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来想探寻一下古代石刻到底为什么没有留下多少工匠的名字,想不到,竟然意外发现了古老青州大地上一个关于红丝石红丝砚百年传承的故事。
——青石无言,红丝有情。
五代传承,不离不弃,只为那份缘自血脉里的情怀
本来想探寻一下古代石刻到底为什么没有留下多少工匠的名字,想不到,竟然意外发现了古老青州大地上一个关于红丝石红丝砚百年传承的故事。
青州面山负海,自古为青齐名郡。此地人杰地灵,山川俊秀,西南绵延的群山,是绿色的屏障,也是各种珍贵石材宝库。正因如此,这里,才成为山东半岛名闻于世的石刻文化之乡:云驼石窟造像群是中国东部最大的石窟造像群,龙兴寺佛教造像改写了东方艺术史;衡王府石坊成为明朝藩王文化重要的实物遗存、还有制砚文化、建筑文化......
但是,我们遍览博物馆龙兴寺造像,用相机逐个洞窟放大所有细节,摩挲衡府石坊斑驳的肌肤,没有一处能够看到刻工的任何记载!而能够留下的,多是碑刻所记载重大事件的倡导者、造像出资刻制供奉者!
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付出最多、作用最大的刻工隐身于历史的尘埃。
或许,他们仅仅被视作挣钱养家的匠做而已。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遥远时期的石刻作者我们已不可找寻。
或许,近现代的石刻作品能够消除这种文化传承方面的遗憾。
我们满怀期望。
我们来到了万年桥。
这是青州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它最早始建于宋代明道年间,当时是一座木结构虹桥,也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虹桥,后来成为《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的原型。明弘治七年(1494年),桥毁于山洪。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知府卫一凤、知县刘养浩重修时易以石构,改称万年桥。
到上世纪80年代,桥栏杆包括栏板已经损毁非常严重,1986年,青州市政府组织进行了修缮。目前是省级文保单位。
整个桥面用规则的青州当地的青石铺装,两边各有37根青石桥柱、36副青石板护栏,上面雕刻有传统的二十四孝图,纹饰简约,画面概括,古朴厚重。
这些雕刻精美造型古朴的石刻到底是谁的作品呢?我们沿着桥的两边寻找修造者的信息,遗憾,没有。能够看到的,只是在桥的两头看到桥梁信息标识牌。虽然仅仅才有不到四十年时间,栏板撒上雕刻的二十四孝图已经有明显的风雨侵蚀的斑驳痕迹。
几经走访,我们终于了解到了万年桥栏杆及二十四孝雕刻者:青州市邵庄镇高薛村以高长辉为主的“高家班”!不仅仅是万年桥,云门山风景区石牌坊,驼山风景区石牌坊,范公亭公园石桥、碑亭,龙兴寺大量石雕等都是他们的作品。
高薛村地处青州市西部群山之中,600人左右,在山区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村庄。九廻山曲折蜿蜒,给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是,也给淳朴的山民以虽然贫瘠但是能够延续不断的生存回报。石料开采和加工成为一种特色,石匠也成为山区村庄特有的手艺人。
建筑房屋,垒砌院墙,那是石匠们基础的手艺,可以称之为初级阶段。而对于各种石材的深加工,各种打磨雕刻,则是石匠中的上乘手艺。
高薛村高长辉和他的一帮兄弟们被称之为“高家班”,他们是当年西南山区石材加工雕刻的领军者。
我们在高薛村外黑山路北的一处石料加工点见到了高长辉老人。
高长辉先生1956年生人,16岁就在当时的生产队当了队长。因为父亲是远近闻名的石匠,很早就担任当时石雕厂的负责人,高长辉耳濡目染直到亲自上手,掌握了娴熟的开衫早市雕刻技艺。改革开放之后,老人直接辞去了队长职务,接过父亲的锤头凿子,专门开始自己的开山石刻人生,直到今天。
如今,老人身体健硕,见到他的时候,正在仔细地打磨一个方形奇石底座,手中细沙磨石往来打磨,在一长一短的沙沙声中,老人和我们讲起了自己的雕刻人生。
据高长辉讲,现在盖房子动用石头的比较少了,现在自己主要是制作各种石槽、石缸、底座、石碑等石头摆件,比起过去盖房子过门石门枕石等算是细发活儿。
“听说万年桥的雕刻就是你们的作品?”
