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孙立人将军弥留之际,用最后力气说了5个字:我是冤枉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1 21:47 1

摘要:此事对孙立人影响极大,后来他常对部下士兵讲起这个故事,并教育他们:“自己的国家一定要强盛,才能够让人民都活得有尊严。”终其一生,孙立人都是一位爱国军人。

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在台湾病逝。弥留之际,他抓着台中荣民总医院医生沈瑞隆的手,用最后的力气说了5个字:“我是冤枉的。”

1955年,孙立人因所谓“孙立人兵变案”被长期拘禁,时间长达33年。出狱2年后,孙立人含恨而终,终年89岁。

值得庆幸的是,在孙立人去世后,随着历史资料的披露,堪称复杂、诡谲、隐秘、纠葛的“孙立人兵变案”日渐水落石出。

孙立人为何含冤33年?到底是谁在害他?为什么要害他?本文将尝试解答这些题。

一、孙立人其人

孙立人1900年出生,祖籍安徽,其父亲为清末举人,山东登州府知府,所以孙立人小时候在青岛长大。

彼时的青岛,已经被德国强行租借,9岁的一天,孙立人在还海边玩耍,捡到一块漂亮石头,一群德国小孩上前索要,孙立人不给,结果挨了两记耳光。

此事对孙立人影响极大,后来他常对部下士兵讲起这个故事,并教育他们:“自己的国家一定要强盛,才能够让人民都活得有尊严。”终其一生,孙立人都是一位爱国军人。

1914年,孙立人成功考取清华大学庚子赔款留美预科,开始接受长达8年的留美预备训练。到1923年(期间休学一年),孙立人从预科毕业,前往美国留学。后就读于普渡大学、弗吉尼亚军校,直到1928年学成回国。

孙立人的青年时代,有着深深的美国烙印。这个烙印跟随了他一生,成就了他,也害苦了他。

孙立人虽以战将闻名,但在围剿红军、解放战争时期,和同辈相比,并无太过耀眼的成绩。他真正成名是在抗战期间,“尤以抗战时远征缅甸,解仁安羌盟军之围,复破顽敌,打通中印公路,扬威异域,驰声宇内”(孙立人死后褒扬令)。孙立人有很深的美国背景,加上在国际战场上表现出色,所以在同盟国中知名度极高。

另一方面,孙立人耿直、孤傲、性格鲜明,自信乃至自负,不善于和人打交道,又不是“黄埔系”,所以在国军中缺少人缘,不能为人所容。孙立人曾骂胡宗南为“常败将军”,称彭孟缉“不会打仗”,称汤恩伯的部下是“一大堆残兵败将”,有时候火气上来,老蒋小蒋一块骂。

了解了孙立人的大概背景,我们开始说“孙案”的详情。

二、手握兵权,却招猜忌

解放战争初期,孙立人由于和杜聿明不和,被调离东北,担任国军陆军副总司令兼训练司令,主管军队训练,此后很少参加指挥作战,专注练兵。

蒋介石退到台湾后,手下的亲信嫡系大都损失在解放战场,孙立人于是重新受到重用。1949年8月30日,他被任命为“台湾防卫司令”,1950年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并升任“陆军总司令”兼“保安总司令”。

当时的蒋介石对孙立人无疑是非常信任的,甚至可以说把自己和国民党的身家性命都交给了孙立人。

孙立人担任“台湾防卫司令”后不久,1949年10月5日,蒋介石就在日记中写道,“共匪”到处活动,“挑拨我内部,望我自相残杀之阴谋,思之殊堪惊悸。现复以孙立人为其目标,将行馋间矣!”

这时的蒋介石,认为孙立人身边有“匪谍”活动,但还不认为孙立人有意“通匪”。

1950年3月之后,孙立人的身边接连发生“匪谍案”:李朋与黄氏姐妹案、周芝雨案、李鸿案、罗友伦案、段澐案……这些案件不断传来,不能不让蒋介石产生疑心,怀疑孙立人是不是明知部下为“匪谍”而故意包庇。就算不是,孙立人治下不严,用人失察,也足以令蒋介石对他的能力产生怀疑。比如1950年7月7日,蒋介石在日记中批评孙:“最近孙立人部又有匪谍重案之发现,此人夜郎自大,粗浅糊涂,不至如何结果矣,应加以注意。”

随着孙立人的身边不断出事,蒋介石对孙立人的猜疑越来越重。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30日,蒋介石召集部下开会,讨论出兵援助韩国,孙立人主动请缨,跃跃欲试,表示愿意带兵入朝,以他的军事才能和国外作战经验,他本是不二人选,但蒋介石当场否决。当晚,蒋介石对身边人说:“立人司令部之纷乱可虑也!”并在日记中写道:孙立人的“精神品格与思想,皆令人可虑耳!”

