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总以为不离婚是为了孩子好,其实影响他最大的不是有没有离婚这件事,是父母的养育方式。
父母总以为不离婚是为了孩子好,其实影响他最大的不是有没有离婚这件事,是父母的养育方式。
有些人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在餐桌上保持沉默,以免被牵连。
他们能看懂大人眼神里的无爱,还得在睡梦中躲着打雷般的争吵声。
他们的家,随时都会发生地震,一次次摇晃着孩子心里的安全感。
以下4件事,对孩子的影响都比离婚还严重,父母不可不慎。
心理学家John Bowlby在依附理论中指出,孩子对安全感的建立,来自稳定的情绪连结与信任感。
这和父母是不是天天待在家里没太大关系,关键在于相处时,孩子是否感受到被爱与被理解。
但很多人误会了陪伴的意义。以为只要人在,就是陪伴。结果呢?手机滑个不停,耳朵关机,孩子的话像抛进深井,没个回音。
这样的陪伴,比起完全不在场,更令人心寒。因为失望,总是源自期待。
一位被父母“陪着长大”的青少年,在谘商室里淡淡地说:“我妈天天在家,可她从来没看我一眼。”
有的父母,一开口就没好话。
“你怎么这么笨?”“我真后悔生了你。”“如果没生你,我现在过多好!”这些话,都是种子,会在孩子心里长成荆棘。
《Journal of Adolescence》曾发表研究指出,持续接受负面语言对青少年的自尊与情绪发展会造成长期伤害,甚至可能导致自残倾向。情绪暴力,不会留下瘀青,但会让孩子连照镜子都不忍心看自己的眼神。
三毛曾写过:“有些话一出口,就像箭,永远收不回来。”这句话,我始终记得。
有的父母爱得让人窒息。孩子一考差,父母就像被雷劈了一样崩溃。
好像人生只有成绩表,才证明自己没白养。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指出,父母若过度介入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与自主感。
不断被要求“更好、更快、更优秀”,孩子只好把压力吞进肚子里,最后变成一颗憋着怒气的炸弹。
真正被爱的孩子,是无论跑得多慢,都有人在终点等着他微笑,给他支持和肯定。
你不骂他,不打他,只是对他的喜怒哀乐,毫无反应。
他哭了,你说“别烦我”。他笑了,你连头也不抬。这种不温不火的冷,才最容易让孩子长出一颗空洞的心。
心理学家Donald Winnicott说过,一个孩子若在早期经历情感忽视,将来会难以建立稳定关系,也可能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情感冷战不是不爱,是一种懒得经营的伤害。
有个孩子说,他宁愿父母打他,至少那还像是一种“关心”。这话令人鼻酸。
小编的父母就是如此,他们很少为我准备食物,有次我自己煮饭给妈妈吃。
但隔热手套太薄,端锅子时烫到了手,我疼得大叫,但妈妈只是头也没抬。
就自顾自地吃着我煮好的食物,完全不想理我,我一直跟她说很疼要去治疗。
她还是慢慢地吃完饭了,才一脸厌恶不耐烦地带我去治,满脸的嫌弃。
那画面,我可能永远不会忘记,冷漠无爱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
其实,离婚不是罪。是有时候,两个人无法好好生活,只好换个方式彼此成全。但孩子仍需要父母。只是,他们要的不是一个“名义上的存在”,而是有温度的触碰与诚实的交流。
许多研究指出,即便父母分开,只要能保持稳定、积极的教养态度,孩子的心理状态依然能健康发展。高品质的陪伴与良性沟通,是孩子成长中最坚实的后盾。
记得,有位母亲在离婚后,每周都会和前夫一起带孩子去图书馆。他们不谈感情,只谈育儿。孩子后来说:“爸妈虽然没在一起,但我知道,我还是被完整地爱着。”
我们总是急着教孩子怎么长大,却忘了自己也该学习怎么当一个不伤人的大人。
比离婚更糟的是那份逃避、冷漠、和不负责任的态度。
真正让孩子难过的,不是父母分开,是他们从此变得陌生、仇视、甚至孩子再也见不到其中一方。
照顾好孩子的心,单亲家庭也能很幸福!
小编就看过不少单亲家庭和家人关系很和睦,也养出了有安全感的幸福孩子。
来源:午乐悦的小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