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包公主政遗迹与小鹏汽车智能工厂交相辉映,六祖惠能悟道之地与宁德时代储能基地隔江相望……在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中(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11座城市),广东肇庆以其2200多年
宋代包公主政遗迹与小鹏汽车智能工厂交相辉映,六祖惠能悟道之地与宁德时代储能基地隔江相望……在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中(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11座城市),广东肇庆以其2200多年岭南文化积淀和唯一与大西南地区已接壤的独特区位,成为大湾区里最“靓”的城市。
当宁德时代、小鹏汽车等新能源龙头企业落子布局,当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园区拔节生长,当广东省(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市管起步区以平均每四天引进1个超亿元项目的速度扩容时,这座被宋徽宗赐名的千年府城正以超600平方公里连片待开发的土地(相当于两个珠江新城体量)在加速产业升级。
肇庆,唯一横跨湾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城市。(廖文奕 摄)
传统与创新交汇,历史与现代穿越,在探索新旧动能的转换中,广东肇庆正书写着大湾区西部最富想象力的发展故事。
对内通过产业升级提升经济质量,夯实制造新城产业基础;对外依托湾区资源整合能力,强化新城在区域产业链中的枢纽地位。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版图上,肇庆如一颗被历史与现代同时点亮的星。2025年肇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肇庆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17.85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肇庆去年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2%,GDP增速虽居大湾区中游,但工业投资近三年年均增长36.9%。肇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兴文表示,肇庆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培育了小鹏汽车、瑞庆时代等龙头企业,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规模过千亿大关,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循环经济等加快集聚,品牌叠加效应不断呈现,已经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制造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制造新城是我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则是我市打造大湾区制造新城的‘导航仪’。”肇庆市有关部门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制造新城的建设,本质是以新型工业化为路径,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突破双目标达成。
“制造新城是肇庆融入大湾区的‘硬底盘’。肇庆要做大湾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和‘强支点’。”肇庆市有关部门对记者表示,这种底气,首先源于产业协同有优势。依托广深港澳科创走廊,肇庆承接核心城市外溢资源。比如,小鹏汽车肇庆工厂与广州智能网联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研发在湾区核心、制造在肇庆”的协作模式。其次,空间承载有底气。大型产业集聚区已储备1.5万亩工业用地,市管片区平均3.8天引进一个项目、8天实现供地开工,这让肇庆成为湾区少有的“即来即用”产业平台。最后,区域联动有突破。通过“344”园区布局【即广东省(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 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3大产业发展核心园区;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和四会市等东部板块4区(市),以及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和怀集县等西部板块4县的特色园区)】,东部板块对接广佛产业转移,西部山区县发展竹塑循环、绿色建材等特色产业,实现全域协同发展。
肇庆市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是肇庆的核心‘打法’。”当前,肇庆正从三个维度发力:一是新老产业“双提升”。新兴产业挑大梁,锚定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电子信息三大千亿集群,2025年新能源汽车目标产值破千亿,前瞻布局低空经济、氢能等未来产业,引进氢兰科技华南总部项目。传统产业焕新生,推动金属加工、建材等产业技改升级,去年完成技改投资超200亿元。高要五金通过华为数字化改造,8000家小厂整合升级为智能五金集群。二是创新与绿色“双驱动”。创新链强支撑,建设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汇聚风华高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培育2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绿色化树标杆,肇庆高新区建成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华润水泥实现二氧化碳捕捉制干冰,全市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20。三是产城融合“双促进”。园区提质增效,东部园区以“九通一平”、西部园区以“八通一平”的标准建设,严控亩均产出。202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目标近5000亿元。城乡协同共富,以“百千万工程”推动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德庆贡柑、怀集预制菜等特色农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
肇庆市有关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通过‘产业强链—区域协同—制度突破’三重路径,肇庆正从‘湾区跟跑者’转型为‘西部制造增长极’,这也印证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制造新城建设互为支撑的逻辑:对内,通过产业升级提升经济质量,夯实制造新城产业基础;对外,依托湾区资源整合能力,强化新城在区域产业链中的枢纽地位。”
通过“技术创新突破—服务场景重构—生态要素聚合”的协同推进,肇庆正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品牌竞争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制造新城建设注入持续动能。
肇庆东邻广佛都市圈,西接桂黔滇经济走廊,1.4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大湾区总面积超1/4,却仅有6.5%的开发强度,也就是说,肇庆土地开发强度仅为大湾区平均水平的1/3,是大湾区土地开发强度最小的城市,也是少有的拥有可连片大规模开发产业用地的城市。
据肇庆市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肇庆新区实现新引进项目80个,同比增长60%,计划投资总额达141.75亿元;全年新增开工正负零项目94个、竣工投产项目78个,制造业实际投资超90亿元,已形成“落地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建设梯次推进格局。截至目前,肇庆新区已累计引进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项目53个、电子信息项目49个、食品饮料项目21个,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初步形成20条产业链,推动产业链共生互补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肇庆新区只是肇庆发展的一个缩影。肇庆崛起的新密码在于创新。那么,肇庆如何通过创新来提升城市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又该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来支持品牌建设?