不久后,蒋介石讨论趁机反攻大陆的事情,孙立人建议兵分三路,沿海反攻,蒋介石却不愿任命孙立人为“反攻总司令”。孙立人感觉到了蒋介石对他的不信任,于是两次表示愿意辞去“陆军总司令”一职。

既然不被信任,那么不如辞职,从孙立人的视角来看,这当然合理。但蒋介石是怎么看的呢?1951年1月2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孙立人行态似有愤愤不平之心,并以辞职相胁,其意必欲获得反攻大陆全国之指挥权,无奈太不自量力……”

在政治的舞台上,往往是你怎么想并不重要,别人怎么想才重要。

1952年11月、12月,孙立人又两次提出辞职,蒋介石更加觉得孙立人这是在要挟自己,他在日记中写道:“此人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太不自知……此乃往昔军阀之所为……”

蒋介石把孙立人形容为当年的“军阀”,对于孙立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可惜这话只写在日记里,孙立人无从得知。

三、美国人害了孙立人

前面已经说过,孙立人身上的美国背景很深,很受美方赏识。而恰恰在这个时候,美蒋的矛盾非常尖锐,这使得孙立人成了蒋介石严重非常危险的一个对手。

早在解放战争末期,美国就对蒋介石日益失望,比如李宗仁担任代总统,就和美国的态度莫大关系。

1949年3月,美驻华大使向国务卿艾奇逊报告:“我们索要的是一个能强力,做事踏实的人……孙立人的经验也许不足,但其他经验都甚合适。”

5月,驻华大使返回华盛顿,向艾奇逊建议,由孙立人主政台湾,美国长期租借台湾和澎湖的海空军基地。他们甚至提出了驱逐蒋介石、霸占台湾,或将台湾交给联合管的方案。

作为美国人眼中取代蒋介石的最佳人选,孙立人不管有意无意,都已经成了蒋介石的竞争者和对手。

美国人想要“以孙代蒋”,孙立人的态度怎么样呢?曾和孙立人密谈的美国武官梅杰·布雷迪回忆称,孙立人“坚持忠于国家,不愿做历史的罪人”,并认为美国人“思想简单,异想天开,过分天真,不懂我们国情”。

一般认为,孙立人并没有取代蒋介石的想法,即使有,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并不可行——随着朝鲜战争爆发,台湾重要性更加凸显,为了稳住局面,美国人也就放弃了“以孙代蒋”的想法。

不管怎么说,孙立人和美国人联密切系,而且常常向美国人反映他对蒋介石一些政策的不满,这在蒋介石看来就已经非常危险,不可原谅了。

四、孙立人和蒋经国的矛盾

退到台湾之后,蒋介石就开始有意为儿子蒋经国铺路,蒋经国的势力于是进入台湾的军、政、党、情报多个方面。

1950年3月,蒋经国被任命为“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并开始在军队中积极推行“政工制度”,这个办法对于蒋氏父子来说并不新鲜,早在20年代黄埔军校就有总政治部。作为“陆军总司令”的孙立人,很快就和蒋经国产生了冲突。

孙立人反对蒋经国的办法,但他并不是笼统地反对,事实上,他认为良好的思想工作是“部队长的一大帮手”,可以“安抚百姓收揽民心,激扬士气,加强团结”。孙立人所反对的,是蒋经国引入的变了味的“政工制度”,他称其为打小报告、互相告密的“监军制度”。他曾在陆军总部批评蒋经国的做法,称“我非常不满意打小报告的人”。

美国顾问则单纯从其建军经验出发,要求蒋介石撤销蒋经国主管的“政治部”,将军事权力交给孙立人。

孙立人和美国人都是“古典军事派”,他们认为军队就应该由军事主官来主导,而不是政工干部。这本质上其实是军事思想之争,却不可避免地掺杂进了权力之争的味道,令蒋氏父子不得不产生警惕。

五、兵变?

孙立人“陆军总司令”任期已满,按照常规,孙立人退下来后,应该担任“参谋总长”一职。蒋介石当然不许孙立人继续做大,于是趁势剥夺了他的军权,给了他一个象征性的闲职——“总统府参军长”。

蒋介石的做法,招来了很多人的不平,尤其是孙立人的部下郭廷亮。

1955年2月,有人向“总政治部”报告,称郭廷亮利用军中身份,与军官联系,借口改善部队待遇,阴谋叛乱,而其幕后主使正是孙立人。不久后,又有人向“总政治部”报告,称郭廷亮计划趁着蒋介石到高雄检阅部队期间,实施劫持,逼迫蒋发布命令,扣押蒋经国、彭孟缉、周至柔,任用孙立人”。

蒋经国立刻命令毛人凤抽调人员,逮捕了郭廷亮一家。蒋介石得知消息后,判断此事是“西安事变的重演”,“可危之至”。

部下出了这种问题,孙立人一下子成了重大嫌疑人。后来不出意外,“郭廷亮兵变案”逐渐发展成了“孙立人兵变案”。

郭廷亮有没有兵变的想法呢?后来的调查结果显示,并没有。郭廷亮当时确实是想为老长官说话,他联络了几个同事,打算在见到蒋介石时,当面向其陈情,要求“政工部门不干涉部队的事情”,“即是触怒‘总统’,也再所不惧”。他还多方联系,打算“联名力保”孙立人出任参谋总长,结果不小心联络到了“海军政治部”的人,被其告密。这些举动虽然鲁莽,但距离“兵变”实在太远。

