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出苗后发黄预防措施要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8 06:52 1

摘要:小麦出苗后发黄是生产中常见的生理性或病理性问题,表现为幼苗叶片失绿、色泽由正常翠绿转为淡黄或深黄,伴随生长迟缓、根系发育受阻,严重时导致缺苗断垄,对小麦生产造成显著影响。为系统性解决这一问题,需从品种选择、播前准备、播种管理、田间栽培及病虫害防控等全环节入手,

小麦出苗后发黄是生产中常见的生理性或病理性问题,表现为幼苗叶片失绿、色泽由正常翠绿转为淡黄或深黄,伴随生长迟缓、根系发育受阻,严重时导致缺苗断垄,对小麦生产造成显著影响。为系统性解决这一问题,需从品种选择、播前准备、播种管理、田间栽培及病虫害防控等全环节入手,构建综合预防体系,确保小麦幼苗健壮生长。

一、科学选种:筑牢抗逆基础

1. 适配生态环境: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类型、土壤质地、降水分布及常见病虫害种类,选择经国家或省级审定、且在当地多点试验中表现出抗寒、抗旱、耐盐碱、耐贫瘠及抗根腐病、纹枯病等特性的品种。

2. 规避品种缺陷:避免选用未经审定、适应性不明或存在明显遗传缺陷的品种,同时注意品种的更新换代,对于连续种植3年以上、抗性下降的品种及时替换,防止因品种退化导致出苗后抗逆能力不足而发黄。

3. 种子质量筛选: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人工筛选或机械精选,去除瘪粒、破粒、虫蛀粒及杂质,确保种子净度≥98%、发芽率≥85%、千粒重符合品种标准。

二、播前准备:优化生长环境

(一)土壤深耕

深耕整地与保墒: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深耕,耕深控制在25-30厘米,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通透性;深耕后旋耕2-3遍,使土壤细碎平整,无明暗坷垃,避免播种时种子与土壤接触不实,影响萌发与扎根。同时,根据土壤墒情适时造墒,播前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70%-80%,确保种子萌发有充足水分,减少因干旱导致的出苗后叶片发黄。

(二)精准施肥:均衡营养供给

土壤养分失衡(如缺氮、缺磷、缺钾或微量元素缺乏)是小麦出苗后发黄的常见诱因,需通过播前基肥与种肥结合,实现养分均衡供给。

1. 基肥施用原则: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补充微量元素”的原则。每亩施入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公斤、尿素15-20公斤(或碳酸氢铵40-5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对于常年连作地块,每亩额外施入硫酸锌1-2公斤、硼砂0.5-1公斤,预防缺锌、缺硼导致的叶片黄化。

2. 种肥施用规范:种肥以磷钾肥为主,可选用磷酸二铵5-8公斤/亩或硫酸钾型复合肥(氮磷钾比例15:15:15)8-10公斤/亩,与种子分开施用,避免种子与化肥直接接触导致烧种、烧苗;种肥施于种子下方3-5厘米处,既能满足幼苗初期对养分的需求,又能促进根系发育,减少因养分不足引发的发黄。

(三)种子处理:提升抗逆能力

播前种子处理可有效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与虫卵,增强种子活力,提高幼苗抗逆性,减少病理性与生理性发黄。

1. 药剂拌种:针对当地小麦苗期常见病害,选用对应的杀菌剂拌种。例如,防治根腐病可选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防治纹枯病可选用30%苯醚甲环唑·丙二醇醚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15%拌种。拌种后晾干播种,避免湿种播种导致烂种。

2. 生物拌种:对于生态种植或追求绿色生产的地块,可选用生物菌剂(如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拌种,每亩种子用菌剂50-100克,加水稀释后与种子均匀混合,晾干后播种。生物菌剂可在种子周围形成有益菌群,抑制病原菌繁殖,同时促进土壤养分转化,增强幼苗抗逆性。

3. 浸种处理:对于发芽率偏低或活力不足的种子,可采用温水浸种或药剂浸种提升活力。用25-30℃的温水浸种4-6小时,或用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浸种2-3小时,捞出晾干后播种,可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幼苗整齐度,减少弱苗发黄。

三、规范播种:奠定壮苗基础

1. 确定适宜播期:根据品种特性与当地气候,确定最佳播期。冬小麦一般在日平均气温16-18℃时播种,北方冬麦区通常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南方冬麦区为10月中下旬;春小麦在土壤解冻后、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8℃时播种。播期过早易导致幼苗旺长,越冬期抗寒能力下降,返青后易发黄;播期过晚则幼苗弱小,抗逆性差,易因低温、养分不足发黄。

2. 控制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沙壤土可适当深播(4-5厘米),黏壤土宜浅播(3-4厘米)。播种过深,种子萌发时消耗养分过多,幼苗出土后瘦弱、叶片发黄;播种过浅,种子易受干旱影响,出苗后根系浅,易受低温、干旱胁迫导致发黄。播种后及时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促进根系下扎。

3. 合理密植:根据品种分蘖能力与土壤肥力确定播种量。分蘖能力强、土壤肥力高的地块,每亩播种量控制在10-12公斤;分蘖能力弱、土壤肥力低的地块,每亩播种量12-15公斤,确保基本苗数冬小麦每亩18-22万株、春小麦每亩25-30万株。播种过密,幼苗间竞争光照、养分与水分,易导致弱苗发黄;播种过稀则群体不足,影响产量。

