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一学期开始了,又会有多少家长被孩子的"粗心"折磨得血压飙升?如果我们深究,就会发现:孩子的"粗心",其实是大脑在拉响"偷懒警报"——当学习习惯长期松懈后,大脑就会启动"节能模式",用"差不多就行"的敷衍代替了认真思考。孩子的粗心,其实是这三个习惯在“拖后腿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又会有多少家长被孩子的"粗心"折磨得血压飙升?如果我们深究,就会发现:孩子的"粗心",其实是大脑在拉响"偷懒警报"——当学习习惯长期松懈后,大脑就会启动"节能模式",用"差不多就行"的敷衍代替了认真思考。孩子的粗心,其实是这三个习惯在“拖后腿”。
前几天跟辅导初三数学的王老师聊天,她翻着学生的错题本直叹气:"你看这道题,小数点错位;那道题,单位没统一;还有这道,明明讲过三遍的公式,还是填反了。"
王老师说:"这些孩子不是不会,是'习惯开关'没拧紧。" 结合15年教学经验,她总结了"粗心"背后的三个常见习惯漏洞:
最典型的就是"假性掌握"——孩子以为"听过""看过"就是"会了",但知识根本没进脑子。就像往底子上漏的桶里倒水,看起来装了很多,其实全漏光了。
昨天辅导皮皮作业,他指着数学卷喊:"这道题我闭着眼都能做!"结果呢?就直接将答案"3×5"写成"8"。我问他:"为什么这么简单还错?"他眨眨眼:"手滑了吧......"
6月份,小王同学即将中考了,在中考模拟练考前,我曾对他反复说要细心,尤其是前面的选择小题,诸如第一小题,虽然简单,但一定要看清楚问什么,不能在这类极其简单的问题上丢分。
他信誓旦旦地说:“第一题傻子才会错”。
可是,在模考中,第一题问的是9的相反数,他直接选择了答案为1/9的选项。
后来,我问答他错因,他自己看着卷子,心有不甘的说:“我就是那个傻子”。
心理学有个"熟练性失误"理论:人对越熟悉的任务,越容易放松警惕。就像老司机开车时容易刷手机,认为驾驶比较熟练了,看一下没有问题,往往就会酿出祸端;而孩子做简单题时,大脑会自动切换到"省电模式"——结果就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在指导高中的小班测评后的导数单元测试卷,有个孩子就将问题中求“过A点的切线方程”中的“过”字没有看清楚。
让他再检查一下,做一次这个问题,依然没有看到。
问他:"检查了吗?"他拍着胸脯:"检查了!"可是当给他指出错误所在的时候,他难以置信地擦擦自己的眼睛,说:“这是资本在针对我吧?我清楚的看到的是在一点,什么时候变成了过的?”
其实,很多孩子的"检查"就是把试卷从头到尾看一遍,根本没动脑。就像找钥匙时,只在客厅扫一眼,却忘了翻一翻沙发缝——也许错误藏在细节里,用"走马观花"的检查方式,当然找不着。
那么这些问题,能不能解决呢?
好在"粗心"不是天生的,是可以改的!我结合一线教学经验,整理了一套"4步习惯养成法",操作简单,坚持1个月就能看到变化!
方法:(1)准备一支荧光笔,读题时边读边圈划:用横线画"已知条件",这里我就以小学的简单问题来举例说明(如"妈妈买了12个苹果"),用波浪线画"问题"(如"还剩多少个?"),用圆圈圈"关键词"(如"剩下的""一共")。
(2)读完题后,让孩子用自己的话给我们重述一遍:"题目是说,妈妈买了12个苹果,小明吃了5个,爸爸吃了3个,问还剩多少个?"
小技巧:刚开始可以用"提问法"引导孩子:"这道题里有几个数字?""问题要我们求什么?""哪些信息是没用的?" 慢慢孩子就会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方法:哪怕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如"25+37"),也要求孩子写清步骤:"解:25+30=55,55+7=62";几何题必须画示意图,标清已知条件(如"△ABC中,AB=5cm,BC=3cm")。
小技巧:和孩子约定"步骤分奖励";这个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设定。
第三步:"反向查"训练——把"走过场"变成"找漏洞"(5分钟/天)方法:(1)计算题用"逆运算检查":比如"25+37=62",反过来算"62-37=25",对不对?
(2)应用题用"代入法检查":比如算出"还剩6个苹果",就代入原题验证:"12-5-3=4?不对啊,哪里错了?"
小技巧:和孩子玩"找茬游戏"——故意在他的草稿纸上写个小错误(如把"36"写成"39"),让他当"小侦探"找出来。孩子会觉得有趣,慢慢就学会了主动检查。
方法:(1) 准备一本彩色错题本,把错题剪下来或者复印贴上去(别手抄,省时间!)
(2)在错题旁边用不同颜色笔写:"当时错在哪?"(如"漏看了'过'")、"正确的方法是?"(如"设切点")、"下次要注意?"(如"圈出关键词'过'")。
小技巧:每周日晚上和孩子一起翻错题本,对部分题目可以进行检查让作为测试题来进行练习,看是否可以完整的完成,如果不可以将错误解决,可以和孩子一起再就这个方面加强和巩固,让错误不再;如果很好地完成,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会更有信心坚持。
昨天接皮宝放学,他举着数学卷给妈妈说:"妈妈!我今天只错了一道题,而且是计算时间太紧了,不是不会,更不是粗心!" 妈妈蹲下来给皮宝说:"宝贝真棒,知道哪里错了,下次就能改啦!以后还是不要再拒绝爸爸给你计时练习了吧!"“可以!”孩子满心喜悦的回答。
其实,孩子的"粗心"从来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用"粗心"当借口,忽略了习惯的重要性,每一次的出错,就是孩子进行"习惯养成的黄金点"。
与其盯着分数焦虑,不如和孩子一起做这四件事:慢读题、分步写、反向查、高效利用错题本。相信我,8个礼拜后,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不再总"粗心",而是完成题目还会主动再检查一遍;试卷上的"低级错误"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扎实的分数。
毕竟,真正的优秀,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习惯"。
这个学期,让我们一起,用耐心和坚持,帮孩子把"粗心"变成"细心"——毕竟,最好的成长,就藏在每一次"我再仔细一点"的努力里。
来源:黎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