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ST旭蓝(000040.SZ)(下称“东旭蓝天”)和嘉麟杰(002486.SZ) 3月28日晚间公告,河北证监局与深圳证监局联合通报,对已退市的东旭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旭光电”)及其控股股东东旭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东旭集团”)等相关主体,开出累计
李兆廷的杠杆游戏如何收场?
作者 | 于婞
来源 | 债市观察
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一记重磅罚单!
据*ST旭蓝(000040.SZ)(下称“东旭蓝天”)和嘉麟杰(002486.SZ) 3月28日晚间公告,河北证监局与深圳证监局联合通报,对已退市的东旭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旭光电”)及其控股股东东旭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东旭集团”)等相关主体,开出累计17亿元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19名主要责任人被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
东旭集团及东旭光电都是昔日“石家庄首富”李兆廷旗下公司,3月16日和3月17日,李兆廷曾因证监会一纸《立案告知书》被推上风口浪尖,立案原因为“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李兆廷是“东旭系”的缔造者,最风光的时候,曾手握东旭蓝天、东旭光电和嘉麟杰三家上市公司,2019年以235亿元身家在富豪榜单中占据高位。而三家主板上市公司总资产一度超2000亿元。
这场监管风暴,揭开了这家曾被誉为 “中国光电显示材料领军者” 的企业长达十年的系统性违法黑幕。
然而如今东旭光电已经退市;东旭蓝天被披星戴帽,在退市边缘徘徊;嘉麟杰也面临着业绩下滑及市场信心不足等多重挑战。
01
四宗罪坐实
欺诈发行、财务造假与资金“黑洞”
经监管部门查实,东旭集团及关联方的违法行为堪称 “教科书级” 证券犯罪。
一是2017年东旭光电不符合股票发行条件,以欺骗手段骗取发行核准,违法募集资金75.65亿元;2018年东旭集团不符合公司债券发行条件,以欺骗手段骗取发行核准,违法募集资金35亿元。
据悉,2017年至2018年间,东旭光电与东旭集团分别通过虚构发行条件,骗取IPO及公司债核准,合计非法募资110.65亿元。
二是2015至2019年期间,东旭集团虚增收入累计478.25亿元,虚增利润累计130.01亿元,虚增货币资金447.9亿元(最高);东旭光电虚增收入累计167.6亿元,虚增利润累计56.27亿元。
东旭集团营造出虚假繁荣,其子公司东旭光电亦步亦趋,财务数据沦为数字游戏。
三是东旭集团及相关主体非经营性占用东旭光电、东旭蓝天货币资金,截至目前披露的尚未归还金额合计169.59亿元。
四是东旭光电和东旭蓝天未按期披露2023年年报。
具体来看,两家公司未能在2024年4月30日法定期限内披露2023年年报,迟至2024年7月5日才完成披露,构成信披违规。
基于上述违法行为,河北、深圳证监局拟对李兆廷等43名责任主体合计罚款17亿元,对其中19名主要责任人员采取五年以上直至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根据规定,相关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申辩和要求听证的权利,河北、深圳证监局将在依法履行监管执法程序后正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目前,相关中介机构违法执业行为正在同步调查中。河北、深圳证监局将继续督促东旭光电、东旭蓝天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依法追回被东旭集团及相关主体非法占用的资金。对于相关违法行为可能涉及的证券犯罪问题线索,也将按程序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02
东旭蓝天17天发11次
退市风险提示
控股股东和实控人被罚的同时,东旭蓝天在资本市场的道路也渐行渐窄。
东旭蓝天主营业务为新能源业务和生态环保业务。其中,新能源业务覆盖光伏组件生产、电站开发、施工建设、智能运维、技术研发等。
近几年来,由于经营问题,东旭蓝天曾多次收到监管部门出具的罚单。如2020年11月,东旭蓝天因未及时披露对外担保情况,收到深交所下发的罚单;2024年5月,因未在规定期限内披露2023年年报,证监会对东旭蓝天立案调查;2024年7月,深圳证监局决定对东旭蓝天、东旭集团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管措施。经查,东旭蓝天控股股东东旭集团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公司资金余额77.96亿元,占公司当期经审计净资产的70.23%;2024年9月,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对东旭蓝天与东旭集团有限公司再次立案调查
公司被责令改正的监管措施发出后,就有律师开始征集股民索赔信息。北京冠都律所王普杰律师认为,在2018年1月1日至2024年7月5日期间买入股票,并且在2024年7月5日收盘时有持仓的投资者,有望获得赔偿。据悉,目前诉讼索赔工作已进入可起诉阶段。
实际上,整改到2025年1月5日届满,东旭蓝天仍有75.27亿元资金未能归还,股票还因此被停牌。而3月7日复牌后,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另一边,2025年1月25日,东旭蓝天披露《2024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亿元-5亿元。公司在公告中表示,由于公司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财务公司存款问题是否能如期解决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若前述两项全额计提坏账准备,最高计提坏账金额约为96亿元,这将可能导致公司2024年度净利润增加亏损96亿元,同时可能致使公司2024年末净资产相应幅度减少。
