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巡游|当全球文保力量来到中国本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1 23:03 2

摘要:世界建筑文化保护基金会( World Monuments Fund)中国首席代表高涵在上周四的论坛上向观众提问,席间最大胆的猜测是两千。据统计,我国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约76.7万处。

Preface

“大家猜猜中国有多少不可移动文物?”

世界建筑文化保护基金会( World Monuments Fund)中国首席代表高涵在上周四的论坛上向观众提问,席间最大胆的猜测是两千。据统计,我国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约76.7万处。

另一个数据来自论坛最后一位发言人——北京四合书院创始人、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胡新宇,他曾经带领志愿者统计过北京胡同的数量——997条,根据《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情况汇报》,1949年北京旧城曾有胡同3250条,至今已经消失了近三分之二。

*

论坛活动现场,基金会、媒体、研究机构、建筑师等社会力量从各自的经验出发,分享他们的考量和关注点。

怀抱对于未来的美好想象,建设活动曾经中国各地狂飙突进,冲击人类积累的物质文化。与此同时,也有另外一支力量不断守护人类文明发展留下的重要遗迹,比如世界建筑文化保护基金会,早在1996年,基金会就开始参与三星堆遗址的保护和在国际上的文化传播。

在中国开展工作的第三十年,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北京代表处于2025年3月26日正式开幕。次日,WMF与Wallpaper*中文版合作的论坛在北京五塔寺的东塾,也就是基金会北京办公室举办。

三场讨论分别以“守护历史的力量:全球视野下文化遗产的国际合作”,“传统与未来: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设计与创新”,“可持续的未来:全球与在地协力、以人为核心的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基金会、媒体、研究机构、建筑师等社会力量从各自的经验出发,共同探讨建筑文物保护的未来。

* 向左滑动

论坛海报。从全球视野到地方践行,从物质遗产的重现到文化记忆的探索,三场论坛围绕国际协作、设计创新、在地协力三个主题展开。

从威尼斯到吴哥窟、从故宫乾隆花园到贵州大利侗寨、从水资源短缺到灾后重建,WMF的视野极为广阔,但是在介绍基金会和项目情况时,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总裁及CEO Bénédicte de Montlaur、东亚项目总监赵宏禧、中国首席代表高涵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放在“人”这一关键要素上。

*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在全球的项目和机构分布 ©World Monuments Fund

在柬埔寨为期35年的项目结束后,WMF留下的不仅有修复完成的建筑遗产,还有一百多名掌握修复技艺的工匠。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强烈地震,大量乡镇文物受到全面破坏。由于缺乏资金和保护意识,这些建筑遗迹往往会被拆除。为了保护这些低级别文保单位,WMF 在提供资金支持以外,还协助当地建立社区组织,以保证修复项目的长期推动。2024年日本能登半岛发生大地震,基金会第一时间得到的支持就来自十三年前311大地震时合作过的社区组织。

*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在日本的项目 ©World Monuments Fund

“我们在311大地震时建立了网络,他们有第一线的经验,知道受灾后的感觉和最急迫的需求,也知道如何跟政府打交道,怎么跟国际组织做合作。”赵宏禧说:“我们非常引以为豪,通过长期的积累,这样的网络关系可以不断延续下去,在每一次面对大自然的侵袭灾害的时候,人的紧密关系为整个重建过程带来无限的可能。”

*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在亚洲的项目 ©World Monuments Fund

中国拥有亚洲馆藏量最大的木材标本馆,就在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这里还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木材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开始参与中国建筑遗产的修复工作。

1966年,邢台发生地震,天安门城楼受损。1968年,研究所首次承担天安门维修所用木材的干燥、鉴定、防腐和物理力学试验任务。此后研究所持续参与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例如长沙马王堆汉墓、西藏布达拉宫、青海塔尔寺、故宫……每逢大型庆典,研究所都要提前检测天安门城楼。直到 2023年,古建筑木材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挂牌,研究所正式成为文物保护的科研力量。

