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中小学地震应急预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19:32 1

摘要:编制目的:规范地震应急处置程序,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总则

编制目的:规范地震应急处置程序,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学校发生地震灾害时的应急处置工作。

工作原则: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统一指挥,快速反应。确保重点,优先保障师生安全。

二、应急组织体系

应急指挥部

总指挥:校长

副总指挥:副校长、校安全主任

成员:各部门负责人、班主任、校医、保安队长

职责:全面指挥地震应急工作,启动预案,协调救援力量。

行动小组

通讯联络组:负责对外联络、信息上报、通知家长。

疏散引导组:组织师生安全撤离,维护疏散秩序。

医疗救护组:抢救伤员,开展紧急医疗处置。

后勤保障组:调配应急物资,保障临时安置需求。

安全警戒组:设置警戒区域,防止次生灾害。

三、预防与准备

宣传教育:每学期开展 1 次地震应急知识讲座。每学年组织 2 次地震逃生演练(含夜间演练)。通过班会、宣传栏普及避震、自救互救知识。

校舍安全:定期检查建筑物结构、消防设施、电力线路等。对老旧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清除安全隐患。确保逃生通道畅通,标识清晰。

物资储备:

应急物资:急救包、饮用水、食品、手电筒、灭火器、应急广播设备等。

物资存放点:教学楼、操场、校医室等便于取用的位置。

四、应急响应

震中应急处置

室内:立即停止教学活动,师生迅速躲到课桌下或承重墙三角区,护住头部。禁止跳楼、拥挤或使用电梯。

室外:远离建筑物、树木、路灯,到操场等开阔地带避险。

特殊场所(如实验室、体育馆):实验人员立即关闭火源、电源,防止次生灾害;体育课师生就近避震。

震后应急处置

疏散撤离:余震平息后,疏散引导组按预案路线组织撤离,班主任清点人数并上报。优先转移受伤人员和行动不便学生(如残疾学生)。

医疗救援:校医对伤员进行止血、包扎等急救,重伤员立即联系 120。

信息通报:通讯联络组向教育部门、应急管理部门报告灾情,通知家长到指定地点接学生。

次生灾害防范:安全警戒组排查燃气泄漏、建筑物坍塌等隐患,设置警戒线。

五、灾后处置与恢复

安全排查:专业人员对校舍进行安全评估,确认无危险后方可返校。

临时安置:搭建临时帐篷,提供饮水、食品,安抚师生情绪。

心理疏导:联合心理教师或专业机构开展心理干预,缓解震后恐慌。

教学恢复:制定临时教学计划,通过线上或借址方式复课。

总结改进:分析灾害损失,修订应急预案,完善防范措施。

六、附则

本预案每学年修订一次,确保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全体教职工需熟悉预案内容,明确岗位职责。

附件:

1、学校地震应急疏散路线图

2、应急物资清单及存放位置

3、应急联络通讯录(含教育部门、医院、消防队等)

▲附件1、学校地震应急疏散路线图

《XX 学校地震应急疏散路线图》

1. 分楼层疏散策略

低层优先:

一楼班级:直接通过最近出口撤离至操场(如:1.1 班→东门→操场东侧集合区)。

二楼班级:按东西楼梯分流(如:2.1 班→西楼梯→操场西侧集合区;2.2 班→东楼梯→操场北侧集合区)。

高层错峰:

三楼及以上班级:主震结束后,按楼层顺序依次撤离(如:3.1 班→3 楼西楼梯→2 楼西楼梯→1 楼西出口;3.2 班→3 楼东楼梯→2 楼东楼梯→1 楼东出口)。

特殊安排:靠近楼梯的班级优先撤离,后排班级跟进(参考)。

2. 特殊场所专项路线

实验室:

步骤:关闭火源 / 电源→就近躲至实验台下→余震平息后,按 “前后门分流” 原则撤离(如:化学实验室→北楼梯→操场西北角集合区)。

引导员:实验教师需确认危险物品已妥善处理(参考)。

体育馆:

撤离路径:通过南北两侧应急门→操场中央集合区。

注意事项:避开篮球架、单杠等易倒设施。

食堂:

撤离路径:通过东侧消防通道→操场南侧集合区。

应急措施:关闭燃气阀门,避免火灾风险。

3. 备用路线与避险区域

主路线受阻时:

例:若东楼梯受阻,3.2 班改走西楼梯→经走廊→北出口撤离。

临时避险点:

操场中央(远离围墙、旗杆)

露天停车场(无建筑物区域)

绿化带边缘(避开树木)

4. 特殊学生保障

残疾学生:

专用通道:电梯间旁设置无障碍通道(需提前确认电梯在震后是否可用)。

协助机制:每班指定 1-2 名同学负责搀扶行动不便者,引导员在楼梯口接应(参考)。

低年级学生:

撤离顺序:优先于高年级,由教师全程护送。

集合区:靠近医疗救护点,便于快速处置突发情况。

三、配套设施与标识

1. 物理标识

疏散指示牌:

安装位置:楼梯口、走廊转角处(底边距地面≤1 米),箭头指向最近出口(参考)。

内容:“紧急出口”“操场方向” 等字样,夜间可发光。

危险区域警示:

用红色警戒线标注建筑物周边 5 米范围,设置 “禁止停留” 警示牌。

2. 应急物资

固定存放点:

楼梯间:急救包、手电筒、哨子。

操场:折叠担架、应急帐篷、饮用水(参考)。

四、演练与维护

1. 常态化演练

频率:每月 1 次综合演练(含夜间演练),每学期 1 次跨校区联动演练(参考)。

流程:

预警阶段:警报声(长鸣 60 秒)→师生就近躲避。

疏散阶段:第二声警报(间隔 30 秒)→按路线撤离,3 分钟内集结完毕。

复盘阶段:统计疏散时间、模拟伤员救治、修订路线图。

2. 动态维护

更新机制:

每学期检查路线图,调整因校舍改造、树木修剪等导致的路径变化。

雨季前排查排水系统,避免积水影响疏散。

五、示例平面图(以三层教学楼为例)

六、注意事项

教师职责:

班主任需携带班级花名册,在集合区清点人数。

引导员(如保安、行政人员)需佩戴反光背心,在楼梯口维持秩序。

家长对接:

提前发放《疏散路线告知书》,注明家长接应点(如学校北门)。

震后通过短信平台群发集合区位置,避免家长涌入校园。

联动机制:

与社区医院、消防队建立 24 小时联络通道,确保伤员转运顺畅。

来源:驿路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