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36岁的李慧在武汉一家广告公司担任策划。她的工作节奏紧凑,经常要在客户提出修改意见后的半天内完成方案,白天盯着电脑改文案,晚上常常带着团队赶设计,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为了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她习惯靠咖啡和香烟提神。三餐也基本都是靠外卖送到工位
2017年,36岁的李慧在武汉一家广告公司担任策划。她的工作节奏紧凑,经常要在客户提出修改意见后的半天内完成方案,白天盯着电脑改文案,晚上常常带着团队赶设计,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为了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她习惯靠咖啡和香烟提神。三餐也基本都是靠外卖送到工位上解决,常常以奶茶、炸鸡、卤味拼盘作为正餐。而平时遇到客户应酬,则免不了大鱼大肉和酒精,一直到凌晨三点才能散场。丈夫常常劝她别那么拼命,但她总觉得自己还年轻,从未放在心上……
9月4日上午,李慧在会议室里开完会,准备起身去桌上拿文件时,下腹一阵钝痛突兀地袭来,就像有人在体内悄悄塞进了一块沉重的石头,压迫着最敏感的位置。她的手下意识按住小腹,眉头微微皱起。疼痛并不剧烈,只是带着隐隐的坠胀感,随着她迈开步子,腹部的沉重感似乎又被牵扯了一下,呼吸里多了一丝急促。她低头轻按了两下小腹,深呼吸了几下,小腹的那股坠胀感很快就稍微减轻了一些。她心里安慰自己大概是这几天工作太累,坐姿久了血液不畅,没有太在意。
几分钟后,她回到工位旁边准备坐下。刚弯下腰,下腹的疼痛骤然明显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揪住,瞬间收紧成一团。她猛地捂住小腹,身体稍稍前倾,试图缓解这种收缩感,却无济于事,那种紧缩感就像一根粗硬的麻绳从体内死死勒住,丝毫不给她喘息的余地。她猛地弯下腰去,手掌用力压在下腹,试图用外力抵消那股扭曲的收缩,可反而感觉更加清晰,像是每一次呼吸都牵动了那根绳索,使得绞痛越收越紧。她的额头瞬间冒出冷汗,胸腔里的呼吸变得断断续续,心口像被撞击般发闷,整个人僵在原地,动弹不得。
她下意识的想要开口对周围的人呼救,但刚张开嘴说了一个字,突如其来的绞痛让她整个人失去平衡,身体猛地向前一倒,随即下意识弯腰再度捂住小腹,整张脸瞬间苍白。她感觉到仿佛有人从体内猛地拧紧了一根铁丝,把下腹狠狠扭住。那股力量突兀而尖锐,瞬间冲击到她的神经,双腿像被抽空一般打颤。她努力撑起手臂想扶住桌子,却因力气耗尽而双膝一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剧烈的腹痛让她牙关紧咬,胸口急促起伏,眼前开始发黑,呼吸断断续续。她跪倒在地的巨大动静很快吸引了周围同事的注意,办公室里一阵惊呼声响起,同事们连忙上前查看情况,却发现她脸色苍白得毫无血色,双唇轻轻颤抖,呼吸浅而急促,立即在慌乱中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急忙将她送往医院。
救护车很快将李慧送到医院,医生首先为她安排了常规体格检查和妇科检查。在妇科门诊,医生通过阴道窥器检查时注意到她的宫颈表面并不光滑,部分区域呈现颗粒状突起,并且触诊时轻微接触就出现接触性出血,这与正常宫颈表面粉红、平整的状态明显不同。随后医生又安排了常规的宫颈涂片检查(Pap smear),报告显示她的宫颈细胞学结果为ASC-H(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能排除高级别病变),提示存在异常。与此同时,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她的红细胞数略低于正常值(RBC 3.4×10^12/L),血红蛋白轻度下降(Hb 103 g/L),暗示长期隐匿出血的可能。医生结合这些结果,立刻意识到她的问题并不简单,建议进一步做专项检查。
第二天,医生为她安排了宫颈HPV分型检测、阴道镜活检及盆腔影像学检查。HPV检测报告显示,她感染了高危型HPV16,病毒拷贝数明显升高,提示持续感染风险较高。在阴道镜下,医生观察到宫颈外口有一片直径约2.5 cm的醋白上皮区,边界不规则,碘试验未着色。随后取多点活检送病理,病理结果提示宫颈鳞状上皮癌,累及深度约0.8 cm。为了进一步明确分期,她接受了盆腔MRI检查,影像学结果显示宫颈局部病灶厚度约2.3 cm,未见明显侵犯宫旁组织,也未发现盆腔淋巴结肿大,排除了远处转移的可能。综合病理和影像学结果,医生确诊她为宫颈癌IB1期,属于早中期阶段。