“是啊,就是我们这一帮人!那些栏杆、二十四孝图还有狮子等。”在不远的地方,81岁的高长怀、年轻很多的高生安正在忙着手中的活计。他们都是当年万年桥青石构件的制作者。
“你不知道,当时这些活有多难!”老人停下手中活儿,给我们讲述了当年万年桥修建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当时是1986年,主持修建的好像是青州市城建局这样一个部门。当时的万年桥上的栏杆护板都已经破坏的不成样子。为了高的标准高一些,我们都到赵州桥去参观,回来敲定了方案。最难的是石料的选取,领导要求很严。好在我们当地这种资源丰富。最不理解的是一块栏杆板跌烂了,米尺短着10公分,本来栏杆版应该是1.6米,这样料下短了,就成了1.5米。但是,安装时,竟然还是分毫不差,真是奇了怪了。再就是工程石料的开采。整个工程的石料是一整块。当时雇了山头村的一台钻眼机,一头午打不起火来。后来石头开采出来,不论采取什么办法,石头纹丝不动。后来打了20多个楔窝,二十多个人一起用力,硬生生地给抬了起来!是一整块上等的石料!这样,栏杆、护板它全给解决了!
他告诉笔者,那时年轻力气大,一根立柱550多斤,自己都是鼓着劲抱着安装到柱孔之中进行固定,不行放倒,开孔的调整之后我再抱起来放进去。
“现在想都不敢想啊!”高长辉老人感慨万分。
“听说您的父亲也是玩石头?”我问老人。
“比其他来,我这是粗活儿!”高长辉老人呵呵一笑。
原来,高长辉的父亲高学志是一个老资格的石刻工匠,很早就是石雕厂的掌舵人。据高长辉讲,自己的父亲曾说过,到他那一辈,自有记忆起,和石头打交道、刻制各种石头已经传了三代了。
“他老人家主要刻什么?”
“什么都刻,包括盖房子石头的加工、大门石头构件、牌坊的整体设计雕刻安装,啥都干!我们这些,包括周边很多村庄的石匠,都是老人家的徒弟。”
“老人家真厉害!”笔者由衷赞叹。
“老人家最厉害的是玩红丝石。”
“红丝石?不会吧?”笔者大感惊奇,因为红丝石红丝砚重出江湖迅速爆火应该是近十五六年的事情。
红丝石是独属于青州的宝藏。
1979年,鲁砚大师石可先生出版了一部著作《鲁砚》,对于青州红丝石有专门的介绍,更为珍贵的是为黑山为青州留下了黑山红丝石老坑珍贵的历代题刻照片!
书中说,青州红丝石,唐、宋时即负盛誉,唐柳公权,宋欧阳修、唐彦猷、苏易简等均甚重此石,多有点评,誉为诸砚石之首。历史记载红丝石出青州黑山,其质较一般红丝石稍软,紫红地灰黄刷丝纹,质嫩理润,色泽华缛而不浮艳,手拭如膏,似有游液渗透,与墨相亲,发墨如泛油,墨色相凝如漆,乃希世之瑰珍。
宋唐彦猷北宋嘉祐间曾知青州,其《砚录》谓:“红丝石产于益都西四十里之黑山山高四十余丈,盘折而上乃有洞穴,石生于洞之西壁,相传曰红丝石。洞口绝壁有镌刻文字,乃唐中和年采石者所记,遣工前往六、七日,仅得方四、五寸者二”,说明那个时候黑山高品质红丝石已经很难得到。
高长辉告诉笔者,父亲高学志1920年生人,是远近闻名的石匠,周边十里八乡的石匠,很多是老人的徒弟。而对于红丝石,老人情有独钟,经常说红丝石是宝贝,老辈们告诉自己说当年欧阳修、苏东坡、乾隆都用过红丝石砚台。老人还搜集了很多关于红丝砚的书,60年代以前就雕刻了大量红丝砚,只不过那个时候雕刻工艺没有那么多故事,最多的就是龙凤之类的图案。
60年代!我的天,那个时候,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红丝砚或者是红丝石是啥玩意儿!
当代红丝砚第一人,高学志老人当之无愧!
笔者不禁肃然起敬。
据高长辉讲,当年,地方政府号召采石致富,西南山区开采近乎无序。而黑山南坡新发现的红丝石矿藏以不亚于黑山北坡红丝石的品质令父亲惊叹不已。父亲担心这些资源被破坏,一是自己小心开采运回家收藏,再就是发现谁家有质地好的石头,赶紧想办法买来换来。就这样,老人家积攒了大量的黑山老坑红丝石原石。老人或许不知道,他给自己的后代积累了多大的宝贵财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是对地方资源的一种最原始的保护:既然人们争相开采,留在当地就是最好的保护。
而作为儿子的高长辉当时还不知道父亲收集这些红丝石的巨大价值和意义。他只为自己的父亲搞到自豪,因为,当年父亲就因为加工各种石材尤其是红丝石砚台,挣了些钱,被表彰为致富带头人。
“父亲说,红丝石不可多得,总有穷尽的那一天,”感叹中透露着无奈。
不得不佩服高学志老人的眼光。
“那您现在做红丝石吗?”