其实2019年至今东旭蓝天已经连续6年亏损,累计亏损超33亿元。
而截至3月31日,东旭蓝天股票收盘价格已经连续20个交易日均低于1元。根据《股票上市规则》相关规定,在深交所仅发行 A 股股票的公司,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连续20个交易日的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深交所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
03
“东旭系”渡劫中,资本版图收窄
实际上半年前,已经有一家“东旭系”公司东旭光电退出了资本市场舞台。甚至退市前与现在的东旭蓝天境况类似。
东旭光电主营光电显示制造业务、新能源汽车业务和建筑安装工程业务。2024年5月,因未在规定期限内披露2023年年报,东旭光电也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同年9月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再被立案。而且东旭光电有95.95亿元资金被集团占用至今未还。在2024年10月,由于其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被退市摘牌。
东旭光电是李兆廷缔造“东旭系”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李兆廷1965年7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他进入石家庄天同柴油机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技术员,并在30岁就坐上了副总的位置。不过李兆廷不安于此,终于在1997年辞职“下海”,创办了东旭集团。
到2004年,东旭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装备制造商,市场占有率超过50%。
通过CRT发家后,李兆廷一直居安思危,2003年开始,他就开始带领公司从CRT向平板显示转型,2009年底,东旭开始着手在郑州旭飞公司建设第一条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成为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国产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
2010年,公司越做越大的李兆廷开始在资本市场攻城略地。当年东旭集团先是通过收购获得宝石A控股股东宝石集团47.06%的股份;2011年东旭集团将在宝石集团的持股比例提升至70%,正式成为控股股东。2012年宝石集团完全成为了东旭集团的子公司。2013年,宝石A正式更名为东旭光电。
除了做显示屏,2015年,东旭集团收购宝安地产,并将其更名为“东旭蓝天”,开始布局新能源产业。
2016年10月底,东旭集团又收购了旗下第三家上市公司嘉麟杰,并通过嘉麟杰收购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而开始布局生态健康产业。不过嘉麟杰目前的主营业务是面向户外运动的中高档针织纬编功能性面料及成衣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与优衣库、破冰船、伊顿纪德、ICEBREAKER、POLARTEC 等全球知名品牌合作。
通过不断的收购扩张,2019年时,手握3家上市公司的李兆廷以235亿财富值位列胡润百富榜第140位,并登顶石家庄首富。虽然李兆廷来自石家庄,不过官网显示,东旭集团总部设在北京。
然而名利如过眼云烟,天眼查显示,如今李兆廷背负19条限制消费令、30亿元被执行金额,其资本版图也正在收窄。目前尚存的2家“东旭系”上市公司,截至3月31日收盘,*ST旭蓝总市值7.3亿元,嘉麟杰总市值17亿元。
04
负债千亿,资本神话为何崩塌?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东旭系”为何仅用五年便从巅峰坠落?
实际上,李兆廷的资本扩张玩的一直都是“杠杆游戏”。他通过大比例质押股权来获取资金,形成“收购-质押融资-再扩张”的闭环。例如东旭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的股权被大量质押,以此来换取融资,进而用于收购、投资等资本扩张活动。
截至2023年,东旭集团持有的东旭光电、东旭蓝天股份质押率分别达92.3%、99.35%,几乎全部质押套现用于新投资,杠杆率持续攀升。
此外,东旭集团通过发行债券、银行贷款等方式获取资金。截至2023年6月,其总负债达1426亿元,其中带息债务913.5亿元,短期债务占比高达94.03%。不过债权人同意东旭在第7年开始偿还本金,10年内还清,总计1260亿元。
除了高杠杆收购,东旭集团还通过关联交易、虚构预付款等手段,长期占用旗下上市公司资金。截至2024年,东旭光电、东旭蓝天分别被非经营性占用95.95亿元、77.96亿元,合计近174亿元。
业务上,“东旭系”涉足光电显示、新能源、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六大产业,但核心业务毛利率不足5%。在2023上半年,东旭蓝天表示其光伏电站年收入仅14.89亿元,远无法覆盖债务成本。
其实,危机的导火索早在李兆廷的高光之年便已点燃。2019年,东旭光电账上183亿元货币资金却无法兑付35亿元债券,暴露“存贷双高”异常。而随着行业波动,市场环境变化和监管趋严,李兆廷在资本运作中埋的雷终于被引爆,并触发了至今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李兆廷成于杠杆,也败于杠杆。“东旭系”将何去何从?评论区聊聊吧。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