在医生办公室里,主治医生将检查报告逐一展示给李慧和家属,明确指出目前病灶局限在宫颈,尚未广泛扩散,属于可治愈的阶段。医生结合各项检查结果,建议李慧尽快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通过与医生的协商协商,一周后她在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控制在120 ml,切缘及清扫的淋巴结均未见癌细胞残留。术后她在妇科病房接受了抗感染、补液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经过十余天的护理,切口愈合良好,体力逐渐恢复。出院复查时,血常规恢复正常,腹部伤口平整无渗液,医生评估她恢复情况理想,达到出院标准。
出院前,主治医生专门为李慧和家属进行了健康教育,叮嘱她要从生活习惯上做出全面调整。首先在饮食方面,建议她戒掉烟酒和咖啡,避免高盐高油食物,多选择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防止身体再次受损。其次是运动方面,医生提醒她术后早期以散步、轻柔的伸展运动为主,避免提重物和剧烈活动,待身体完全恢复后再逐步增加锻炼强度。用药方面,医生开具了必要的抗生素和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要求按时服用,并警惕药物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发热、出血或异常分泌物要立即就医。同时,他强调要坚持定期复查,包括宫颈细胞学、HPV检测和盆腔影像学,每3-6个月复查一次,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医生最后提醒她调整作息,保持充足睡眠,学会减压,建立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复发风险。
李慧连连点头,将医生的叮嘱一句句都放在了心上。回到家后,李慧开始严格按照医生的叮嘱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她把家里常备的咖啡和香烟全部清理掉,连应酬时也婉拒酒精,改为喝温水或淡茶。饮食上,她学着自己在家做饭,少油少盐,三餐规律,增加了鱼肉、豆制品和新鲜蔬菜的摄入。丈夫也积极配合,每天陪她一起散步三十分钟,让她在恢复期逐渐重建体力。为了避免熬夜,她把工作节奏调整到白天,晚上九点就关掉电脑,确保有七八小时的睡眠。虽然生活一时不如从前自由,但她明显感觉到体力和精神都在慢慢好转,也逐渐养成了更健康的习惯。
三个月后,李慧按照医生的安排再次来到医院复查。她依次完成了血常规、盆腔B超、宫颈细胞学和HPV检测,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血红蛋白已恢复到125 g/L,提示贫血纠正良好。盆腔影像学未见异常占位或淋巴结肿大,宫颈细胞学结果为阴性,HPV高危型检测也转为阴性状态。主治医生在看完报告后,确认她的恢复情况稳定,当前没有复发迹象,只需继续保持规律复查。李慧听到结果后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久违的轻松笑容。她暗暗庆幸自己及时接受了手术,也庆幸术后听从医生建议改变了生活方式,感谢医生的同时也在心里下定决心,要继续维持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守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她本以为自己的生活已经回归了平静,接下来的日子不会再有什么波折,可谁知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2019年6月15日上午,李慧坐在办公室里,准备核对要求进行方案修改,刚弯腰去拿电脑旁的文件,右上腹忽然传来一阵隐隐的钝痛,像肋骨下方被塞了一块沉重的硬物,压迫得她呼吸发紧。她下意识抬手按住腹部,轻轻吸气,疼痛却并没有缓解,而是持续顶在那里,像有什么东西在内部缓慢撑开,每次胸腔起伏时都会牵动痛感。她试着缓慢的直起腰,那痛感却顺着右肩牵扯了一下,像有一股钝力在里面顶着,生硬地卡在肋骨与肩背之间,让她忍不住皱眉,用手轻轻的揉按着上腹部。
几分钟后,她感觉自己的状况略有缓解,伸出手打算继续自己的工作,刚敲击了两下键盘,却在突感右上腹绞痛骤然加剧,疼得像被铁钳死死夹住,力量由内而外地收紧,让她瞬间弯下腰去,双手下意识紧紧按住右腹,呼吸急促,喉咙里只能发出低低的喘息。疼痛伴随着放射感直逼肩背,像是被冰凉的锁链一点点用力勒紧。她的身体摇晃着,努力想伸手去扶桌子稳住身体,但刚伸出手搭上桌角,就因力气涣散,手臂一滑,连带着力气也被抽走了大半,立刻双膝一软跪倒在地。她的脸色肉眼可见的瞬间苍白,唇色发暗,胸口急促起伏,呼吸断断续续。她的眼前开始一阵发黑,耳边同事的惊呼声逐渐变得遥远,几秒后便彻底失去意识,整个人栽倒在地上,被慌乱的同事们紧急送往医院。