“我这方面不感兴趣,刻的不多。”
“那这门手艺不失传了吗?”笔者有些失落,“再说,您的父亲搞了那么多年,收藏了那么多的红丝石,不可惜了吗?”
“不可惜,传给我的儿子他的大孙子了。”
“您的儿子?”
“是啊,高东亮。”说到这里,高长辉满满的自豪。
或许是为了表明一种身份和传承的决心,高东亮给自己的微信取名小石匠高东亮。
我们在青州市凤凰山路北侧古州名砚堂见到了高东亮。
这是一个体量非常大的红丝石砚展厅,上下两层,有高东亮加工的大小各种砚台上千方,还有历年来获得的荣誉。
高东亮很年轻,81年生人,但是,他已经表现出异于同龄人的深沉。他告诉笔者,到自己这一辈,石刻工艺已经传了五代。自己从不感兴趣到沉迷其中,似乎是一种冥冥中的宿命,也是一种责任。如今,他是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青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在茶香幽幽的氤氲中,我们走进这个红丝砚五代传人的故事中。
1、初次创业失败高东亮说,很小的时候爷爷就给自己讲当地红丝石的事情,什么红丝石哪里的最好,什么黑山南坡的红丝石应该好好保护起来,什么水润,什么有土包围,什么独立成块,什么无水不红丝,什么红丝并不是通体皆红等等,还经常带着自己雕刻砚台。
更令自己当时不能接受的是,逼着自己照成品样子画龙凤图案,稍微大一点,还让自己上手刻砚台。时间一久,自己经喜欢上了这门人们眼中雕虫小技的手艺。
“看,这就是当时我刻制的半成品,爷爷一直给我留着。”
我们看到了高东亮少年时期的半成品。
少年的高东亮毕竟玩心太重,爷爷便让他去卖红丝砚台或者小把件。
那个时候,红丝砚还是一个小众的消费品,尽管没有多大市场,但是,价值不菲。虽然高东亮并没有如爷爷希望的那样,专心“做销售,”而是在爷爷影响下,喜欢上了看书:各种古书,比如收藏类的,砚台制作类的,还有各种古代善本票据等等。而对于红丝石的研究,或许就在那时埋下了一颗深深地种子,对于红丝石红丝砚的认识甚至已经在理论上远超自己的爷爷和父亲。
但是,红丝砚并没有成为高东亮的首选。因为,他和众多年轻人一样,有一颗躁动的心:干一番大事业。
于是,1998年初中毕业之后,怀揣着大爷高长怀借给的8000元走上了创业路。
8000元那个时候绝对是一笔巨款,高长怀敢借出去,这得多大的信任和支持!后来我们见到高长怀老人,他已经81岁了。他停下手中的锤头,说:“当年,我就看好这孩子,保证能成!”
高东亮似乎要辜负大爷的期望。他在从事红丝石制作和推销的同时,拉起了车队,在高速路沿线租下了一块地,大张旗鼓开始砂石建材经营。
可惜好景不长,建材买卖倒闭,车队解散,高东亮背上了堪称巨额的债务:150万元。
创业失败给高东亮提了醒:或许,应当听从爷爷的建议,回归红丝石!
父亲给了他鼓励:大路千万条,玩石头是咱的祖传,爷爷把手艺传给了你,那是给你一碗饭吃,况且红丝石真的是了不起的宝贝!
高东亮的半成品
2005年,高东亮正式在成立盘下一个门店,走进红丝石红丝砚台。实际上,关于红丝石,高东亮从爷爷那里、从书本典籍里已经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只不过,没有沉下心来认真地思量。
初中同学的妻子非常同意丈夫的选择,说:“咱就是老实本分的山里人,守住祖业,肯吃苦卖力,这点饥荒不算啥!”
从此,夫妻二人开始了辛苦而快乐的红丝岁月,而人们也给高东亮的红丝砚定名为青州高氏红丝砚
高家红丝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高东亮的红丝砚突破了爷爷当年红丝砚的样式,不仅仅雕刻传统的龙凤图案,而是在保持了砚台文房基本功用的基础上,增加了青齐地方文化的元素:青州历史名人、名山大川乃至历史掌故都成为高氏红丝砚纹饰的元素,一方红丝砚承载了地方文化丰富的内容。近二十年来,青州乃至青齐文化随着他的砚台走遍四面八方。
从小的历练让高东亮认识到:作为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瑰宝,只有让他走进大众视野,才会实现应有的价值。那一条突进最快,那就是进北京!