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周海宾概括性地介绍了研究所的历史沿革和目前工作成果对于文化遗产的助力,也从材料的角度指出目前木构建筑遗产修复面临的实际问题:

“木材不仅要给未来用,也要给我们历史建筑使用。目前我们的历史建筑在修缮时常常用进口材料,甚至还用了非洲的还有印尼的木头,如果不清楚这个过程,或者工程记载出现一些问题,未来会产生其他方面的误解。因为山西的古建筑特别多,所以我们现在正在跟当地沟通,看能不能培育一个文化遗产保护的专用林。此外,现在我们很多的古建筑构件替换下来,我们要有一个地方将这些东西保护起来,很多科学研究都可以就此开展。”

*

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应用古建筑木材生物病害消杀防治技术对西藏布达拉宫,青海塔尔寺,北京颐和园、故宫等古建进行消杀。©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

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使用松梁杉柱框架结构技术体系建造的项目。©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建筑遗产的相关工作往往被置于历史的框架之下,当代设计力量极难介入其中。都市实践的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王辉与神奇建筑研究室主持建筑师朱起鹏依然从自己的实践项目出发,展现出两种可能性。

在中国,文物本体修缮由具有资质的专业团队操刀,王辉将URBANUS都市实践在文化遗产地的设计工作称为“增强现实”。在他看来,文化遗产只是物质遗存,而遗产文化是在此基础之上展示并活化文物本身。

在永乐宫的旧址上,建筑师王辉在场地周边设置与观众互动的体验性空间和展览馆;在五龙庙环境整治设计当中,他将传统的庙宇转换成为一座当代建筑博物馆,此举虽然带来颇多争议,却也让大众重新关注这座已经被长期忽视的唐代木构;西侯度古人类遗址是最早发现有人类用火的地方,原本的断代是距今180万年以前,在项目改造完成之后,遗址的断代初步确定为距今243万年。

“我努力想做在文物环境里面增加一些信息,让人对文物更有感知。所以我把这个事情叫做博物,文物是文化遗产,博物就是对待遗产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语境。”王辉说。

*

吕祖故里——永乐宫旧址活化设计 ©URBANUS都市实践

朱起鹏说,严格意义讲自己的工作很难说与遗产保护直接相关,“我们保护的遗产,多数是我们自己发现的。”“我们尽可能去捕捉‘时间的痕迹’,希望将它们编织进当下的生活。”

“荏苒堂”几乎原样保留了场地里颓败的旧式村舍与树木。“它们成为某种时间的标记,会继续倾颓,会有新的树从里面长出来。不同的人会在新房子里持续面对这个场景。而它们则像时钟一样往前走着。”

“满栗台”的场地边界有一道明代垒砌的石垄,推测为长城体系中的隘墙,但它没有任何保护身份。不过朱起鹏还是竭力去留住它。“我们的新房子在尝试与这道石墙“交谈”,并几乎将自己变成了遗址保护设施,只为了继续和这道古老的风景共存。”

*

项目“荏苒堂”与原样保留的院子里的老屋与树 ©神奇建筑研究室

*

项目“满栗台”与其紧贴的明代隘墙 ©神奇建筑研究室

宏恩观是毗邻北京中轴线的市级文物。2013年,朱起鹏对彼时还是菜市场的宏恩观进行了记录,让北京城市遗产丰富的空间利用模式和活力为人所知。2023年,他的团队受邀在已修缮一新的宏恩观后殿策划展览,旋即陷入对文物修缮与再利用的价值争论。他们搁置争议,基于恢复到庙宇状态的空间现实,将展具转化成为神龛、经柜和香案。将观展流线拟合为朝觐路线。延续书写了宏恩观“此时、此地”的历史。

*

朱起鹏对宏恩观的历史沿革遗迹当时丰富的使用场景进行梳理和记录 ©神奇建筑研究室

* 向左滑动

2023年的“宏恩观”项目 ©神奇建筑研究室

两位建筑师的实践恰好分别对应胡新宇所说的“文化遗产分红花和绿叶”,在他看来,对于绿叶的关注远远不够。北京遗产保护中心曾经在2016年发起老北京遛弯计划,邀请一百个志愿者统计北京的胡同数量,得出的数据是997条,目前北京的四合院约有24000多座,北京遗产保护中心正在进行老四合院的测绘工作,尽可能记录并保存院落的差异性。

邓圆也:

在中国创建办事处的过程有没有遇到挑战?

