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虽然只是一名地处深山的小记者,却被许多人记住了名字。几年前,他光荣退休了,但仍痴心不改,坚守在新闻战线这块阵地上,他的名字一次次出现在陕西日报优秀通讯员的名单上。2016年7月上旬,他又在陕西日报传媒集团在商洛市镇安县召开的2015年度通联工作表彰会议上,被
新闻战线上的“深山百灵”
他虽然只是一名地处深山的小记者,却被许多人记住了名字。几年前,他光荣退休了,但仍痴心不改,坚守在新闻战线这块阵地上,他的名字一次次出现在陕西日报优秀通讯员的名单上。2016年7月上旬,他又在陕西日报传媒集团在商洛市镇安县召开的2015年度通联工作表彰会议上,被授予“特别铭记奖”殊荣。
上图左为张革风在镇安《陕西日报》通联会上获得的“特别铭记奖证书;右为报社发布的报道(右一为张革风)。
也是在这次会议上,笔者终于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老同事:他身高1米60左右,身材瘦弱但精干,脸上总挂着腼腆的微笑,一问才知道,他已67岁,他就是凤县广播电视局退休干部,被人们称为新闻战线上的“深山百灵”——张革风。
张革风1949年农历10月26日出生于陕西商州。在这块尚文的土地上,他自幼便与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1968年10月,他有幸进入军营,热火朝天的部队生活,需要有文化的战士,那时军队文化生活十分活跃,他积极投身于各种文化活动之中,很快便成为连队的宣传骨干。1972年7月,正在服兵役的他,斗胆投出第一篇军旅散文,被军区《人民军队报》刊用,成为他公开发表的“处女作”。在连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更激发了他写作的热情。
上图为张革风(笔名曲歌)七十年代在人民军队报发表的处女作。
上图为参加1983年夏全国儿童文学讲习班全体人员的合影,第五排左七为张革风。
从那以后,他专心写作一发不可收拾。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张革风从部队转业后,进入一家国家部属化工企业, 当了一名司机。在卸装货物之余,驾驶室常常是他读书和酝酿腹稿的所在。起初,尽管无数投稿被退回或如泥牛入海,但他仍不灰心,坚持写作,终于有作品冷不丁地被采用,从小报发展到刊物、大报,由“豆腐块”到千字、数千字、新闻短消息、杂文、散文、诗歌啥都写。1983年,张革风有幸参加了文化部、省文联、省作协联合在西安举办的全国儿童文学讲习班,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被厂里破格调到机关,成为该企业第一张报纸的创办者和主笔,开始了他的新闻宣传职业生涯。
1988年4月,在企业迁离凤县之际,张革风被调入凤县广播电视局从事新闻工作。回到县上后,他觉得这里的天地比工厂更为广阔,简直有写不完的东西。哪里有新闻,他就急不可待地赶往第一现场采访,在第一时间完成写稿任务。一年又一年,他写的稿件总是频频出现在各类报纸、电台:既有让人提及的头版头条和长篇通讯,又有让人回味的好标题、消息或图片;还有周末、副刊的言论、散文。围绕中心写稿有他,日常动态写稿有他,各类报刊征文,约稿有他,每年在市以上媒体发表的新闻稿件都在百篇以上,并以出色的工作成绩受到表彰。因此,他由助理编辑、记者到编辑、记者、再到主任编辑。中国首届记者节宝鸡市表彰的10名优秀新闻工作者中,他是唯一获得“宝鸡市优秀记者”的县级新闻工作者。
除发表数千篇各类新闻稿件外,张革风还先后出版了散文、报告文学集《山地风流》,童话集《少年奇遇记》和长篇小说《山地子孙》等百万余字的文学作品,跻身于宝鸡市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委员,宝鸡市文联委员、作家协会理事,省作协会员、省作协代表大会代表行列。
2009年,张革风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关注农村改革,情注三农。凭着他多年来从事新闻工作养成的政治敏锐性,把新闻视觉投向了新闻调查写作,写出了不少好的作品。近年来,他撰写的《宝鸡多种形式探路“新农保”》《凤县文化旅游产业调查与思考》《攻克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凤县大力推进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山区农户“两权”抵押信贷机制困境何以破解?——凤县“农村住房抵押借款调查”》等,相继刊登在《陕西日报》头版和其他版面及显著位置。他的图文报道《无腿走人生》获2010年首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摄影类铜奖;他写的《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凤县模式引发的思考》、《为城乡居民撑起公平的保护伞——陕西凤县养老医保城乡一体化调查》,获“2012年首届中国敬老助老社会责任高峰论坛”优秀论文奖。同时,这篇论文还被收入该论坛文集。
