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古诗词赏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20:19 2

摘要:上巳(sì)节,中华古老节日之一。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又叫三月三、春浴日、中国情人节、女儿节。

上巳(sì)节,中华古老节日之一。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又叫三月三、春浴日、中国情人节、女儿节。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每年的今日河南郑州均在黄帝故里新郑举办祭拜轩辕大帝仪式。#三月三拜轩辕##晒图笔记大赛#​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1、《三月三日》

唐·白居易

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

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春衫。

阶临池面胜看镜,户映花丛当下帘。

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三月初三上巳节的闲适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腻感受。

首联“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点明时间和环境。三月初三,柳絮纷飞,轻扑窗纱,燕子低飞,掠过屋檐,一派春日生机盎然的景象。“絮扑”“燕拂”两个动作描写细腻生动,赋予自然景物以灵动的生命力。

颔联“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春衫”写诗人的闲适生活。品尝着用莲子浸泡的冷酒,聆听着柘枝舞曲,试穿着新制的春衫,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享受和品味。“冷酒”“春衫”暗示了初春的微凉和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

颈联“阶临池面胜看镜,户映花丛当下帘”进一步描绘周围环境。台阶临近池面,池水清澈如镜,胜过真正的镜子;门户掩映在花丛中,仿佛垂下了一道天然的帘幕。诗人通过比喻和联想,将自然景物与日常生活用品相联系,营造出一种朦胧优美的意境。

尾联“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将视线转向夜晚。诗人与佳人一起在楼南赏玩新月,新月如钩,素手纤纤,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玉钩”既指新月,也暗喻佳人的手指,双关巧妙,增添了诗歌的韵味。

这首诗语言清丽,意境优美,通过对上巳节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双关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整首诗节奏明快,对仗工整,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清新自然的风格。

2、《浣溪沙》(三月三日)

宋·刘辰翁

高卧何须说打乖。

小篱过雨翠长街。

缃桃定有踏青鞋。

晴日又思花处所,东风绝似柳情怀。

人间安得酒如淮。

【赏析】这首《浣溪沙》风格婉约清丽,似写春日闲情与淡淡愁思。

“高卧何须说打乖”

“高卧”典出魏晋名士(如谢安)隐居不仕的风雅,此处或指词人闲居之态。“打乖”意为“耍聪明、卖弄机巧”,整句似表达一种超然态度:既已高卧隐居,何必再费心机?疏懒中带一丝孤傲,与世无争的隐逸情怀。

“小篱过雨翠长街”

雨后篱笆青翠欲滴,长街被绿意浸染。“翠”字活用为动词,写出春色的蔓延感。清新如画,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韵致。

“缃桃定有踏青鞋”

“缃桃”指浅黄色的桃花;“踏青鞋”暗写游人。句意或为:桃花盛开时,必有人踏青而至。词人未直接写人,却通过“鞋”的联想,让春日的热闹呼之欲出,反衬自身静观之态。

“晴日又思花处所”

由实转虚:晴天时不禁追忆曾经赏花之地。“又”字点出反复的思念。明媚春光中隐含一丝怅惘,似有物是人非之叹。

“东风绝似柳情怀”

东风(春风)的情怀如同柳枝般柔软缠绵。拟人手法,将春风与柳絮的缱绻赋予人性。柳絮随风,似无定所,暗合词人飘忽的愁绪。

“人间安得酒如淮”

“酒如淮”或指酒如淮水般滔滔不尽,化用“人生有酒须当醉”(杜牧)之意。结句升华,感慨人间难觅长醉之酒,似叹人生苦短、欢娱有限,与开篇“高卧”形成呼应——即便隐居,仍难逃春愁。

3、《上巳燕至》

明·汤显祖

一回憔悴望江南,不记兰亭三月三。

花自无言春自老,却教归燕与呢喃。

【赏析】《上巳燕至》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一首七言绝句,以简练的语言抒发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时暗含对往昔雅集盛事的追忆。

“一回憔悴望江南”

“憔悴”既指容颜的衰老,也暗含内心的倦怠与失落。“望江南”既可实指眺望江南之地,亦可虚指对往昔江南生活的追忆(汤显祖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晚年归隐江西临川)。“不记兰亭三月三”**

“兰亭三月三”用王羲之《兰亭集序》典故,指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文人雅集、曲水流觞的盛事。“不记”并非真的遗忘,而是以反语强调时光久远、盛况难再,暗含对文化传统衰微的叹息。明代上巳节风俗已不如晋唐盛行,汤显祖借此表达对古典文人精神的追慕。

“花自无言春自老”

“花无言”化用“泪眼问花花不语”(欧阳修《蝶恋花》),赋予自然以沉默的悲剧感。“春自老”将春天拟人化,写时光无情流逝,呼应首句“憔悴”。花开花落、春去春来本是自然规律,但“自”字突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

