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霄云翻唱风波升级,工作室回应争议,遭华晨宇粉丝质疑避重就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00:45 1

摘要:2025年3月,音乐圈因一场翻唱风波再度掀起舆论风暴。新生代歌手黄霄云因在音乐平台上线翻唱华晨宇经典作品《烟火里的尘埃》,被推至风口浪尖。尽管标注了原唱身份,但华晨宇粉丝发现其翻唱版本中一段吟唱涉嫌抄袭华晨宇另一首歌曲《孩子》,且未标注出处,引发“消费原唱IP

2025年3月,音乐圈因一场翻唱风波再度掀起舆论风暴。新生代歌手黄霄云因在音乐平台上线翻唱华晨宇经典作品《烟火里的尘埃》,被推至风口浪尖。尽管标注了原唱身份,但华晨宇粉丝发现其翻唱版本中一段吟唱涉嫌抄袭华晨宇另一首歌曲《孩子》,且未标注出处,引发“消费原唱IP”“破坏创作完整性”等争议。这场风波不仅撕开了音乐行业的版权管理漏洞,更折射出流量时代艺术创作与商业利益的复杂博弈。

事件回顾:从翻唱到抄袭指控

3月中旬,黄霄云在音乐平台上线了《烟火里的尘埃》翻唱版本。该版本由她本人重新编曲,并通过正规渠道获得华晨宇方授权。然而,随着歌曲传播,华晨宇粉丝发现翻唱版副歌部分一段长达12秒的吟唱,与华晨宇2015年歌曲《孩子》中的段落高度相似,且未标注改编来源。这一细节迅速引发粉丝群体集体声讨,指责其“借原唱热度圈钱”“消费情怀”,甚至将争议与2020年《歌手》节目中黄霄云“奇袭”毛不易的旧事关联,形成跨年持续发酵的舆论战。

争议核心:版权授权与创作边界的模糊地带

1. 合法授权是否等于创作自由?

黄霄云工作室于3月31日发布声明,强调已通过正规版权代理公司获得《烟火里的尘埃》的“词曲著作权授权”,并称改编属于“艺术再创作范畴”。然而,华晨宇粉丝质疑该授权是否涵盖具体改编内容,尤其是涉及其他作品的元素。根据《著作权法》,翻唱需获得词曲著作权人及表演者的双重授权,但实际操作中,授权范围常存在模糊性,例如改编是否允许融合其他作品片段。此次风波暴露了国内音乐版权管理的短板——授权链条复杂化与信息不透明,为争议埋下隐患。

2. 抄袭指控的真实性与行业惯例

然而,华晨宇粉丝认为黄霄云方的声明完全是在避重就轻,因为他们质疑的点一直不是在《烟火里的尘埃》部分,而是在吟唱部分涉嫌抄袭《孩子》却没有标注。通过提供的对比音频显示,两段吟唱在旋律走向、气声处理乃至尾音颤音等细节上高度重合,相似度超过80%。对此,黄霄云方尚未公开回应,仅强调“尊重原创”。值得注意的是,音乐行业存在“致敬改编”惯例,例如动力火车翻唱周杰伦的《黑色幽默》、邓紫棋改编Beyond的《喜欢你》等案例,但此类改编通常需明确标注来源或获得原作者授权。此次争议中,黄霄云翻唱版未标注《孩子》的改编信息,成为矛盾焦点。

3. 粉丝对立与创作生态的撕裂

华晨宇粉丝与黄霄云粉丝的冲突已超越音乐本身,演变为群体对立。部分“火星人”(华晨宇粉丝)通过考古式翻旧账,将2020年《歌手》奇袭事件、2023年《天赐的声音》争议等与此次翻唱捆绑,形成“讨伐”态势;而黄霄云粉丝则通过举报负面言论、强调“尊重艺术表达”试图维护偶像形象,却因“护主心切”被指“饭圈思维”。这种记忆选择性暴露了内娱生态的病态——粉丝群体将艺人个人行为与作品价值强行绑定,甚至将争议事件工具化,加剧了舆论场的撕裂。

黄霄云风波撕开了音乐行业的深层矛盾:如何在保护创作者权益与鼓励艺术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当然平台的责任也不可缺位,音乐平台应加强对翻唱行为的合规审查,建立改编作品标注规范,避免成为争议导火索。

这场风波或许将成为音乐行业变革的契机。若华晨宇方与黄霄云方能公开完整的授权文件及改编创作过程,或可重塑公众对版权规则的信任。而黄霄云若能在后续舞台中以更成熟的表达回应争议,或可打破“人红是非多”的魔咒。正如业内人士所言:“音乐需要被听见,更需要被尊重。”这场风波不应止于骂战,而应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契机。到底是“合法授权”还是“抄袭”,还需要一个更加权威的定论。​

来源:墨海寻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