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代和尚念常《佛祖历代通载》说:“借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认为神农氏时即有象棋,只不过是以日月星辰为棋子,后唐朝宰相牛僧儒用当今的车、马、将、士等加以替换。
中国象棋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由孕育到雏形,再到定型,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实践、改进、充实、完善。
【起源的几种说法】
一、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
元代和尚念常《佛祖历代通载》说:“借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认为神农氏时即有象棋,只不过是以日月星辰为棋子,后唐朝宰相牛僧儒用当今的车、马、将、士等加以替换。
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
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仅从象在古代参与战争一事,即认为早在远古黄帝时代,就有了象棋。
三、起源于周武王伐纤
明谢肇制《五杂姐》说:“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犹重车战也。”从有车战的角度,认为象棋当自周武王伐纣时期始。当然也仅是臆断猜测。
四、起源于战国之时
《潜确居类书》说:“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君,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现在看来,此象棋非现今象棋,若追根溯源,可上溯至此。
六博
五、起源于北周武帝时
《太平御览》说“周武帝造象戏”,明罗顾《物源》说“周武帝作象棋”,明代的杨慎、胡文焕、谢肇制等人都抱这样的看法,多数古籍记载也支持这一点。据《周书.本纪》:“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制《象经》成,集百察讲说。”详细介绍了象棋的下法,引起不小的轰动,被视为时之盛事,大臣王褒为之作序。庚信还有《象戏赋》及《进象经赋》两篇作品进呈。
【孕育及雏形】
一、中国象棋象棋的孕育及萌芽——先秦秦汉时期的六博与塞戏
六博的形制与现今的象棋完全不同,它是一种掷采行棋以决胜负的局戏,《楚辞·招魂》篇说:“莴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道相追些。成袅而牟,呼五白些。”象棋一词始见于此。刘向《说苑》载:“雍门周谓孟尝君曰:足下燕居斗象棋,亦斗战之事乎?”又说:“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照这个说法,战国时代已经有了象棋的叫法,并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据上述情况及象棋的形制推断,象棋的雏形当在周代建朝(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
塞戏
由于六博往往靠掷来获得胜利,侥幸的成分较大,从六博中繁衍出一种新的棋戏——塞戏。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著、局等3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泉、卢、維、犊、塞(2枚)。泉为首。著,相当于毂子,在棋之前先要投著。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著,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5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6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6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
塞戏不用掷著,而行桌、散棋,初步摆脱了靠侥幸取胜的投机性,使双方的智力竞争趋向公平合理化。《庄子·驯拇》:“投琼曰博,不投琼日塞。”《汉书·吾丘寿王传》也说塞戏“博之类,不用箭(著),但行桌棋”。塞戏又名“格五”。《后汉书·梁冀传》引鲍宏《塞经》:“塞在四采,塞、白、乘、五是也,至五格即不得行,故调之格五。
由于塞戏比六博进步,发展至汉代已极为昌盛。塞戏成了汉宫廷常设的游戏项目,并专门设立了“棋待诏”的官。
甘肃省武威县唐咀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棋盘为黑彩底,棋局绘白色规矩形图案,与博棋局图案稍有不同,出土的塞戏棋子,刻有龙虎两种图纹。
北周大象戏棋子
二、中国象棋的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曾流行一种“象戏”的棋类活动。这种象戏的棋盘为正方形,并有马、符(即象棋中的兵)等棋子。北周武帝宇文扈对其进行了总结和改进,并将规则及要旨亲自写成《象经》固定下来,还在天和元年(568年)召集百官演示推广。这种象戏的流行,使象棋在宫廷和文人中率先盛行起来,为象棋的最终定型奠定了基础。治象棋史者多认为北周武帝发明的象戏,与唐朝流行的象戏是一致的。北周武帝发明的象戏,在中国象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说来,南北朝时期的象戏已经具备了中国象棋的雏形,是中国象棋的真正开端。#分享城市新鲜事#
来源:象棋残局解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