“却教归燕与呢喃”

“归燕”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象征季节更替或旧地重游。此处燕子归来,反衬人的“不归”(无法回到过去)。“呢喃”既写燕语声,亦似对“兰亭三月三”的微弱回应——唯有燕子还记得昔日的繁华,而人已沉默。全诗在燕子的轻声细语中收束,余韵悠长,留白中透出无限苍凉。

此诗虽短,却凝聚了汤显祖对时间、历史、文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堪称明代绝句中的隽永之作。《上巳燕至》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一首七言绝句,以简练的语言抒发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时暗含对往昔雅集盛事的追忆。

4、《忆江南》

明·王微

寒沙日午雾犹含,萧瑟风光三月三。

扑地柳花新燕子,不由人不忆江南。

【赏析】《忆江南》是明代女诗人王微的一首七言绝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方早春的萧瑟景象,并通过对江南的追忆,抒发了深切的乡愁与羁旅之思。王微作为明末才女,诗风清丽婉约,此诗亦体现了她善于捕捉自然细节、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寒沙日午雾犹含”

“寒沙”点明北方地域特征,沙滩在早春仍透着寒意,与江南的温润形成对比。“日午雾犹含”写正午时分雾气未散,暗示天气阴冷、春意迟滞。一个“含”字赋予雾气朦胧的动态感,营造出压抑的氛围。

“萧瑟风光三月三”

“萧瑟”直接点题,形容北方上巳节(三月三)的冷落,与江南此日的繁华(如踏青、曲水流觞)形成强烈反差。三月三本是春光明媚的时节,但在北方却显得萧条,强化了诗人的孤寂感。

“扑地柳花新燕子”

“扑地柳花”写柳絮纷飞、贴地飘卷的景象,暗喻漂泊无依(柳絮在古诗中常象征游子)。“新燕子”指初归的春燕,燕子作为候鸟,能自由南来北往,反衬诗人滞留他乡的无奈。柳花的零落与燕子的新生,构成衰败与希望的矛盾统一,细腻传递出复杂心绪。“不由人不忆江南”**

“不由人”意为“怎不让人”“岂能不”,以反问语气将前三句的铺陈推向情感高潮。“忆江南”既是点题,亦是对故乡温暖春景的呼唤——或许那里已是草长莺飞、画船细雨,与眼前的“寒沙”“萧瑟”形成终极对比。不加雕琢的直抒胸臆,却因前文的层层渲染而显得格外深沉。

此诗虽短,却堪称明代女性羁旅诗的代表作,以女性独有的敏锐,将地理差异转化为深刻的情感张力,读来令人动容。

5、《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

宋·杨万里

行春莫放一日一,修褉仍逢三月三。

忍遣晴光作阴雨,更将急溅涴春衫。

【赏析】《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十首,主要描写上巳节(农历三月三)遇雨的情景,抒发春日闲愁与遣闷之情。

诗中既有对春光的留恋,又有对天气无常的无奈,语言直白却富有生活气息,符合杨万里“诚斋体”的风格——自然清新,善于捕捉日常瞬间。

“今年春事底匆匆”(其四)写春去匆匆的遗憾。“却是春残景更佳”(其五)以豁达心态看待春末景色。“村落寻花特地无”(其八)写寻花不得,转而听雨的闲适。

相较之下,本诗更偏向于对天气突变的抱怨,语言诙谐,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琐事时的真实情绪。

杨万里的这组诗以日常生活入诗,语言平易近人,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又透露出幽默与自嘲,是南宋田园诗的代表风格。本诗虽短,但生动刻画了春日遇雨的无奈,读来令人会心一笑。

6、《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

唐·元稹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

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赏析】此诗是元稹对白居易(乐天)《三月三日》诗的酬答之作。元稹与白居易交情深厚,常有唱和,本诗写于元稹病中,借三月三上巳节的今昔对比,抒发年华老去、孤寂惆怅的情怀。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

以“当年”与“今日”对照,昔日花前畅饮的欢醉,如今却只能在病中消磨时光。 从往昔的豪放潇洒到如今的衰病缠身,凸显人生无常的悲凉。

“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独倚破帘”刻画诗人病中孤独的形象,帘幕破旧更添凄凉。上巳节本是踏青赏春的良辰,却因卧病而“虚度”,流露出无奈与遗憾。 #春日领花束##天天古诗词##春日生活诗意浓#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通过今昔对比和孤寂场景的渲染,表达了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感伤和病中虚度春光的无奈。元稹晚年多病,诗风趋于沉郁,此诗正是其晚年心境写照,虽短小却余韵悠长。#春日生活打卡季##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来源:心红人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