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星期三》是广受欢迎的玄幻剧集,然而该系列的续集有点争议,《THR》的影评人德罗斯点评了这部作品。德罗斯表示:《星期三》开始变味,原本导演组侧重于氛围和人物刻画,首部系列取得了成功。然而在续集当中,导演组还是注重气氛,放弃了内容方面的创新,这就导致剧集开始变味
《星期三》是广受欢迎的玄幻剧集,然而该系列的续集有点争议,《THR》的影评人德罗斯点评了这部作品。德罗斯表示:《星期三》开始变味,原本导演组侧重于氛围和人物刻画,首部系列取得了成功。然而在续集当中,导演组还是注重气氛,放弃了内容方面的创新,这就导致剧集开始变味,忠实粉丝也会抛弃《星期三》。在德罗斯看来,《星期三》原本可以走《X》的路线,成为好莱坞悬疑片的标杆。然而该剧没有往大荧幕的方向发展,格局反而变小了,主演阵容也进行了调整。也就是说《星期三》从各方面已经开始变味,德罗斯理解影迷们的失望之情。
说起好莱坞的玄幻剧集,大家认为此类作品在新世纪的标杆还是《权利的游戏》,但是这部著名的系列想要进行下去还很困难。德罗斯强调,《权游》要重新挖掘战斗力。从《权游》的质量而言,肯定属于顶尖水准,并且剧本的逻辑结构非常复杂。然而在后面两部系列当中,德罗斯认为《权游》开始失去战斗力,那么导演组就要重新挖掘这种力量,斗争精神是奇幻片的重要所在,也是作品发展下去的动力性。德罗斯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权游》前几季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作品,正是因为它将残酷的权力斗争与奇幻史诗完美融合,每个角色都在为生存与信仰而战。
当故事推进到后期,这种原始张力确实有所减弱——龙母的火焰过于轻易地焚毁城墙,异鬼的威胁在夜王被秒杀时戛然而止,许多本应惊心动魄的博弈变成了简单粗暴的力量碾压。要重拾这种战斗力,制作团队或许需要回归乔治·R·R·马丁原著的核心:没有绝对的英雄,只有永恒的博弈。比如可以深入挖掘"后屠城时代"各大家族的心理创伤——当龙焰焚毁了君临对权力的敬畏,幸存的贵族们或许会发展出更隐蔽也更致命的斗争方式。在奇幻元素方面,布兰成为"三眼乌鸦"后的真正意图值得深挖。这样的创作手段,反而有点像《答应我》这种恐怖片。
德罗斯的观点批评并非空穴来风。《星期三》第二季确实陷入了经典IP的续集困境——制作方被首季的成功束缚了手脚,在保守与创新之间选择了最危险的中间路线。当镜头语言继续沉迷于哥特式建筑的尖顶阴影,当人物对话依旧充斥着刻意为之的黑色幽默,观众却逐渐发现这些曾经惊艳的元素变成了程式化的表演。就像反复加热的浓汤,香气犹在,滋味却已涣散。值得玩味的是,剧集在视觉符号的堆砌上变本加厉。乌鸦标本从首季的3处暴增到17处,女主角的苍白妆容几乎要突破次元壁,这些过度强调"星期三风格"的视觉轰炸,恰恰暴露了叙事内核的孱弱。当某个镜头特意用整整30秒展示蜘蛛在十字架上结网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导演的匠心,而是对形式主义的谄媚。
更致命的或许是角色弧光的断裂。新加入的狼人角色本该拓展世界观,却沦为移动的背景板;原本充满张力的母女对峙,在续集中被简化为时装秀式的斗篷翻飞。这种将复杂人物关系快餐化的处理,让剧集失去了挑战《X》系列的可能性——后者之所以成为悬疑经典,正因其始终保持着用人物驱动叙事的勇气。不过转机或许藏在德罗斯没说的细节里。第三集结尾处,当星期三首次露出不确定的眼神时,这个瞬间的脆弱感反而比所有装腔作势的冷笑话都更触动人心。这提醒着我们:真正需要回归的不是更阴森的布景,而是让这个反英雄少女重新找回让她与众不同的是灵魂的重量。制作组若能意识到这点,哥特式的尖顶或许还能刺破续集的诅咒。
由此可见,《星期三》开始变味,才是粉丝们逐步离开的主要原因。当镜头再次对准雷文克罗夫特学院的尖拱窗时,阳光在彩绘玻璃上投下的不再是隐喻的阴影,而成了直白的符号。第二季第五集里星期三用解剖刀划开课本的慢镜头,与首季她解剖同学恶作剧的惊艳场景形成讽刺性对照——当反叛沦为表演,哥特美学便成了束缚创造力的囚笼。 这种用情节突转代替人物成长的偷懒写法,让《好莱坞报道者》另一位评论家尖刻地比喻:"好比往拿铁里兑酱油,既毁了咖啡也糟蹋了调料。" 服装设计的变化同样耐人寻味。首季那些带着尸检报告般精确度的蕾丝领饰,在续集中膨胀成夸张的戏剧装束。
来源:呆呆电影精彩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