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32岁差点中风,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23:14 1

摘要:道光二十年四月,29岁的曾国藩进入翰林院正式为官。翰林工作非常清闲,第二年,30岁的曾国藩就开始在日记中记载:“自己经常耳鸣,常常困乏,头昏脑胀”。又过一年,他的耳鸣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加剧,更糟糕的是,他发现自己稍一动脑或者多讲几句话,就两眼昏花、累的不行。而

曾国藩不仅智力平平,身体素质更是非一般的差!他经常叹息自己“禀赋不厚”“受质本薄”,抱怨上天没有给他一个与他远大志向相匹配的身体。

常言道:“三十而立。”一个人到30岁左右,应该是身体机能到达顶峰的时候,但曾国藩未到35岁,就开始早衰了。

道光二十年四月,29岁的曾国藩进入翰林院正式为官。翰林工作非常清闲,第二年,30岁的曾国藩就开始在日记中记载:“自己经常耳鸣,常常困乏,头昏脑胀”。又过一年,他的耳鸣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加剧,更糟糕的是,他发现自己稍一动脑或者多讲几句话,就两眼昏花、累的不行。而且越发严重,后来只要连续说上十来句话,就上气不接下气,整个人摇摇欲坠。

曾国藩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咋回事,他31岁时在日记中叹息,说自己精神萎靡,就如同一个50岁的老者,真是可恨呐!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起,31岁的曾国藩效仿倭仁等人,开始以记日课为标志,全方位“学做圣人”,试图“脱胎换骨”“重新作人”。十二月初七,他又在日记中给自己规定了“日课十二条”,工作量陡然增大。

用功两个月后,终于扛不住了,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十,32岁的曾国藩早上一起来,就“吐血数口”,差点嗝屁。在当时,一个人吐血可是不得了的事,弄不好就会吐血而亡!今天我们知道,一个人吐血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肺部疾病,也可能是胃出血、胃溃疡等等。

曾国藩当然也吓个半死,他在日记中分析说:我的身体应该出了大问题,如果再不好好保养,可能就要玩完了,让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大不孝。我不愿做一个不孝子,今后我要从节制欲望、调节饮食、减少思虑三方面来保养身体。

随后几天,曾国藩全力以赴从精神上调节,还颇有成效,但仅仅过了6天,出事了。这天,他忽然觉得疲倦得要命,心神恍惚,魂不守舍,感觉舌头都比平时短了一大截,说话不灵。毫无疑问,这是脑血管有问题的征兆。

多年后曾国藩中风之初的症状与此非常相似。而此时曾国藩才不过32岁。

在说话不灵的第二天,曾国藩强撑一口气,给弟弟们写信,他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感到极为悲观。他说:

你们老哥我天生身体底子薄,经常耳鸣,容易疲倦。看来是上天不让我有大用。想到这里,我非常伤心失落。但我也没啥办法。我只希望,以后如果能获得一笔经济收入,把家里的旧债还清了,我就回家孝养双亲,离开这浑浊的官场。我这辈子,识了几个字,明了一点道理,够了,我也不再奢望成为先哲们那样的伟人。总之,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我之所以不敢再有雄心壮志,是因为身体不行。你们也要注意保重身体,切记切记!

曾国藩在30多岁出现中风,其实也没什么稀奇的。要知道,现代人死亡的第一杀手,是心血管疾病。它显现出来的病症,就是心脏病和中风。美国每天有2300人死于这两种疾病,超过了包括癌症在内的其他所有疾病。

心脏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猝死。中风,本质上是脑血管疾病,是大脑血管梗塞造成的,轻则偏瘫,重则死亡。

一个70多岁的老年人可能因为生气而心脏病发作,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平时不干体力活,可能因为抬一次重物导致中风,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可能连续工作好几天,以至于猝死(比如曾国藩,虽然他没有死)。

但是,他们犯病并不是因为生气、运动和劳累——而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他们的心血管系统早已千疮百孔,就算这一次不犯病,下一次也得犯(曾国藩就是如此)。

那么,人是怎么会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呢?答案很无语,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事情才导致的,哪怕你不喝酒不抽烟,生活有规律,注重运动,哪怕你把所有事情都做对了,你还是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它是天生的。

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但它并不只是一种老年病。因为基因或者炎症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年轻人都有这个问题。统计心脏病和中风等不良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年龄,有1/2的男性和1/3的女性是在65岁以下,有1/4的男性是发生在54岁以下。

甚至有科学家认为人在青春期晚期,十几岁的时候,动脉粥样硬化就已经开始了。曾国藩就是这个“倒霉蛋”。

来源:阿春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