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重生 百鸟归栖 ——白甫河河长制下的生态蝶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22:46 2

摘要:清晨,碧阳湖畔笼罩在薄雾中,湖面泛起的涟漪伴随着几只红嘴鸥掠过水面,激起一串晶莹的水珠;苍鹭在浅滩处优雅踱步,野鸭群在湖面悠然游弋,偶尔还能瞥见多年未见的鹈鹕展开宽大的翅膀滑翔而过。岸边,摄影爱好者翟培顺老人正屏息凝神,将镜头对准一只正在梳理羽毛的小苇鳽。“这

清晨,碧阳湖畔笼罩在薄雾中,湖面泛起的涟漪伴随着几只红嘴鸥掠过水面,激起一串晶莹的水珠;苍鹭在浅滩处优雅踱步,野鸭群在湖面悠然游弋,偶尔还能瞥见多年未见的鹈鹕展开宽大的翅膀滑翔而过。岸边,摄影爱好者翟培顺老人正屏息凝神,将镜头对准一只正在梳理羽毛的小苇鳽。“这两年,湖里的‘稀客’越来越多,有的鸟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他翻动着相机里的照片感慨道。

这一幕,是毕节市七星关区碧阳湖生态治理成效的生动缩影。从“烂泥沟”到“鸟天堂”,从污水横流到碧波荡漾,这场生态蝶变的背后,是一条河流的觉醒,更是一座城市对“绿水青山”的执着追寻。

河长制:唤醒“沉睡”的河流

白甫河,这条全长29公里的河流,曾是七星关区的“生态伤疤”。过去因生活污水直排、垃圾堆积,河道淤塞发黑,沿岸居民避之不及。“以前河边蚊虫满天飞,窗户都不敢开。”从小住在碧阳湖边的贾治琴老人回忆道。

转机始于2017年。七星关区以河长制为突破口,构建起“区—乡镇—村级”三级河长体系。33名区级河长、50名乡镇级河长、304名村级河长层层压实责任,454名巡河保洁员和78名民间义务监督员组成“护河大军”,形成“一竿子插到底”的治理网络。

在观音桥街道,65岁的护河员莫长贵和妻子每天清晨6点便带着竹夹、垃圾袋开始巡河。他们负责的2公里河段曾垃圾成堆,如今经过三年常态化清理,“一天捡的垃圾从四五袋减少到半袋”。莫长贵指着清澈的河面笑道:“现在连白鹭都敢来喝水了!”

科技赋能:治水背后的智慧密码

在桥头边社区,一块醒目的河长公示牌上,除了责任人和监督电话,还印着一个二维码。居民王大姐熟练地扫码打开“河长助手APP”:“上次发现河边有建筑垃圾,拍照上传后,第二天就清理干净了。”

数字化管理让治水更高效。通过APP,巡河轨迹、问题上报、处理进度全程可追溯。2023年,七星关区通过该平台处理涉河问题1200余件,办结率达98%。而在观音桥污水处理厂,智慧监控系统实时分析水质数据,确保“污水零直排”。目前,全区已建成5座污水处理厂,铺设雨污管网400余公里,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升至86%以上。

科技手段之外,“一河一策”的精准治理同样关键。针对白甫河流域特点,量身定制生态修复方案:清淤截污疏通“血管”,种植香蒲、芦苇等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建设生态护岸防止水土流失……“我们要让河流恢复‘呼吸’的能力。”区水务局负责人说。

全民共治:从旁观者到守护者

在碧阳湖安置小区,贾治琴老人的生活轨迹悄然改变。曾经因环境脏乱很想搬离故土的她,如今每天清晨都要沿湖散步,看看水面飞翔的水鸟。“以前躲着河走,现在绕着湖转!”她指着湖心岛上成群的水鸟,满脸欣慰。

这种转变,源于一场全民参与的“护河革命”。社区干部带着宣传册挨家挨户讲解垃圾分类,退休教师组建“银发护河队”巡查排污口,小学生化身“环保小卫士”绘制护河标语……“过去是政府干、群众看,现在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大新桥街道办书记彭毅深有感触。

最让贾治琴感动的是今年春天的一幕:几个孩子在湖边写生时,主动将零食包装袋装进随身垃圾袋。“连娃娃们都懂得爱护环境,这河怎能不清?”

生态红利:碧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随着白甫河流域生态复苏,碧阳湖的“朋友圈”不断扩大。监测数据显示,湖区鸟类从2018年的26种增至如今的58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鹈鹕等动物。每逢早晨,湖畔总能看到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生态观鸟游、湿地研学游逐渐升温。

“环境好了,日子更有盼头。”在湖边经营羊肉粉馆的曾老板算了一笔账:去年旺季单日接待游客超500人,收益可观。而更深远的变化在于,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开始回乡创业,餐饮、民宿、生态农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七星关区的探索并未止步。单2024年,就投入1.2亿元扩建湿地公园,打造“十里观鸟长廊”,并开发智慧生态监测系统。正如区委书记在生态会议上所言:“我们要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流动的风景线,让绿水青山真正化作百姓的幸福靠山。”

白甫河的嬗变,不仅重塑了一片水域的命运,更唤醒了人与自然的血脉联结。在这里,每一湾碧水都在诉说重生的故事,每一只飞鸟都在见证新时代的生态传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文勇

编辑 王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