演了个小品《炊事班的故事》,把平时做饭的趣事编成了节目,战友们笑得前仰后合。

1975年,老吴退伍了。临走前,他把一本记满菜谱的笔记本送给了我:"小张,这是我这些年的心得,送给你了。以后炊事班就靠你撑着了!"

接过笔记本的那一刻,我眼眶湿润了。老吴教会了我太多东西,不仅是炒菜做饭的技术,还有做人的道理。

"老吴,你放心,我一定把咱们炊事班的招牌擦得更亮!"我拍着胸脯保证道。

接任班长后,我更加勤奋。每天研究菜谱,想法设法改善伙食。哪怕是最普通的白菜,我也能做出七八种花样来。渐渐地,我在全团都小有名气,被称为"张大厨"。

记得有次首长来连队视察,我精心准备了一桌饭菜。除了平常的菜肴,我还特意做了几个拿手菜:红烧肉、清炒时蔬、香菇鸡汤、还有我最拿手的孜然牛肉。首长吃完连连称赞:"这伙食比机关食堂还好啊!"连长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

那几年,我们炊事班成了团里的标杆,不少兄弟连队都派人来"取经"。每次有人来学习,我都毫无保留地教,把老吴的笔记本也拿出来分享。老吴常说:"做饭的手艺不怕教给别人,只要战友吃得好,咱心里就高兴。"

1978年冬天,连队组织看电影《英雄儿女》,看到王成为掩护战友而牺牲的场景,我心里很受触动。虽然我只是个炊事兵,没法像王成那样上战场杀敌,但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部队做贡献。

每到新兵入伍,我总会多做些可口的饭菜,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记得有个叫小赵的新兵,刚来时特别想家,饭都吃不下。我特意给他做了碗鸡蛋面,还放了点老家带来的辣椒。小赵吃完,眼圈都红了:"张师傅,这味道和我妈做的一样!"

转眼间,我在部队已经干了十年炊事兵。1979年,我回老家探亲,看到家乡的变化,心里很感慨。村里开始有了砖房,妹妹已经在县城中学教书,父母也不用那么辛苦下地了。

"哥,你当兵这么多年,怎么一直在食堂里做饭啊?没上过战场吗?"妹妹好奇地问我。

我笑了笑:"妹啊,部队不光需要拿枪的,也需要掌勺的。咱们炊事兵,养活千军万马,这也是战斗!"

"那你什么时候转业回来啊?县里饭店现在可吃香了,你回来开个饭馆准能发财。"妹妹半开玩笑地说。

我没有立即回答。虽然已经在部队干了十年,但我还舍不得离开那个战友如家人的地方。

回到部队后,我把从家乡带来的一些农家做法也融入了军营饭菜中。比如老家腌制的酸萝卜,我改良后做成了酸萝卜炖排骨,战友们吃了都说好。还有湖南的剁椒鱼头,虽然部队很少能吃到鱼头,但我用同样的方法做了剁椒肉片,味道也很赞。

1980年代初,部队条件好了不少,每周都能吃上肉,水果也多了起来。我的厨艺也愈发精进,学会了不少新菜式。有次团里举行厨艺比赛,我做的"八宝饭"和"四喜丸子"获得了一等奖。

"张师傅,你这手艺,出去能当大厨了!"团长亲自给我颁奖时说道。

1982年,我已经在炊事班干了13个年头。那时候,组织上考虑让我转业。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县城粮食局工作,二是回乡自谋职业。思来想去,我选择了后者。

临走的那天,整个连队为我送行。连长给我颁发了"优秀炊事班长"的荣誉证书,战友们凑钱给我买了一套厨师刀具。

"张班长,你的红烧肉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张哥,以后开饭店别忘了请我们去捧场啊!"

"小张,你这一走,咱们的胃口就要遭罪了!"

听着战友们的话,我既自豪又不舍。十三年的军旅生涯,我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炊事班长。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我用自己的方式为部队做出了贡献。

回到老家后,我真的开了一家小饭馆,取名"军味饭店"。店不大,就五六张桌子,但生意特别好。我把部队里的严格标准带到了饭店:卫生第一,味道第二,分量第三。每天早上四点多就起床采购食材,晚上十点多才收工,比在部队还忙,但心里却很充实。

我的拿手菜是红烧肉和清炒时蔬,这两道菜在部队里就很受欢迎。红烧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清炒时蔬则鲜嫩爽口,保留了蔬菜的原汁原味。每次有老战友来,我都会亲自下厨,做这两道拿手菜招待。

店里最常放的歌是《军港之夜》和《思念》,这是我在部队时最喜欢的两首歌。每当这两首歌响起,我就会想起那段军旅岁月,想起老吴教我颠勺的样子,想起战友们吃到可口饭菜时脸上的笑容。

1988年,我的饭店生意越来越好,从小店扩展成了一家能容纳二十多桌的饭馆。每到节假日,县里的干部、老师、工人都爱来我这吃饭。不少过路的司机也会专门绕道来尝尝"军味"。我还雇了几个年轻人当帮厨,把老吴传给我的技艺又传给了他们。

记得有一次,老吴来我店里吃饭。他已经退伍多年,在东北老家开了个小饭馆,日子过得也不错。看到我的店生意这么好,他高兴地直拍大腿:"小张,你小子真争气!看来这些年没白教你啊!"

"老吴,这都是你的功劳啊!要不是你,我可能早就回农村种地去了。"我真心地感谢道。

"别这么说,你小子有天分!记得你刚来炊事班那会儿,连刀都拿不稳,现在成大厨了!"老吴笑着说,眼里满是欣慰。

后来,我还被请去给县招待所的厨师做培训。县长笑着说:"张师傅,你这手艺,是咱们县的宝贝啊!"听到这话,我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这些年的辛苦都值了。

岁月流转,转眼又是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现在已经退休,饭店交给了儿子打理。但每天我还是喜欢去后厨转转,指导一下年轻厨师。有时候,我会坐在店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想起那段军旅岁月。

回望这半辈子,虽然一直没离开灶台,但我无怨无悔。在部队的十三年炊事兵生涯,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不管干什么工作,只要用心去做,就能做出成绩,赢得尊重。

现在逢年过节,我还喜欢给全家做一桌拿手菜。孙子总是笑着问:"爷爷,你在部队都做什么菜啊?"我就会给他们讲那些年在炊事班的故事,讲老吴教我怎么和面,讲战友们吃到可口饭菜时脸上的笑容...

有人说,男儿志在四方,建功立业。而我,一个普通的炊事兵,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但每当我看到别人吃着我做的饭菜露出满足的笑容时,我就知道,这一生,值了!

"喂!那个新来的兵,面条都糊锅底了,还在那偷懒!"每当回想起老吴当年的那声吼,我就会莞尔一笑。正是那一声吼,把我领进了烹饪的大门,让我的一生与灶台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我的人生轨迹很普通,但我在平凡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快乐,这或许就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吧。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