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1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征求《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实施细则(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文件提出:“绿证账户注册信息发生变化时,相关主体应及时通过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提交账户信息变更申请。项目权属、项目容量发生变化,且完成建档立卡信息变更的
01
国家能源局:就绿证核发实施细则征求意见
3月31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征求《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实施细则(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文件提出:“绿证账户注册信息发生变化时,相关主体应及时通过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提交账户信息变更申请。项目权属、项目容量发生变化,且完成建档立卡信息变更的,绿证账户可随建档立卡信息同步变更。绿证账户可申请注销,注销后交易主体对应账户不再具有任何权限,账户中的未交易绿证由系统自动核销。”
文件还明确了绿证发放的标准:“每1000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量核发1个绿证,不足核发1个绿证的当月电量结转至次月。”
文件还对绿证交易做出规范:“发电企业、项目业主和电力用户可选择任意绿证交易平台开展绿证交易。”
02
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为适应注册制改革深化与市场发展需求,证监会于3月28日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自2025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次修订聚焦三大方向,系统优化信息披露规则体系。
新规吸收近年监管实践经验,新增五方面核心内容:强化风险揭示要求,要求上市公司详细披露影响核心竞争力的不利因素,对持续未盈利企业需说明成因及影响;明确行业经营信息披露标准,要求结合行业特性披露业务数据;规范非交易时段信息发布,允许重大事项提前披露但需下一交易日补充公告;确立暂缓与豁免披露制度框架;增设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要求。
针对市场突出问题,新规强化重点事项监管:首次明确信息披露“外包”行为规范,禁止上市公司委托非专业机构编制或咨询披露文件;优化重大事项披露时点,将触发条件由“知悉”扩展至“应当知悉”;扩大承诺主体范围,新增收购人、资产交易方等为公开承诺主体。此外,落实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要求,调整监事会相关条款,强化审计委员会监督职能。
证监会表示,本次修订回应了市场关切的信披质量问题,通过细化披露标准、压实主体责任、防范信息泄漏风险,旨在提升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有效性。过渡期内,2024年年报仍适用原规则,为市场预留适应期。新规实施后,将与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指引形成协同,共同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03
南海亿吨油田现世!中国能源自主再添战略拼图
中国海油在南海东部海域取得重大勘探突破,首次探明海上深层—超深层碎屑岩亿吨级油田。3月31日,该公司宣布发现惠州19-6油田,探明地质储量超1亿吨油当量,标志着我国在高温高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深海油气勘探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惠州19-6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距深圳约170公里,平均水深100米,完钻井深达5415米。发现井钻遇油气层127米,测试日产原油413桶、天然气6.8万立方米。作为我国首个海上深层—超深层整装油田,其成功开发突破了传统勘探理论,揭示了南海高地温、强活动盆地深层油气藏的巨大潜力。此前,中国海油已连续两年在南海发现亿吨级油田,2024年探明的开平南油田创深水深层测试产量纪录,显示出该区域持续增储上产的良好态势。
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水深层推进,中国海油正加速构建“向海图强”战略布局。2025年计划资本支出1250亿至1350亿元,产量目标提升至760百万-780百万桶油当量,较2024年增长超8%。目前公司净证实储量达72.7亿桶油当量,储量寿命保持10年高位。业内分析指出,我国海洋油气探明率不足30%,随着装备技术升级和开发模式创新,深海领域将成为未来能源增量的核心支撑,助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04
生态环境部就5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征求意见
生态环境部近日就平板玻璃、光伏组件等5类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我国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的重要一步。
根据《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到2027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覆盖100个重点产品的碳足迹标准体系,2030年进一步扩展至200项,旨在破解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此次发布的平板玻璃标准聚焦生产环节能源结构优化,数据显示2023年行业天然气消费量占比达24.8%,煤炭与焦炭合计占比23%。通过全生命周期碳核算,可精准识别窑炉能耗等关键排放节点,引导企业优化工艺参数。光伏组件标准则覆盖硅料至组件的完整产业链,针对2024年全球第一的新增装机量(277.57GW),要求量化各环节碳排强度,推动行业在保持全球竞争力的同时实现自身碳中和。
在电动汽车领域,动力电池成为管控重点。当前我国单车制造碳排放约13吨,其中电池贡献40%,预计到2030年汽车制造环节碳排放占比将升至27%。标准通过规范电池碳足迹核算,可倒逼企业改进正极材料合成、电解液生产等高耗能工艺,助力构建绿色供应链。三项标准同步强化数据质量管控,要求优先采用实测数据,建立可追溯的因子数据库,为后续碳标识认证与国际贸易规则对接奠定基础。
05