4. 播种均匀性把控:采用机械播种,确保播种行直、下种均匀,避免漏播、重播。漏播区域易形成断垄,重播区域幼苗过密发黄;播种时定期检查播种机下种量,及时调整,确保全田幼苗长势一致。

四、田间管理:动态防控发黄

小麦出苗后至分蘖期,需根据幼苗长势、土壤墒情与气候条件,开展精细化田间管理,及时纠正不利因素,防止发黄问题扩大。

(一)水分管理:平衡供需

干旱或涝害均易导致小麦出苗后发黄,需根据土壤墒情灵活灌溉或排水。

1. 干旱防控:出苗后若遇持续干旱,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及时进行沟灌或喷灌,每亩灌溉水量30-40立方米,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板结。灌溉后适时中耕松土,破除板结层,增强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吸收水分与养分,缓解叶片发黄。

2. 涝害防控:若遇降雨过多或田间积水,及时开挖排水沟,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涝害后土壤缺氧,根系易腐烂,需结合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同时每亩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50公斤,补充养分,促进幼苗恢复,减少发黄。

(二)苗期追肥:补充养分

出苗后若发现幼苗因养分不足发黄(如叶片淡绿、生长迟缓),需及时追施速效肥,补充养分。

1. 氮肥补充:缺氮导致的发黄(叶片全株发黄,下部叶片先黄),每亩追施尿素5-8公斤,或碳酸氢铵15-20公斤,开沟施入后覆土,避免撒施后挥发损失;也可叶面喷施1%尿素溶液,每亩50-60公斤,间隔7天喷1次,连喷2次,快速缓解发黄。

2. 磷钾肥补充:缺磷导致的发黄(叶片暗绿带黄,根系少而弱),每亩追施过磷酸钙20-30公斤,或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缺钾导致的发黄(叶尖、叶缘发黄,逐渐向内扩展),每亩追施硫酸钾10-15公斤,或叶面喷施0.5%硫酸钾溶液,增强幼苗抗逆性。

3. 微量元素补充:若因缺锌、缺硼等微量元素导致发黄,每亩叶面喷施0.1%硫酸锌溶液或0.2%硼砂溶液50公斤,连喷1-2次,补充微量元素,促进叶片转绿。

(三)中耕除草:改善环境

1. 中耕松土:出苗后至分蘖前,进行1-2次中耕,深度3-5厘米,破除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减少因根系缺氧导致的发黄。中耕时避免损伤幼苗根系,行间深耕、株间浅耕。

2. 化学除草:杂草较多的地块,在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期,选用安全的除草剂防治。防治阔叶杂草可选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每亩10-15克),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每亩50-60毫升);防治禾本科杂草可选用6.9%精恶唑禾草灵乳油(每亩50-60毫升),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严格按照除草剂使用说明操作,避免药害导致幼苗发黄。

五、病虫害防控:阻断危害

(一)病害防控

1. 根腐病:发病初期(幼苗根部变褐、叶片出现黄褐色斑点),每亩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或喷雾防治,每7-10天1次,连防2-3次,抑制病害扩展。

2. 纹枯病:发病初期(茎基部出现褐色病斑,叶片发黄),每亩选用30%苯醚甲环唑·丙二醇醚乳油2000倍液,或25%戊唑醇水乳剂2000倍液,对准茎基部喷雾,重点喷施病株及周围植株,连防2次,间隔10天。

3. 全蚀病:对于全蚀病高发地块,出苗后每亩选用12.5%硅噻菌胺悬浮剂200毫升,兑水30公斤,对准根部喷雾,或随灌溉水施入,抑制病原菌侵染,减少发黄。

(二)虫害防控

1. 地下害虫:若发现幼苗缺苗断垄、根部被啃食,每亩选用40%辛硫磷乳油500毫升,兑水50公斤,灌根防治;或选用3%毒死蜱颗粒剂2-3公斤,与细土混合后撒施于田间,浅耕入土,毒杀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

2. 蚜虫:蚜虫吸食幼苗汁液,导致叶片发黄、生长迟缓,当百株蚜量超过50头时,每亩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重点喷施叶片背面与嫩尖。

六、应急补救:减少损失

若小麦出苗后已出现发黄现象,需及时诊断原因,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减少危害损失。

1. 诊断方法:通过观察发黄症状判断原因——全株均匀发黄多为缺氮或干旱;下部叶片先黄、上部叶片翠绿多为缺磷;叶尖叶缘发黄多为缺钾;叶片出现斑点、根系变褐多为病害;幼苗倒伏、根部被啃食多为虫害;局部地块发黄多为播种过深、过密或药害。

2. 针对性补救:

- 因播种过深导致的发黄:及时扒土晾苗,使分蘖节露出地表,促进幼苗生长;

- 因药害导致的发黄:喷施清水冲洗叶片,同时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0.1%芸苔素内酯溶液,缓解药害,促进恢复;

- 因病虫害导致的发黄:按照上述病虫害防控方法,选用对症药剂防治,同时补充养分,增强幼苗抗性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