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贴上“法国皇室血统”的床垫,卖价上万,成本不过两千,一张从东莞绕道意大利再回来上海的床,身价翻到十几万,甚至明明是树脂的,却被宣称成“名贵木材”。
这些年,中国消费者吃过的“假洋鬼子”亏可不算少。
一个贴上“法国皇室血统”的床垫,卖价上万,成本不过两千,一张从东莞绕道意大利再回来上海的床,身价翻到十几万,甚至明明是树脂的,却被宣称成“名贵木材”。
花钱买的不是产品,而是虚假的身份。
而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这类靠包装、讲故事的智商税,逐渐成了过街老鼠。
然而,一个同样披着外国名字的中国品牌,却在这样的风潮里越混越开,甚至做到年营收近百亿,准备叩响资本市场的大门。
它就是“马可波罗”瓷砖,大家都知道,这个名字和那位威尼斯旅行家没半点关系,但消费者却愿意买账,甚至把它当成高端品牌来认。
问题来了,为什么别的假洋鬼子被骂惨,而马可波罗却活得很滋润?最风光时,年入93亿。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拆开马可波罗的成长轨迹,看看它究竟用了什么打法。
01
黄建平的故事,要从佛山说起,大学学的就是陶瓷专业,毕业后进入佛陶集团研究所。
别人嫌脏,他泡泥水里一待就是三年,练就了一手扎实的技术。
可惜研究所不卖瓷砖,他心里憋得慌,技术再好,不变成市场上的产品,就是纸上谈兵。
于是他干了件在当时看来很疯狂的事,辞去研究所所长,跳到一家亏损八千万的国营建材厂。
当副厂长那会儿,他就琢磨,房地产正在火热,瓷砖需求不可能差,为什么厂子卖不动?
很快他发现症结:国内厂子拼命代工、做低端,款式单一,没品牌溢价。
而进口砖五花八门,哪怕贵好几倍,也有人抢着买。
这让黄建平下定决心,要扭转颓势,就得创新。
于是,他很快打出组合拳,造出国内第一块防滑砖,紧接着又推出哑光仿古砖。
既满足了审美,又比进口砖便宜,立刻站稳脚跟。
换句话说,黄建平的第一步就和“骗”无关,而是硬生生在产品上做出了差异化。
他很清楚,如果只玩包装,迟早被戳穿。
02
瓷砖跟别的消费品不一样,开发商才是大客户。
地产商要的不是一两块砖,而是几十万平方米的大单,他们最怕的是断供,所以最看重的是产能和稳定性。
黄建平明白这一点,于是疯狂砸钱建厂。
别人一个季度的原料库存,他直接备一年,别人只有生产线,他还自建发电厂,修专属码头,保证供货不断。
这就像跟开发商签了隐形合同,买我的砖,绝对不用担心掉链子,靠着这种稳扎稳打,他拿下了万科、保利、中海这些地产巨头。
到这里,马可波罗已经不只是瓷砖厂,而是成了地产链条里不可或缺的供应商。
这是很多“假洋鬼子”品牌学不来的,他们只想着讲故事,却没想过怎么把大客户死死抓住。
03
光有产能,还不够撑起一个高端品牌,黄建平偏偏想得更远,就是要在文化上做文章。
2004年,他砸下三千万,在东莞建了个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
别人以为这是面子工程,但他给出的逻辑相当清晰,文化带来话语权,话语权决定定价权。
想象一下,德国汽车有奔驰博物馆,日本有丰田博物馆,全世界都觉得人家的车代表工业巅峰。
可中国明明是陶瓷大国,却连个像样的产业博物馆都没有。
于是他干脆自己补上,把瓷砖雕刻的国画挂进高铁站、机场,让瓷砖从装修材料摇身一变成了艺术品。
效果很快显现,博物馆成了城市名片,连外国团队都专门跑到东莞参观。
消费者再去买马可波罗的砖,自然觉得这不是普通建材,而是带着文化光环的高端产品。
这一步,黄建平又和其他“假洋鬼子”拉开差距。
别人只是披个外国名字,他是真把“马可波罗”演绎成了一场文化秀,让消费者觉得花高价也值得。
04
一个企业的气质,往往取决于创始人的姿态,黄建平很懂这个道理,他给自己找的对标人物是董明珠。
他频繁出现在论坛、节目,讲自己如何在美国建厂,如何让中国瓷砖走向全球,如何呼吁代工厂转型做品牌。
一次次亮相,不仅提升了个人知名度,也为马可波罗打上“实业家”“文化人”的标签。
最经典的一次,是他当众喊话马云,要求淘宝下架几百家卖假货的店铺。
有人说他碰瓷,但结果是,媒体报道铺天盖地,马可波罗顺势成了实体经济的代言人。
更妙的是,他还送了一块瓷砖雕刻的字画给马云,上面写着“打击网络造假”,这一招,既保持了姿态,又赚足了流量。
后来他又搞了隐形溯源码,每块砖都能追溯到生产班长,消费者心里踏实了,品牌也多了一道护城河。
这就是黄建平的精明,他从不回避问题,反而把问题变成传播机会。
一个“炮轰马云”,让马可波罗的影响力一夜间翻倍,这种操作力,远比那些只会编洋故事的企业高明。
05
回头看,马可波罗虽然顶着一个外国名字,但它走过的路和很多“假洋鬼子”完全不同。
别人靠虚构的身份赚快钱,它靠的是技术创新、产能保障、文化加持、个人IP和品牌护城河。
名字只是幌子,核心是实打实的产品和战略。
这就是差别,虚假的洋气迟早被戳穿,真正的底气永远来自硬实力。
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会被故事吸引一时,但最终留住他们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
今天,当马可波罗准备上市,我们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个启示,在消费升级的时代,品牌想要活得长久,不能靠“假”,只能靠“真”。
所谓高端,不是换个洋名字,而是把产品、文化、服务做到别人不得不服。
这才是马可波罗和一众“假洋鬼子”的根本分水岭。
来源: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