高涵:

我们是总部位于纽约、全球设有8个代表处的非盈利组织,东方跟西方在做事风格和行政流程上有很大区别,但是这是每个希望在中国扎根的国际组织都会遇到的共性问题。另外是看待遗产的角度,不得不说东方在建筑遗产领域仍旧需要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WMF由始至今,一直在践行三条核心价值观。第一是对人类跨越时空所创造的非凡成就的真诚热爱。我们认为守护这些具备永恒性的瑰宝,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最好的相互理解的方式。

第二是老生常谈的“以人为本“,世间一切不可替代的独特遗产,均由人类双手铸造,建筑遗产的永续,一定是建立在社群的稳定之上的,在地合作是WMF工作的基石。倾听与学习,是我们每到一处的最先要做的事情,建筑遗产的保护,能为所在的社区创造有长期社会经济效益的项目,对我们尤为重要。

第三是“敢为人先之精神”。除了自然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很多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与人类活动有关。地缘危机便是诸多建筑遗产经常会遇到的麻烦。WMF在极端环境中,也随时准备迅速介入,遗产保护工作的边界是可以被拓展的,它不光是解决历史问题,往往关乎我们如何面对当下社会最紧迫的人为危机。

高涵:

无论是对国家和政府、民间和社区,只要一个项目符合WMF核心价值观,我们就愿意去了解,有机会的话也愿意参与。至于挑战,我们不希望只用西方的视野指导中国如何修东方的建筑遗产,而是希望能带领基金会用东方哲学、东方人的宇宙观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在北京代表处建立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感谢的是北京市政府,没有他们的邀请与强力的支持,整个流程不会如此顺利。

* 向左滑动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的工作方式 ©World Monuments Fund

邓圆也:

我想追问一下,开办了北京代表处之后,(项目)评定的标准和流程会不会加入一些新的考量维度,你们评定的顾问团或者评审的组织会不会发生变化?

高涵:

目前评审还是以UNESCO设立的国际标准为主。但是这引申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现在全世界关于建筑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全部来自UNESCO的评审标准,但我们很多朋友在国内执行的项目跟国际的贯彻标准有非常大的gap,这个gap是指做事的方式以及上行下效之间的链路问题。不过回答您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把它拆解成不同模块去单独讨论,很难在今天短短的论坛上讲清楚。

*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在中国的项目大利侗寨 ©World Monuments Fund

邓圆也:

还有一个问题想问Bénédicte de Montlaur,WMF已经在全球多地开设代表处,之前在中国也做了很多项目,在中国开设代表处以后希望有怎样的飞跃性的提升,或者怎样的深度举措?

Bénédicte de Montlaur:

我们刚刚设立了北京代表处,未来的发展进度要跟在地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创和定义。注册代表处对于WMF拓展新的合作伙伴有非常实质性的帮助,例如现在我们跟几位长期合作伙伴确定了深度合作关系,麦积山石窟和云冈石窟等中国石窟寺的保护,是未来非常重要的议题。当然有了自己的办公室以后,我们可以开展更多面向专业领域及公众的活动,跟更多热爱建筑遗产保护的人有面对面的联系,还可以搭起中国和全球其他地方交流的桥梁。

虽然WMF保护的对象是过去的东西,但是遗产保护解决的是现在的问题,比如气侯变化,过度旅游化,都不是历史问题。尤其现在是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盯着手机,大家都活在看似很宽广其实很狭窄的世界,通过关注文化遗产议题,我们希望人们能建立一些共同的连接。

*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的遗产保护解决的是现代问题 ©World Monuments Fund

邓圆也:

刚刚听到麦积山石窟和云冈石窟是接下来两个比较重要的项目,基金会在选项目的时候会重点去把钱走向那些可能并没有那么缺钱的项目吗?因为感觉这些项目的影响力一定很大,这对于基金会品牌、声誉和权威性在中国的建构是不是一个必经之路,就是先走向最厉害,名录上最高的项目,有没有其他的分类会走向一些(资源)更稀缺的地方?