2006年,夫妻二人拖着两个行李箱,踏上了晋京之旅。
那一年,北京召开一个全国规模地文房四宝展销会。由于信息不畅,高东亮没有来得及报名,因此没有摊位。只好在展厅外走道旁摆上自己的各种红丝砚。人们来去匆匆,没有人打理这两个土里土气的乡下人。
虽然错过报名时间没有摊位,但是高东亮有自己的办法。他抽空进到会场,磨破嘴皮子,用2000元钱,从别人的摊位上挤出一米的位置,摆出了自己的展品。
油润光洁、黄地儿红丝、造型别致的红丝砚令众多行家惊叹不已。京城一战,令高东亮和他的红丝砚或者说青州的红丝砚一炮打红。当然,用高东亮自己的话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借会展,结识了好多业内顶尖的行家。
一路辛苦一路歌
2009年11月,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秋江独钓》砚台,中国中艺美术创新艺术金奖;《佛光普照》砚台,中国中艺美术金奖。
2012年5月,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青州黑山红丝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2012年11月,第十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西山行旅》砚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2013年11月,第十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兰亭砚》中国工艺美术金奖;《黑山魂砚》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2014年10月,第十六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瓜瓞绵绵砚》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2015年12月,第十七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寒林雪国砚》中国工艺美术金奖;《仿古砚》,中国工艺美术金奖;《山水砚》,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
多年下来,光是行李箱就拖坏了六个:别忘了,那里边装的可是实实在在的红丝石砚台!
而这个过程中,送出去的红丝砚多达数百方,但是,红丝砚的高品质和社会认可度,也让高东亮实现了财务自由,走向了红丝文化研究和传承的征途。高氏红丝砚走向四方、名声鹊起。
高家红丝石文创
一花独放不是春。要将红丝砚在人们的文房记忆中唤醒,使之真正具有一席之地,还需要有行业的普遍认同。
其时,高东亮已经在业内具有很广泛的人脉,有了一个业内专家学者组成的高端朋友圈:有自己的老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克堂;有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郭海棠;有砚专家蔡鸿茹;收藏家阎家宪、陈国源、金彤、关健、火来胜、、、、、、.
于是,高东亮向当时的主管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青州有很多红丝石砚爱好者,大家不妨联合起来,让青州红丝砚重放光芒。自己的资源可以和盘托出,其他的业户也有自己的渠道,目的只有一个:给青州的红丝石、红丝砚一个名分!
从此,在青州市相关部门的带领下,高东亮和青州众多红丝砚爱好者和青州红丝砚这个品牌紧紧地绑在了一起。记不清往返京城多少次,他们都怀着同样的心情:早日给红丝砚一个名分,早日把家乡的品牌给竖起来。
期间,高东亮和妻子共同努力,建成了青州最大的红丝砚展览馆古州名砚堂。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青州市获评中国红丝砚之乡。
当然,对于高东亮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开端。
红丝砚名分已定,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得不重视:红丝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尤其是目前尚未被大规模开采的黑山南坡老坑。
红丝石老坑原石,是红丝砚业内的至高推崇。当年爷爷曾经无数次领着自己到黑山北坡老坑,探寻《鲁砚》上记载的洞口旁边唐朝元代的题刻。
如今,所谓的老坑已资源告罄,目前已经仅仅剩下一个洞口供后人凭吊。
而黑山南坡红丝石,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高东亮更加认可当年爷爷的说法。当年,爷爷曾经带着自己上去看过很多次,透过零星的开采洞口断层,他也从爷爷的指点中明白:红丝石存在于水脉石层之中,没有水的滋润,就没有好的红丝石,红丝石,都是单独成块,并且包裹泥土,这才形成了红丝石尤其是黑山红丝石特有的温润与细腻。
这里的红丝石,和北坡同出一脉,对比北坡红丝来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高品质红丝石岩层,它呈东西走向,是硕果仅存的红丝石老坑矿脉,是不可多得的黑山红丝石矿藏!
2010年,高东亮和村里签下了协议:承包黑山南坡,保护性利用。
保护黑山南坡红丝石老坑
说起来容易,但是,保护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还要和盗采者周旋。
十几年来,可以说风风雨雨,坎坷不断。
2025年初,青州黑山南坡红丝石老坑“高家洞”注册成功,这是青州红丝石保护的一个跨越,也是高氏红丝砚品牌的一个背书。
高东亮告诉笔者,黑山的红丝石,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过去迫于生计,人们无序开采;现在,我们后人的责任就是保护。或许有一天,这个地方会成为青州一个最具特色的红丝石地质公园也说不定。对家乡最好的回报,就是让他的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五代传承,百年守望。对于高东亮来讲,自己的父亲爷爷他们,过去是为了生存。今天,作为红丝石的深加工,还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那就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这,是一种跨越功利的情怀。
我们祝福高东亮梦想成真。
来源:读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