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四中初二(上)期中数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7 20:00 1

摘要:幂的运算:包括同底数幂乘法(如\(a^2 \cdot a^5\),需遵循 “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规则,避免误算为指数相乘)、积的乘方(如\((-a^2)^3\),注意符号与指数分配,正确结果为\(-a^6\)),同时结合负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的隐含考点(虽未










一、代数板块

(一)整式运算

幂的运算:包括同底数幂乘法(如\(a^2 \cdot a^5\),需遵循 “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规则,避免误算为指数相乘)、积的乘方(如\((-a^2)^3\),注意符号与指数分配,正确结果为\(-a^6\)),同时结合负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的隐含考点(虽未直接出题,但为后续学习基础)。

整式乘除

单项式乘多项式:如\(3xy(2x^2y^3 - xy^3)\),需用单项式分别乘多项式每一项,再合并同类项,注意系数、同底数幂的运算规则。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如\((6x^4y^2 + 12x^3y^2 - 3x^2y)÷3x^2y\),将多项式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将结果相加,避免漏项或系数计算错误。

乘法公式

平方差公式:\((a+b)(a-b)=a^2 - b^2\),如\((-x - y)(-x + y)\),可变形为\((-x)^2 - y^2 = x^2 - y^2\),需掌握公式结构,准确识别 “相同项” 与 “相反项”。

完全平方公式:\((a\pm b)^2 = a^2 \pm 2ab + b^2\),需注意与平方差公式的区别,避免出现\((a - b)^2 = a^2 - b^2\)的错误。

分组分解型公式:如\((a - b + 2)(a + b + 2)\),可将\((a + 2)\)看作整体,用平方差公式展开为\((a + 2)^2 - b^2\),再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考查公式的灵活变形与应用。

(二)代数式求值与非负性

代数式化简求值:如已知\(2x^2 - 7x = 7\),求\((2x - 3)^2 - (x - 3)(2x + 1)\)的值,需先将代数式化简为含已知条件的形式(如化简后为\(2x^2 - 7x + 12\)),再代入已知等式计算,避免直接求解方程(可能复杂且易出错),体现 “整体代入” 思想。

非负性应用:如\(a^2 + 4a + 4 + 2|b - 3| = 0\),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将\(a^2 + 4a + 4\)变形为\((a + 2)^2\),结合 “平方数非负、绝对值非负” 的性质,得\(a + 2 = 0\)、\(b - 3 = 0\),进而求解a、b的值,考查非负性的核心性质与公式变形。

(三)方程与代数式关系

通过已知等式(如\(2x + 3y - 2 = 0\))推导幂的运算结果(如\(4^x \cdot 8^y\)),需将\(4^x\)变形为\((2^2)^x = 2^{2x}\),\(8^y\)变形为\((2^3)^y = 2^{3y}\),再结合\(2x + 3y = 2\),得\(2^{2x + 3y} = 2^2 = 4\),考查幂的变形与方程的结合应用。

二、几何板块

(一)三角形基础性质

三边关系: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如 2 和 5),求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遵循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5 - 2

内角和与外角性质

内角和:如\(\triangle ABC\)中,\(AB = AD = DC\),\(\angle C = 36^\circ\),求\(\angle BAC\),需利用 “等边对等角” 推导\(\angle DAC = \angle C = 36^\circ\),再求\(\angle ADB\)(外角等于不相邻两内角和),进而推导\(\angle B = \angle ADB\),最终得\(\angle BAC = 108^\circ\)。

外角性质:需注意 “三角形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避免误记为 “等于两个内角之和”(忽略 “不相邻” 条件)。

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顶角计算:已知一个角为\(20^\circ\),需分 “该角为顶角” 和 “该角为底角” 两种情况,得顶角为\(20^\circ\)或\(140^\circ\),考查分类讨论思想。

等边三角形性质:如边长为 4 的等边\(\triangle ABC\),F为AC中点,得\(BF \perp AC\)(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同时结合 “构造等边\(\triangle ADE\)” 考查全等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综合应用。

(二)全等三角形

全等判定定理:包括 SSS(边边边)、SAS(边角边)、ASA(角边角)、AAS(角角边)、HL(直角三角形斜边直角边),如第 6 题中,已知\(AB = BD\),判断添加哪一条件(如\(AE = DC\)、\(DE = AC\)等)不能证明\(\triangle ABC \cong \triangle BDE\),需逐一分析条件是否符合判定定理,排除能证明全等的选项。