救护车很快将李慧送到医院急诊,医生立即为她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显示血压下降至80/50 mmHg,心率高达128次/分,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急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降至76 g/L,血小板计数偏低(88×10^9/L),肝功能检查显示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至165 U/L,谷草转氨酶(AST)达232 U/L,提示肝脏受损严重。随后进行腹部彩超,发现肝右叶有多发低回声区,最大直径约4.8 cm,边界不规则,伴有少量腹腔积液。进一步急查腹部CT结果提示: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考虑转移瘤可能性大,并且局部伴随破裂出血迹象。结合患者既往宫颈癌病史,医生高度怀疑为宫颈癌肝转移并急性破裂出血。
为了明确情况,急诊团队紧急会诊后安排穿刺放液检查,结果提示腹水中可见大量不典型癌细胞,进一步证实肿瘤播散。患者此时病情急剧恶化,呼吸浅快,氧饱和度降至72%,血压持续下降。医护人员立即给予静脉输液、升压药物、多次输血以及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同时准备紧急手术止血。然而,尽管进行了全力抢救,李慧的心电监护仍然出现持续室颤和心跳骤停。医护团队轮番实施心肺复苏和电除颤,但均未能恢复有效心跳。在入院约两个小时后,李慧因宫颈癌肝转移并发急性大出血,抢救无效,宣告临床死亡。
第一时间就往医院赶的李慧的丈夫听见这个消息,却是不可置信,如遭雷劈,整个人呆愣在原地,脑海一片空白。他嘴唇颤抖着想开口问些什么,却半个字都说不出来,只觉得胸口被重重压住,呼吸几乎要断。他的双手僵硬地垂在身侧,指节发白,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的急诊室大门,迟迟没有反应过来。直到医生轻声呼唤,他才踉跄地靠在墙边,眼泪不受控制地滑落,整个人几乎要瘫倒下去。
李慧的丈夫红着眼,声音带着颤抖,情绪几乎失控地质问医生:“她已经戒掉了烟酒,饮食也听你们的安排得很规律,每次复查都说结果稳定,为什么还是会突然出事?为什么来的这么快,这么突然?”他的话语里满是愤怒和不解,仿佛在努力寻找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他的手指颤抖着指向手里攥着的复查报告,上面清楚写着各项指标稳定无异常。他哽咽着继续追问:“既然检查都没问题,那今天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是不是还有什么我们没看到的地方?”话音落下,病房里一片沉默,医生低头看着病历,没有立刻回答。
医生最初以为这突如其来的恶化,是因为李慧在家没有按时吃药,或者在生活中依然存在不良习惯。但听到李慧的丈夫反复强调她已经彻底戒掉烟酒,饮食和作息都尽量遵循医嘱时,医生的表情渐渐凝重起来。他沉默地回到办公室坐下,翻开病历,把她从初次确诊到手术、再到每一次复查的记录一页一页细看,甚至连血常规、肝功能和影像学的报告都逐项对照。随后,他又再次和家属仔细交谈,试图捕捉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可无论是饮食、用药还是体检时间,李慧都做得面面俱到,没有留下明显的漏洞。反复确认后,医生的手指停在病例边缘,眉头紧锁,心里升起一种挥之不去的疑惑。
医生很快意识到,这个病例不是自己一个人能够解释清楚的。他把病历和相关检查资料拿出来,与科室的几位同事一起讨论。最初大家还在冷静地分析数据,但随着细节被一一翻出,分歧越来越大,有人坚持可能是隐匿病灶未被发现,有人怀疑存在特殊病理类型,却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依据。争论的声音在办公室里不断升高,气氛紧绷,谁也说服不了谁。
正巧路过的科室主任被这讨论的动静吸引,推门进来,神情凝重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主治医生立刻将李慧的病情经过和检查结果一五一十地讲述出来,同时把把病例递到主任手中。主任边听边翻阅病例,目光来回扫过影像和检验数据,眉头逐渐紧锁,眼神中闪过一丝不同寻常的思索。他沉默片刻,合上病例,随即开口问道:“家属现在人在哪里?”得知患者丈夫仍在医院办理后续手续,他立刻吩咐联系家属,希望能当面了解更多细节。主任的语气不急不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仿佛心中已经隐隐生出一个怀疑,需要通过与家属的直接交流来确认。很快,在医生的帮助下,科室主任成功见到了李慧的丈夫,通过30分钟的沟通交流,科室主任很快确定了自己心中的猜测!
