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Oh my god!这简直是魔鬼的楼梯!”——美国顶流网红甲亢哥(iShowSpeed)攀爬河南伏羲山天梯时,全程嘶吼的画面,短短48小时席卷全球社交平台,播放量突破2亿次!这个被中国网友戏称“行走的表情包”的20岁黑人小伙,为何能让一条险峻天梯成为国际顶流
用“尖叫”撕开流量密码
“Oh my god!这简直是魔鬼的楼梯!”——美国顶流网红甲亢哥(iShowSpeed)攀爬河南伏羲山天梯时,全程嘶吼的画面,短短48小时席卷全球社交平台,播放量突破2亿次!这个被中国网友戏称“行走的表情包”的20岁黑人小伙,为何能让一条险峻天梯成为国际顶流话题?背后不仅是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更是一场文化破壁的狂欢。
癫狂人设+极致反差
1. “疯癫美学”引爆情绪共鸣
甲亢哥的攀登全程毫无“偶像包袱”:颤抖的双腿、扭曲的五官、破音的尖叫,像极了每个普通人在恐惧面前的真实反应。这种“不完美”恰恰击中了观众的共情点——原来网红也会腿软!而当他硬着头皮迈出第一步时,弹幕瞬间被“这不就是我吗”刷屏。
2. 文化碰撞的戏剧张力
一个以夸张闻名的美国网红,挑战中国最险天梯,本身就是一场东西方冒险精神的对话。伏羲山天梯的陡峭岩壁与甲亢哥的“美式咆哮”形成强烈反差,评论区甚至掀起“中外恐高症患者大联欢”:巴西网友调侃“这比里约贫民窟楼梯还吓人”,日本游客感叹“终于有人懂我爬富士山的心情”。
3. “直播原生态”打破信息茧房
没有剧本、不加滤镜的直播画面,意外成为外国网友的“中国认知启蒙课”。镜头扫过天梯旁的玻璃栈道、山间5G基站、扫码购票的游客,一条高赞评论写道:“原来中国景区早就实现‘刷脸爬山’了?西方媒体还在炒作‘中国人用竹竿挑行李’?”
流量背后的文化破冰逻辑
反套路人设:从“小丑”到“勇士”的蜕变
甲亢哥的爆红绝非偶然。他曾在少林寺学功夫被棍子打哭,在上海街头因《阳光彩虹小白马》被围观合唱,这些“翻车现场”恰恰塑造了一个鲜活立体的冒险者形象。伏羲山的尖叫,不过是这场“真香之旅”的高潮——观众爱的不是他的完美,而是那份敢于暴露脆弱的真实。
技术赋能下的文化输出新范式
值得注意的是,甲亢哥直播中无意展示的中国细节——高铁无缝网络、景区智能设施——成为海外网友热议焦点。当西方政客还在炒作“中国威胁论”,一个网红的手机镜头却让千万人看见:这里的山路不仅有尖叫,还有信号满格的现代文明。
冒险经济的新蓝海
伏羲山天梯的搜索量近日暴涨300%,景区负责人透露正开发“甲亢哥同款尖叫打卡路线”。而更深层的启示在于:
1. 情绪价值>景观价值:年轻人要的不是“到此一游”,而是能激发表达欲的“社交货币”。
2. 反向文化输出:当外国网红用“土味体验”打破偏见,中国文旅不妨主动制造更多“失控瞬间”——比如让老外挑战重庆魔鬼立交、在淄博烧烤摊学划拳,用反差感撕开传播缺口。
尖叫之外,可以看见现世代的全球化叙事,甲亢哥的爆火,本质上是一场“去精英化”的文化胜利。当传统宣传还在追求宏大叙事,年轻人早已用表情包和鬼畜视频重构话语体系。伏羲山的尖叫,既是个人勇气的赞歌,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中国文旅的无限可能,也照出世界对真实中国的渴望。 下次若在景区听到“Oh my god”,别急着嘲笑老外胆小。或许下一秒,他的尖叫就会让千万人爱上这片土地。毕竟,恐惧与惊叹,本就是人类最原始的文化通行证。#甲亢哥爬伏羲山天梯 一路直呼My god#
来源: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