上图为张革风以笔名在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8月3 日第11版发表的《古道溶洞寻迹》剪样。
上图为张革风以笔名在文艺报2004年1月15日二版艺术人生栏发表的《苦行僧之乐》。
上图为张革风与新华社记者边汇1999年4月24日在新毕每曰电讯上发表的报道。
以上图为张革风在省市级报纸发表的部分作品。
以上为张革风的部分获奖证书。
上图为出版的散文集《凤州漫记》封面。
他写的《150名农民工讨薪纪实》,获陕西省2014年“信访故事”征文唯一的一等奖。同年,张革风拍摄的反映凤县残疾人冯喜娥与丈夫携手面对生活的摄影作品《冯喜娥与丈夫劳作后的一霎》获陕西省计生协会举办的首届书法、摄影、剪纸作品三等奖;摄影作品《恩爱夫妻》入围中国计生协会举办的《生育关怀行动》摄影作品选;2015年,中共陕西省委老干部局在全省离退休干部中开展的“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盛世辉煌、助明日中国梦圆”主题征文活动,他撰写的《难忘军旅情》和《我记忆中的爱泼斯坦》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
据不完全统计,退休7年来,张革风先后在《陕西日报》、《金融时报》、《中国保险报》、《农村金融评论》、《当代陕西》等国家省市报刊及电台发表的新闻调查等大块头稿件达500余篇,获奖10余次。去年3月,他的20余万字的第4部文学著作——散文集《凤州漫记》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长期的新闻宣传和写作实践,使张革风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采访写作经验,退休后,仍有不少单位请他介绍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经验,他凡请必到、义不容辞。除此之外,张革风还先后担任着县人行、计生、劳动就业、残联、居保、信访等部门的特约撰稿人,经常早出晚归,参与这些部门的下乡调研,为他们的通讯员手把手地搞好帮传带,为他们的行业重要活动搞策划、提建议,围绕县上中心工作鼓与呼,甚至甘当“无名”撰稿人。
“今天,我是怀着深深地感恩之情,为县文化馆赠送200本我新出版的《凤州漫记》,发自内心地表达我对给予我文学生命的县文化馆和山地凤县的热爱”。这是张革风向凤县文化馆赠书时发自肺腑的感言。据统计,张革风仅赠送给凤县县级部门单位和3个镇的28个农家书屋的新著,价值约2万余元。
退休后的张革风,正是怀着一份感恩社会和回报社会之心,先后担任县老年学学会的副会长、会长、党支部书记,被县文化馆文学创作室和县摄影协会聘为顾问,热心为老年学学会、业余作者义务指导创作,搞好服务。
上图为作者发表在2017年8月《金秋》杂志上半月的该文剪样。
附:张革风,笔名曲歌,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原为凤县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至今,除发表万余篇新闻,又痴心文学创作。上世纪七十年代发表处女作,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等中省市报刊,入选新华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的文集,及陕西省文联《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除文中提到的公开出版的4部文学书籍,2022年12月,又公开出版了65万字的文集《五十年追梦》,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被授予“宝鸡市优秀记者”、“宝鸡市最美老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
上图为作者2016年7月上旬,参加陕西日报在镇安县召开的年度通联表彰会期间,游览云盖寺古镇时留影。
作者简介:赵智宝,长期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同时,发表多篇言论、杂文、散文、游记等;先后编辑出版了新闻作品选《足迹》《乐耕录》《桑榆集》《春华秋实》《西岐戏宛》等,约150余万字。
来源:虚谷斋张革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