得知真相的主任忍不住痛心疾首:“这是一例非常容易忽视,又非常典型的宫颈癌患者肝转移病例!近几年来临床上类似的患者越来越大。正因为李慧在治疗和生活中看起来配合得几乎滴水不漏,我们才更容易忽略潜藏其中的风险!而她的问题,正是出现在宫颈癌术后随访与控制环节上,她忽略了3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这3点细节单独看都不至于致命,却在长期叠加后极有引发转移灶的快速进展,最终演变为肝脏多发转移,成为导致急性破裂出血的根本原因!”
第一个细节是李慧在手术后恢复期间,没有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控制感染风险。虽然她遵守了按时复查的安排,但在日常生活中,她依然习惯在术后不久频繁出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比如地铁高峰期和商场。手术切口愈合需要一个相对洁净和稳定的环境,身体免疫力下降时更容易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虽然这些感染未必会引起明显的不适,但可能给身体增加隐形负担。局部免疫功能受到干扰,就会给残留的癌细胞一个机会,使它们在体内处于活跃状态,长期累积后增加了远处转移的风险。
在她的病例中,住院期间恢复良好,切口愈合顺利,但出院后她很快恢复了紧凑的工作节奏,甚至还加班参与客户方案。长时间的劳累叠加外部环境的感染源,使得她的机体处于免疫力低下的状态。复查结果一时并未出现明显异常,医生和她本人都以为恢复顺利。实际上,潜在的免疫紊乱已经为癌细胞的再度扩散埋下了隐患。当这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触发转移灶在肝脏出现,而在发现时往往已经进展明显。
第二个细节是李慧在术后没有严格按照医嘱管理体重和代谢状态。宫颈癌患者在手术和放疗后,往往需要长期关注代谢指标,比如血糖和血脂水平。李慧虽然在饮食上减少了烟酒和咖啡的摄入,但依然喜欢通过高热量的外卖来解决三餐,炸鸡、奶茶、卤味拼盘依然是她的常见选择。长期高脂饮食会增加体内的慢性炎症水平,血糖波动也会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对于一个癌症术后恢复的患者来说,这些小的代谢异常就可能成为刺激肿瘤细胞再次生长的条件。
结合她的检查记录可以发现,术后半年,她的体重比出院时增加了近6公斤,空腹血糖维持在6.2 mmol/L,接近临界值。虽然这些数值并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对于一个曾经有宫颈癌病史的患者来说,却是危险信号。代谢环境的改变为肿瘤细胞提供了生长土壤。肝脏本就是代谢最活跃的器官,也是癌细胞容易转移的靶点。正是在这种代谢紊乱的背景下,她体内潜伏的病灶逐渐活跃并最终扩散。
第三个细节是李慧在手术后使用保健品和草药的方式不够谨慎。她听从朋友的建议,在恢复期饮用一些所谓能“补气养血”的中药代煎液,还长期服用高剂量的保健品。虽然这些东西看起来无害,但部分草药和保健品会对肝脏产生代谢负担,尤其在长期大剂量使用的情况下,会使肝功能处于高压状态。李慧在一次复查中就出现过轻度肝功能异常,但她和家人以为是饮食不规律造成的,没有向医生详细说明她正在服用的产品。这种隐瞒让医生在制定随访方案时无法全面评估风险。
随着时间推移,肝脏长期承受额外的代谢负担,癌细胞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落脚并生长。李慧在出现右上腹不适的数月前,其实已经有转氨酶间歇性升高的迹象,但由于她没有如实告知用药和保健品的情况,最终导致没有及时警觉。等到病灶在肝脏成形,再次被影像学检查发现时,已经属于转移性病变。正是这种看似“有益”的小细节,在不经意间给癌细胞创造了扩散条件。
在李慧的病例中,这三个细节看似都不严重,感染防护、代谢管理、保健品使用,平时甚至容易被认为是生活中的小问题。但正是这些环节的疏忽,最终让她的病情悄悄进展为肝转移,并在急性破裂出血后抢救无效。医学上很多转移病例背后,都藏着类似的微小漏洞。对于宫颈癌术后患者来说,除了遵医嘱复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慎重对待保健品和草药的使用,才是真正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的关键。
资料来源:
[1]许颖,黄爱民,陈丽宇. 宫颈癌根治患者术后恐动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心理月刊,2025,20(16):27-30.DOI:10.19738/j.cnki.psy.2025.16.006.
[2]周爱枝,金全芳. 宫颈癌的早期识别与预防[J].科学生活,2025,(09):82-83.DOI:10.20197/j.cnki.kxsh.2025.09.026.
[3]谢尚丹,胡群超,诸海燕. 宫颈癌肝转移的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4,40(07):1307-1311.
(《36岁武汉女子宫颈癌手术顺利,2年后肝转移走了,她的经历引人深思》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