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12月14日,格力电器的一场大学生入职仪式上,董明珠突然将矛头对准了半年前离职的“前秘书”孟羽童,直言:
2023年12月14日,格力电器的一场大学生入职仪式上,董明珠突然将矛头对准了半年前离职的“前秘书”孟羽童,直言:
“她当秘书连一个文都写不出来,只想着用格力平台当网红。”
次日,董明珠怒斥孟羽童登上微博热搜榜首,而身处舆论中心的孟羽童却仅在社交媒体淡淡回应“正在备考,不便回应”。
这场看似“不对等”的隔空喊话,揭开了两代职场人价值观碰撞的冰山一角。
一个是叱咤商界30年的“铁娘子”,一个是手握巨大流量的Z世代网红。
从“亲如母女”到“分道扬镳”,这场始于综艺、终于热搜的职场故事,远不止“老板与员工翻脸”那么简单。
01
2021年,格力电器面临转型阵痛,空调业务增速放缓,直播电商风头正劲。
67岁的董明珠急需为格力注入年轻化基因。
此时,一档职场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进入她的视野。
节目中,22岁的孟羽童以“月薪4000元”的低姿态和谈判桌上的机敏表现脱颖而出。
董明珠当场拍板:“我要把她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
这场“伯乐相马”的戏码早有剧本,据内部人士透露,格力团队提前与节目组沟通,要求突出“董明珠接班人”人设。
孟羽童入职后,董明珠迅速将两人合照设为格力官方直播间头像,账号改名“明珠羽童精选”,试图用“女企业家+职场新人”的CP感撬动流量密码。
对孟羽童而言,这场合作同样充满算计。
出身普通家庭的她,凭借浙大西班牙语专业和民族舞十级的标签,深知“董明珠秘书”的身份是跻身精英阶层的捷径。
她在日记中写道:“在董总身边学习,比读十个MBA更有用。”
初期,她勤勉扮演“小董明珠”,跟随董明珠出席博鳌论坛、整理讲话稿至凌晨、甚至在直播间跳女团舞带货。
格力市场部员工回忆:“她总说‘机会比薪水重要’。”
矛盾始于孟羽童的“副业”。
2022年起,她在小红书发布“董秘日常”vlog,粉丝突破百万。
一条推广某化妆品品牌的视频引发争议,背景中隐约可见格力办公桌。
董明珠对此震怒:“人在格力却接私活,这是背叛!”
更令她不满的是,孟羽童多次在微博抱怨“连续工作21小时”“两个月无休”,被网友质疑格力压榨员工。
格力内部数据显示,孟羽童转岗市场部后,考勤异常率超80%,常因拍摄广告、综艺录制旷工。
董明珠在内部会议上痛批:“挣快钱就像行尸走肉!”
但这句话被孟羽童反手“打脸”,离职后,她单条广告报价飙升至20万元,半年收入超千万。
与董明珠的“道德批判”不同,孟羽童的算计更现实。
她曾私下对朋友说:“董总需要我的流量,我需要她的光环,各取所需罢了。”
当发现直播收入远超格力薪资(月薪5000-10000元)时,她开始暗中布局,注册自媒体公司、签约MCN机构、甚至将“明珠蒙尘”注册为商标。
2023年5月,她以“申请留学”为由离职,实则全力投入网红事业。
02
失去孟羽童的格力,仍在董明珠掌控下稳步前行。
2024年空调市场份额保持第一,新能源车、智能家居等新业务持续加码。
但隐忧浮现:直播账号“格力明珠精选”粉丝增长停滞,董明珠亲自带货被嘲“用力过猛”。
校招投递量下降30%,Z世代更向往“孟羽童式自由”;投资者质疑“接班人计划”成空谈,家族化治理争议再起。
而离开格力的孟羽童,却活成了董明珠最讨厌的样子:广告接到手软,合作品牌从美妆延伸到汽车。
但她面临新挑战:内容同质化、公众审美疲劳、与格力的“互撕”消耗路人缘等等。
董明珠需要“奋斗者”,孟羽童追求“价值变现”,这本无对错。
但当格力给不了孟羽童想要的“溢价”,孟羽童也给不了格力期待的“忠诚”,分手就成了必然。
董明珠的“接班人”叙事在70后眼中是荣耀,在95后眼中却是“道德绑架”。
孟羽童的出走印证:年轻人更信“给多少钱干多少活”,而非“为情怀发电”。
董明珠守住了格力的江山,孟羽童赚到了第一桶金,看似“双赢”。
但更深层的启示在于:传统企业的“家长式管理”与新生代的“个体觉醒”如何共存?
或许答案不在输赢,而在找到“算计”与“诚意”的平衡点。
来源: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