郭廷亮被捕后,负责审讯他的,是“军统魔头”毛人凤。毛人凤此前为了争夺情报部门的领导权,得罪了蒋经国,如今他急需向蒋经国山输诚。而把“兵变案”坐实,就是他最好的表现机会。

十几天的时间里,毛人凤对郭廷亮用尽酷刑,郭始终不肯出卖孙立人。毛人凤最后改变策略,利诱每月给郭廷亮家人500元生活费,劝说郭廷亮承认自己是“匪谍”,潜伏在孙立人身边。郭廷亮无奈同意。

郭廷亮的“匪谍”身份坐实后,陈诚出面找孙立人谈话,以郭廷亮口供为证据要孙承认“包藏匪谍”,孙拒不认罪。

不久,又有人出面劝说孙立人,以他手下300多名部下性命为威胁,逼迫孙立人承认了自己未能及时发现郭廷亮身份,领导无方,险些造成兵变,愿受制裁,闭门思过,改过自新。后又被“坐实”了知道郭廷亮谋划兵变而没有阻止。

此后,孙立人被软禁家中,停发薪水,只能靠自己种水果补贴家用,日子非常凄苦。期间他时常高声朗诵屈原诗句,表达自己沉冤受屈的郁闷。他的家人曾劝他设法前往美国,他在笔记本上写道: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魂。化为中国灰,谁能奈我何!

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在孙立人旧部组织的“印缅远征军联谊会”的要求下,孙立人才获得释放。

1991年11月,孙立人含冤而死一周年,郭廷亮赶去参加悼念活动,在车上被人用重物打死,抛尸月台,“颈椎三四节歪曲脱节,眼窝瘀血,脑部有血块”。可谓一案未了,又增一案。一般认为,郭廷亮之死这他到处活动,希望为孙立人平反有关。

六,总结分析

孙立人并未参加兵变,即使他有此心也无此力,然而在多方利益角逐下,他最终被坐实了一定程度上参与“兵变案”。

古语有云:主疑则臣死。孙立人桀骜不驯,治军理念与蒋氏父子格格不入,和美国走得太近,这些都让蒋介石对他产生了怀疑和忌惮。而他的对手恰恰利用了蒋介石的这个怀疑,对孙立人进行了诬陷和攻击。这些人包括蒋经国、彭孟缉、毛人凤等。

前文说过,孙立人自从掌握陆军后,身边的人就不停出事,包括李朋与黄氏姐妹案、周芝雨案、李鸿案、罗友伦案、段澐案……

然而,这些案件除了“段澐案”外,大都是冤案。一方面,当时国民党刚到台湾,立足未稳,神经过敏,另一方面,也有人趁机借着制造案子故意往孙立人的身上泼脏水。

比如“李朋案”发生后,蒋经国和彭孟缉很快就牵扯到了孙立人身边的黄氏姐妹,要孙立人把黄氏姐妹交出来;“周芝雨案”、“李鸿案”又是蒋经国和彭孟辑向蒋介石打的报告,“罗又伦案”,是蒋经国向蒋介石报告……

身边接连出事,孙立人在蒋介石那里,就成了“此人夜郎自大,粗浅糊涂”的形象。在蒋孙关系已经败坏的情况下,他们又借机把郭廷亮打成“匪谍”,给了孙立人最后一击。从此,蒋经国在军队权威再无人可以挑战,彭孟缉顺利当上了“参谋总长”,毛人凤也成为“国防部情报局上将局长”,蒋介石也失去了一大“对手”。

孙立人案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运筹数年的结果,构陷之深,用心之狠,令人不寒而栗。而在这个过程中,蒋介石出于对孙立人的厌恶,竟然真的相信了孙立人和兵变有关。

孙立人接受审判时,曾脱掉上衣,露出身上累累的枪伤,当时参加的审判的国民党要员王宠惠、王云五、许世英都非常感动。

后来,曹启文等人为孙立人喊冤,称“国防部”深文周纳,欺蒙上呈,用心之毒“较之明季之杀熊廷弼、袁崇焕,殆尤过焉”。他上书痛陈,希望蒋介石承认错误,平反冤案。

但蒋介石在众人诱导下,已经相信了兵变一事,他在日记中痛骂曹启文,称他吹毛求疵,意图勒索,卑鄙荒唐云云。不久后,蒋介石将曹启文的函件退回,表示自己不能接受曹的“侮辱之言行”。

孙立人之所以只是被软禁,而未被处死,一来和他的罪名无法彻底坐实有关,二来因为他毕竟国际声望高,美国人对他很重视,三来蒋经国也无意置他于死地,只是想把他踢开。

以上就是我对孙立人案的一些了解和判断,供大家批评。

来源:历史详说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