全等应用:如证明\(AO = BO\)(第 22 题),先通过 HL 证明\(Rt\triangle ABD \cong Rt\triangle BAC\),得\(\angle CAB = \angle DBA\),再利用 “等角对等边” 得\(AO = BO\),体现 “全等→等角→等边” 的逻辑链。

(三)三角形中的特殊线与点

特殊线

高线:尺规作图作BC边上的高线AD(第 23 题),小婷的作法利用 “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证明BC垂直平分AE,进而得AD为高线;同时考查 “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中,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高线重合)的应用。

角平分线: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第 5 题正确命题),集贸市场到三条公路距离相等(第 7 题),即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内心),区别于 “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外心,到三个顶点距离相等)”“三条中线交点(重心,分中线比为 2:1)”“三条高线交点(垂心)”。

特殊点性质:内心(角平分线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外心(垂直平分线交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重心、垂心的定义与区别,需结合实际问题(如集贸市场选址)准确识别。

(四)轴对称与坐标变换

轴对称图形判定:判断 2024 年巴黎奥运会运动项目示意图是否为轴对称图形(第 1 题),需依据 “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 的定义,识别对称轴的存在性。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对称

关于 x 轴对称:点\((x, y)\)对称后为\((x, -y)\),如\((3, -2)\)关于 x 轴对称点为\((3, 2)\)(第 2 题)。

关于 y 轴对称:点\((x, y)\)对称后为\((-x, y)\),如\(\triangle ABC\)与\(\triangle A_1B_1C_1\)关于 y 轴对称(第 21 题),需准确变换各顶点坐标,再画图。

最短路径问题:如 y 轴上找一点P,使\(\triangle PA_1B_2\)周长最短(第 21 题),利用 “轴对称转化”,将其中一个点关于 y 轴对称,连接对称点与另一个点,与 y 轴交点即为P,体现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的应用。

(五)尺规作图

基础作图应用:作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高线等,如第 23 题作BC边上的高线,需掌握尺规作图的基本步骤(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画弧,找交点等),并能结合几何定理证明作图的正确性。

作图痕迹识别:如判断哪一图形的尺规作图痕迹能证明AD平分\(\angle BAC\)(第 9 题),需熟悉角平分线作图的痕迹特征(如以角顶点为圆心画弧交两边,再分别以交点为圆心画弧,两弧交点与顶点连线为角平分线)。

三、综合与拓展板块

(一)几何综合题

如第 10 题(等边三角形与全等结合)、第 24 题(角平分线、平行线、全等三角形综合)、第 26 题(线段关系与角度计算综合),需结合多个几何知识点(如等边三角形性质、全等判定、平行线性质、中点性质等),通过 “观察图形→猜想结论→逻辑证明” 的步骤解题,考查综合分析与推理能力。

(二)代数几何结合题

如第 25 题(完全平方公式与图形面积结合):

用两种方法表示图 2 中阴影部分面积(方法一:\((m - n)^2\),方法二:\((m + n)^2 - 4mn\)),推导得\((m - n)^2 = (m + n)^2 - 4mn\),建立代数公式与几何面积的联系。

利用该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如已知\(m + n = 7\)、\(mn = 6\)求\((m - n)^2\),已知\((4 - x)(5 - x) = 6\)求\((9 - 2x)^2\),已知正方形边长关系求阴影面积),体现 “数形结合” 思想。

如第 18 题(“π 币” 活动规则应用):

小栗只挑战成功一个时,需计算各活动的 “消耗 π 币 + 奖励 π 币” 结果,只有 “九连环”(消耗 1 枚,奖励 5 枚,最终剩余\(1 - 1 + 5 = 5\)枚,符合 “只成功一个” 的剩余逻辑)符合条件。

挑战成功两个且第四个活动(魔方,奖励 4 枚)成功时,需列举另一成功活动的可能,计算最终剩余 π 币数量(如另一活动为 24 点,剩余\(1 - 2 + 4 + 0 = 3\)枚;为九连环,剩余\(1 - 2 + 4 + 5 = 8\)枚等),考查实际问题中的分类讨论与计算。

(四)附加题拓展

数表操作题(第 1 题):根据 “某行 / 列和为负数则改变该行 / 列符号” 的规则,通过两次操作使数表每行每列和非负,需计算每行每列和,判断操作对象,同时结合不等式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如表 2 中需满足两次操作后和非负,得\(a > 2\))。

坐标系中的 “k 倍距离点”(第 2 题):结合对称点(关于直线\(x = 2\)对称)、正方形边长,定义 “k 倍距离点”,需计算点到正方形各边的距离,根据 “最大距离 = k× 最小距离” 列方程或不等式,求解坐标或取值范围,考查新定义理解与坐标计算能力。

来源:国豪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