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合影,一次握手,竟能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知所措?当68岁的莫言因为见面时一只手插在衣袋里与冯巩握手,遭到网友“不尊重人”的批评,这位世界级作家竟然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郑重道歉。
> 一张合影,一次握手,竟能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知所措?当68岁的莫言因为见面时一只手插在衣袋里与冯巩握手,遭到网友“不尊重人”的批评,这位世界级作家竟然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郑重道歉。
“尽管我把一只手插在衣袋里是因为我见到冯巩先生有点紧张,无所措手足,把手插进衣袋完全是下意识,但我还是真诚地接受批评”。莫言在6月2日的回应中这样写道。
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家,因为握手方式而被推上风口浪尖,这不禁让人疑惑:我们的网络环境何时变得如此锱铢必较?
---
01 一场饭局,幽默互动引发意想不到的批评浪潮
事情源于前年冬天的一场饭局。莫言初次见到相声大师冯巩,两位艺术家的相遇本该是段佳话。冯巩握着莫言的手称赞其小说写得好,还开玩笑说是因为笔名起得好,并请莫言也给他起个笔名。
“我说:‘闭嘴。’” 莫言如此回忆当时的玩笑话。冯巩先是一声“好!”然后大笑问道:“那我的相声还怎么说啊!”
两位艺术家的幽默过招本该展现的是惺惺相惜,却没想到一些网友的关注点却落在了另一处——有人批评莫言与冯巩握手时只用了一只手,而另一只手插在衣袋里,被认为是对冯巩的不尊重。
就连莫言这样的文学巨匠,也难逃网络显微镜式的审视。这位年近古稀的作家,不得不为此事专门发文回应,诚恳接受批评。
02 文学巨匠也会紧张?莫言坦言“无所措手足”
莫言在回应中透露,自己把手插在衣袋里完全是因为见到冯巩有点紧张,是下意识的行为。这个解释让许多人感到意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竟然也会紧张?
但这种反应其实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适应性行为”,当人处于轻微紧张或不安的状态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做出一些小手势或动作来平衡情绪。
莫言还借此机会进行了自我反思:“多年前我因为逞口舌之快,得罪了不少人,也留下了很多把柄,没事时还好,一旦有事,就会被拎出来折腾。为此我深感后悔,但习气难改。”
“下一次与冯巩先生握手时一定要用两只手”,莫言这样承诺道。这种诚恳的态度,展现了一位文学大家的谦逊与自省。
03 从“莫言”到“闭嘴”,艺术家的幽默与智慧
莫言不仅回应了握手风波,还解释了他为何建议冯巩取“闭嘴”这个笔名。
“我让冯巩先生‘闭嘴’,其实与我让自己‘莫言’一样,是希望我们深入生活,厚积薄发,想好了再说,想透了再写。”
莫言进一步以一副对联总结:“欲说相声先闭嘴,想写小说且莫言。” 这句话既巧妙又富有哲理,体现了东方智慧中的含蓄与深刻。
这种幽默的互动,其实是两位艺术家之间的心灵相通。冯巩作为幽默大师,显然理解了莫言的幽默,几天后还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了两人对话的视频,让莫言心中的石头落了地。
04 网络时代的显微镜,何时能多份宽容与理解?
莫言握手事件并非个案。在网络时代,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都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往往缺乏全面背景的碎片化信息被迅速传播和评判。
事实上,莫言对这些看似无奈的“误解”并非特别陌生。即便是他的文学作品,也一直伴随着各种争论和批评。
有人认为这种严格审视是必要的,能规范公众人物行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过度解读往往忽略了人的真实情感和情境因素,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伤害。
莫言对此展现出难得的宽容和理解,他没有指责批评者吹毛求疵,而是坦然接受批评并解释初衷,展现出文学大家的胸怀。
---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莫言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即便是诺贝尔奖得主,也会在见面时紧张到手不知该放哪里。
真正的尊重和理解,或许不在于一只手还是两只手握手,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给予他人尤其是公众人物更多一些的宽容和空间。
莫言说下一次一定用两只手握手。但也许我们更应思考:是否应该用两只手——一只手传递温暖,另一只手给予空间——去拥抱这个多元且复杂的世界?
下一次当你准备批评某个人的某个细微动作时,不妨先问自己:如果我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审视,我会希望被如何对待?
来源:末世零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