在肇庆市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看来,肇庆要聚焦三大创新维度提升品牌能级。
产品创新,强化技术突破与场景应用。肇庆要推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的技术突破。依托小鹏汽车、瑞庆时代等龙头企业,带动本地产业链产品迭代升级。另一方面,肇庆要强化新兴产业多元化布局,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方向开发差异化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技术创新,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一方面,肇庆要向重大科研平台赋能。肇庆加快建设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另一方面,肇庆要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优化生产流程。
服务创新,打造全链条品牌增值网络。一方面,肇庆要快建设制造业云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品牌设计、智能诊断等服务。另一方面,肇庆要升级跨境电商服务,探索建立“肇货出海”通道,提供海外仓租赁、数字营销等支持。
与此同时,肇庆还需构建四维创新生态支撑体系,以支持品牌建设。
一是创新载体深度链接大湾区资源。深度融入广深港、广珠澳创新走廊,大力引进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国家质检中心、新型储能检测认证基地,为企业提供“检测-认证-标准”一站式服务。
二是人才引育激活创新动能。通过柔性引才机制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团队。同时,注重工匠型人才培养,推动企业与当地高校建立现代产业学院,培育面向智能网联、精密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特色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三是资本支撑加速创新转化。肇庆致力于打造全周期基金矩阵,探索设立产业创新基金,重点投向早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同时,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授信,缓解轻资产企业融资难题。
四是制度保障优化创新环境。政务服务改革需突破,加快推行“湾区通办”2.0版,实现跨市知识产权快速确权、维权联动。肇庆正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品牌竞争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制造新城建设注入持续动能。
肇庆应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绿色科技之城,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先锋”的独特品牌定位。通过突出肇庆在新能源汽车和新型储能领域的领先地位,强调其作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绿色科技产业高地的角色。
在“产业强市”战略下,肇庆的产业版图正经历深刻变革。小鹏汽车第50万辆量产车下线、宁德时代肇庆基地产能释放,标志着肇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跻身千亿级集群;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建材等特色产业同步崛起;广东省(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市管起步区的建设,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突破,吸引了希音、冠旭电子等湾区龙头企业落子。
据肇庆市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肇庆深入对接广东省“20+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加快打造“主导+特色”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做优做精食品饮料预制菜、新材料、金属加工、绿色建材四大特色产业。
肇庆市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肇庆新能源汽车产业现有规上工业企业103家,2024年实现产值724.4亿元,2025年1-2月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11.03亿元,同比增长43.47%;新型储能产业现有规上工业企业53家,2024年实现产值417.8亿元,2025年1-2月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9.11亿元,同比增长18.03%;电子信息产业现有规上工业企业171家,2024年实现产值421.2亿元,2025年1-2月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4.7亿元,同比增长5.96%。
“肇庆应将这些产业优势转化为‘绿色科技之城,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先锋’的独特品牌定位。通过突出肇庆在新能源汽车和新型储能领域的领先地位,强调其作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绿色科技产业高地的角色。”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也表示,通过强调在新能源汽车和新型储能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与大湾区及西南地区的紧密连接,肇庆可以塑造一个集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区域合作于一体的品牌形象。这样的品牌定位不仅凸显了肇庆的产业特色,也增强了其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力。