宁夏首座数智化110千伏变电站投运
3月26日,国网银川供电公司宣布宁夏首座数智化110千伏变电站——原隆变电站正式投运。该变电站位于永宁县闽宁镇,作为宁夏电网2025年首个输变电工程,总投资9757万元,主变压器容量50兆伏安,线路总长25.6千米,采用全寿命周期降碳设计理念,成为西北首个获国际绿色建筑LEED金奖认证的变电站。
原隆变电站创新构建风光储一体化绿色用能系统,通过站内光伏组件、小型风机与储能电池协同运行,满足95%的站用电需求,年节约电量14.17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111.23吨。建筑外墙采用碲化镉发电玻璃,配合导光管自然光照明技术,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数智化方面,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建立三维模型,集成智能巡检、状态感知等13项数字化应用,达到无人值守标准。
该变电站的投运显著提升闽宁镇电网承载能力,为葡萄酒产业园、设施农业等提供稳定绿电支撑,实现光伏发电100%就地消纳。作为闽宁“绿电小镇”核心工程,其创新实践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可复制经验,助力宁夏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乡村振兴与能源转型深度融合。
06
全国首创!广东首批林业经营收益权证诞生
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近日发放首批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当地5家企业凭此获得银行贷款授信共计1100万元,标志着广东省林业经营收益权制度正式落地。该权证将林下经济、碳汇交易、森林康养等非木质经营权益转化为可流转、可质押的“绿色资本”,有效破解长期困扰林业经营主体的确权难、融资难问题。
作为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探索市,韶关市2024年启动试点工作,翁源县通过创新“林业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绿色金融产品,将林地经营权纳入融资抵押物范畴。此次获证企业涵盖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其中农康生态家庭农场负责人表示,贷款资金将用于扩大林下种植规模,带动村民增收。韶关市林业局数据显示,当地已建成全国最大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并在2023年实现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突破,形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良性循环。
根据《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广东将推动林权交易服务、林下种养等纳入绿色金融支持范围。翁源县同步出台《林业经营收益权登记管理办法》,明确权证可用于项目申报、资产证明等事项。未来,韶关市计划在始兴县、南雄市推广该模式,并探索建立市级林权抵押融资平台,进一步激活2170万亩林地资源潜力,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广东样本”。
07
全国首台30兆帕氢能管束车成功投运
3月27日,中国石化燕山石化成功完成国内首台30兆帕氢气管束车充装作业,单车卸氢量达650公斤,标志着我国氢能运输压力等级实现从20兆帕到30兆帕的重大突破。相较于传统车型,30兆帕管束车卸氢量提升1.9倍,单车运氢成本降低约30%,显著提升氢能运输效率与经济性。
燕山石化作为华北最大燃料电池氢生产基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30兆帕运输落地:自主研发33兆帕大排量氢气充装压缩机,首创30/20兆帕并行增压加注方案,使氢能装置与加氢站同步具备高压装卸能力。此前该公司已建成全国最大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投用首套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装置,累计为京津冀供氢近3800吨,圆满完成北京冬奥会等重大保障任务。
中国石化持续完善氢能产业链布局,已建成144座加氢站、11个供氢中心,打造京沪、成渝等多条“氢能走廊”,覆盖“3+2”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加氢站运营规模全球领先。此次北京同步投运4座新建加氢站(含中国石化2座),初步形成京津冀重点区域氢能补给网络,服务公交、物流等多场景需求。
下一步,中国石化将加快构建“制-储-运-加”一体化网络,探索可复制商业模式,推动氢能运输向更高压力等级发展,助力我国氢能产业降本增效与商业化应用,引领全球氢能交通高质量发展。
08
中车株洲所:争做绿氢赛道领跑者
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CEEC2025)上,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株洲所)携全链条绿电制氢解决方案亮相,展示了其在氢能领域的技术实力与战略布局。该公司综合能源事业部“双碳”技术中心副主任夏文杰表示,绿电制氢正加速驶入发展快车道,全产业链协同与技术迭代将成为行业核心趋势。
展会现场,中车株洲所重点展出了500标方PEM电解槽、4000标方碱性电解槽等核心装备,兼顾高效能与规模化生产需求;同时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电极、隔膜等关键材料,突破了多项“卡脖子”技术;智能系统方面,电氢氨一体化配容平台与离网制氢仿真系统尤为引人关注,通过数字化工具可提前测算项目效率与成本,降低投资风险。作为氢能产业链核心企业,中车株洲所此前已在储能、风电等领域积累了深厚技术优势,其2024年储能系统中标量位居全球第二,风电装备技术亦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针对氢能产业发展瓶颈,夏文杰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产业链协同,联合上下游企业开拓钢铁、化工等绿氢应用场景;二是持续攻关关键技术,通过变流控制优化、材料创新与电解槽能效提升降低制氢成本;三是借鉴国际经验但坚持自主创新路径,依托国内完备的装备制造链与能源安全需求,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未来,中车株洲所计划构建更柔性、安全、智慧的绿电制氢体系,目标将电解水制氢成本降至“1元/标方”,助力绿氢在交通、储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争做全球绿氢赛道领跑者。
来源:碳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