Bénédicte de Montlaur:

大众对于文化遗产有接受和认知的过程,我们做故宫或者凡尔赛皇宫这种大众认知度比较高的项目是为了让更多人关心这个议题,以后可以慢慢宣导介绍那些知名度不高,或者更需要在地资源的遗产。

例如刚才讲石窟寺,我们也会关注如何通过云冈和麦积山两个大石窟寺,为其他知名度不高的、中小型的石窟寺做一些人才培养或者资源撬动的工作。所以这是一种策略,通过知名度很高的遗产,我们可以让人们认识更多更在地的、资源更短缺的小的遗产地。

WMF的项目portfolio采取多元化的策略,以中国为例,我们既有故宫这样顶级的文化遗产地,也有贵州大利侗寨这样以在地文化和社区为核心的小尺度的项目。体现了WMF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关心不同议题的宗旨。如何做出选择、如何设立优先级,是我们一直需要关注的事情。

*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在中国的项目乾隆花园©World Monuments Fund

高涵:

WMF的主旨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传播、工匠技能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举个例子,我们从1989年开始一直跟柬埔寨政府合作,修复吴哥窟几座极为重要的印度教寺庙,去年我们刚刚把这些寺庙交还给当地政府。

除了修复完的建筑遗址之外,我们在当地培养了一百多位工匠,已经成为当地建筑文物修复的中坚力量。每个人都在当地有家庭,对这个地方有灵魂上的共鸣,有爱,有技术,人才能真正扎根。

假如现在我们派一队人到新疆和甘肃去修小石窟,修完了我们走了,然后呢?肯定会坏掉的,坏了之后谁来继续修呢?所以修物先修心吧,当维修者有了归属感,才有代代传承的可能性。

*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的工作方式之一就是培养当地的遗产保护人才 ©World Monuments Fund

邓圆也:

非常期待看到后面的项目推进。刚刚提到技能的培养和在地团队,我们也介绍一下自己在做的事情。

Wallpaper*中文版从今年开始会以公益方式对社会做出更多贡献。我们今年会启动中国乡村公共空间的保护和重建的计划,会涉及到村庙、公厕、戏台、公共广场、村居等需要用更好的现代技法营建的空间。我们希望涉及到的这些建筑保护的领域是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乡村项目我们也做了非常非常多年的追踪报道,一个文旅目的地式的乡建改造,或者城市生活平移到乡村的改造,根据我们这么多年来的观察以及反复验证,它都不一定能完全成功。 所以我们在今年启动的项目会着重于去改造、帮扶、提升那些和当地人本身生活相关的建设。

*

论坛活动现场

除了建筑之外,手工艺也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领域。Wallpaper*中文版建立了一个长线的手工艺类项目,我们是一个基于有媒体产品的内容集团,所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反哺当地的社区,用更市场化的方式培养在地团队,让它实现自行运转。我们做了两件事。

第一,我们不断挖掘各个地方的手工艺者以及当地的妇女合作社,链接到品牌以后让品牌持续向她们下定单,我们做的是市场搭建、品牌建构,协助他们去完成这条链路,并且维持长期的、健康的、有效的传播及销售方式,从市场的角度反哺到当地社区。

第二是我们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合作成立了一个实验室,在这个联合实验室的机制之下,我们在山西省汾阳贾家庄村做了一次集群设计,召集青年建筑师,一起改造了岌岌可危的七座旧院子,这是通过连接行业反哺社区。

监制:邓圆也

摄影:朱迪

撰文:李里

视觉设计:enkit

编辑:全倬冉、段崇源

插图/排版:Echo

特别支持:Poliform

来源:卷宗Wallpap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