“产业集群模式对肇庆品牌建设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新能源汽车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的形成,使得肇庆在相关产业链上具备了完整的配套能力和强大的集聚效应。这种协同效应不仅提升了肇庆的产业整体实力,也增强了其品牌形象的连贯性和辨识度。通过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协同发展,如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共享创新资源等,肇庆可以进一步提升整体品牌形象和知名度。”袁帅认为。
同时,广东工业大学教授、粤港澳大湾区品牌战略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冯冈平认为:“产业集群对企业品牌的赋能作用主要是‘两力两度’,即成本竞争力和协同创新力,交付可靠度和声誉信任度。企业运营成本降低,可通过产业集群的‘供应链、人才、基础设施’共享来实现。肇庆产业集群采购半径缩短30%和物流成本降低15%的效率优势,直接转化为企业品牌的成本价格竞争力、交付可靠度。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协作与知识共享,促使中小企业突破研发瓶颈,提升品牌的创新要素能力。肇庆国家级集群资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集群建设具有全国性产业地位,提升了零部件企业的品牌声誉,直接带来订单提升和品牌溢价。”
王鹏也持有相同观点。他认为,为提升肇庆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推动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态。打造产业地标,如建设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园区,成为展示肇庆产业实力的窗口。联合营销,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联合进行品牌推广,共同参加国内外展会,提升肇庆产业的整体知名度。
“品牌具有稳定性特征,肇庆整体品牌形象提升和知名度提升,‘可持续’成为关键词。”冯冈平表示,无论是产业集群的赋能,还是大湾区内龙头企业反哺,需在战略考虑和长期主义精神基础上,不断从产业空间和产业文化等品牌要素加以强化,区域品牌管理标准化、区域品牌危机预警与防范科学化也是整体品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随着小鹏汽车、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进入,肇庆的城市品牌内涵更加丰富了,城市形象更加立体和多维了。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东省企业品牌建设促进会监事长雷鸣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说道:“随着小鹏汽车、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进入,肇庆的城市品牌内涵更加丰富了,城市形象更加立体和多维了。”
“肇庆高新区全力建设工业科技新城,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入选全省唯一一家新型储能特色产业园。”肇庆发展改革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宁德时代首个华南地区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基地落户肇庆高新区,于2022年5月底正式投产,2024年,该项目储能电池产量约占全国的1/8;小鹏汽车二期项目实现当天签约当天动工建设,新能源整车年产能提升至20万辆,2024年,小鹏汽车新车型MONA M03上市22天量产下线数量超万辆,创造了造车新势力最快万辆下线纪录;肇庆市政府先后与宁德时代、小鹏汽车、广汽集团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其中,与广汽集团探讨在汽配产业园、产业招商、产业链供应链配套等方面的合作事宜,小鹏汽车、瑞庆时代等龙头企业的‘榕树效应’进一步凸显。”
另一方面,企业宁德时代首期投资120亿元建造的新工厂落户肇庆,去年又追加投资28亿元建设国内单体产能最大的储能电池工厂。紧随宁德时代项目落地,璞泰来、伟力得、吉阳装备、万里扬等一批优质的储能项目也纷纷落户肇庆,极大地完善了肇庆的新型储能产业格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企业和新型储能产业,其品牌给人虽然有一种科技的、时尚的、活力的感觉,但也有内涵匮乏的缺点,甚至是冰冷的感觉。”雷鸣认为,可以将肇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新能源产业,这样会增加城市的人文特质,增加新能源产业品牌的温度,使肇庆的品牌更具亲和力。
对于如何将肇庆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新能源产业品牌?雷鸣则表示,需要根据品牌建设的基本规律,有定位、有战略、有规划、有传播、有监测,不可强行捆绑,以免弄巧成拙。通过有步骤的策划内容营销、事件营销、体验营销、IP营销、社群营销、短视频营销、病毒营销等逐步形成对品牌的赋能。
在强化布局优势产业集群的同时,肇庆也在积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据肇庆市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以东部城区一体化为未来产业发展核心平台,瞄准低碳能源、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未来产业赛道,前瞻布局无人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制造、绿色氢能、具身机器人、人工智能系统、算力网络、仿生智能材料、超导材料、合成生物等多产业赛道,聚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产业形态,推动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争创具有肇庆特色的创新试验场景。
从“岭表南来第一州”到“湾区制造增长极”,肇庆的崛起不仅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更是历史底蕴与现代文明的共振。当千年古城以奋起姿态拥抱湾区机遇,这片土地正在向世人证明:在大湾区发展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中,肇庆已经是那个最“靓”的存在!
来源:中国工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