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要起诉莫言,索赔15亿!”2024年初,一个名叫毛星火的自媒体博主发出刺耳的呼声,声称代表全中国人民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提出天价索赔。
> 当文学巨匠遭遇网络碰瓷,一场索赔15亿的荒唐官司,照出了多少人间魑魅魍魉?
“我要起诉莫言,索赔15亿!”2024年初,一个名叫毛星火的自媒体博主发出刺耳的呼声,声称代表全中国人民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提出天价索赔。
理由?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家族》和《丰乳肥臀》中“美化战争、贬低民族形象”。
这场闹剧般的起诉虽未被法院受理,却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毛星火自称通过众筹获得了750万诉讼费,还搞了个所谓的“投票”宣称有近万人支持他。炒作,从来都是闹剧最好的遮羞布。
01 一场诉讼,荒唐闹剧的三大可笑之处
第一可笑,索赔15亿的计算方式。 毛星火声称莫言的作品“伤害了15亿中国人的感情”,所以要赔偿每位中国人一元钱。这种算法看似聪明,实则漏洞百出,本质上是一种哗众取宠的炒作手段。
第二可笑,法律依据的苍白无力。 法院根本未受理此案。法律专业人士指出,这起所谓的“诉讼”完全是对司法资源的浪费,是对法律的戏弄。
第三可笑,众筹750万诉讼费的疑点。 毛星火自称通过众筹获得750万诉讼费,但至今未出示任何证据。骗子的伎俩从来都不高明,只因为有人愿意信,才能得逞。
02 深挖动机,流量狂欢背后的利益链条
这不是莫言第一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2019年,深圳一家公司未经授权使用莫言的姓名和形象进行商业宣传,法院判决赔偿莫言210万元,创下当时名人人格权纠纷案赔偿记录。
为何总有人跟莫言过不去?答案就在“流量经济”四个字中。
在这个注意力为王的时代,碰瓷名人成为快速获取流量的捷径。毛星火们深谙此道——挑战权威最容易引发关注,无论方式多么荒唐。
毛星火在社交媒体上拥有20万粉丝,这场闹剧无疑为他带来了更多关注。流量可以变现,名声可以牟利,这是网络时代最现实的生存法则。
03 历史渊源,莫言屡遭争议的文化现象
莫言自获诺奖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争议。
早在2013年,也就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仅仅一年后,就有一本名为《莫言批判》的书出版,内容竟是40余位文学评论家和大学教授对莫言和诺贝尔文学奖“火力集中的地毯式轰炸”。
不仅莫言,许多作家都面临类似困境。余华在采访中曾谈到:“2005年《兄弟》出版时,就被骂得狗血淋头,此前《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出版时也是批评不断。”
中国人向来推崇“君子之争”,讲究“和而不同”。但到了网络上,为什么就变成了“小人之闹”,只剩下“同而不和”?
04 网络杠精,三种常见类型的丑陋表演
莫言这次事件像一面照妖镜,让网络上的妖魔鬼怪现了原形。
第一种是“专业杠精”。他们的信条是“为反对而反对”,无论你说什么,他都能找到角度抬杠。
第二种是“碎片阅读大师”。他们可能连莫言的一本书都没读完过,却能够对着一段被裁剪的视频金句,洋洋洒洒写下千字批判文章。
第三种是“动机揣测专家”。他们不分析观点本身,而是专门研究“你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肯定是为新书炒作”、“肯定是江郎才尽刷存在感”...
05 沉默应对,莫言们回应争议的三种智慧
面对无休止的网络杠精,名人该如何应对?
莫言选择的是“请闭嘴”。余华的选择是幽默化解,在被问及如何看待总被拿来与莫言比较时,他笑称:“莫言是我哥哥,我是他弟弟。”阎连科的选择则是继续写作,用更多作品说话。
每种方式都有其智慧。但核心是一致的:不与杠精纠缠,不降低自己的层次。《论语》有云:“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意思是不要和讲不通道理的人浪费口舌,否则就是失言。
莫言的“请闭嘴”,看似直白,实则深得古人智慧。
06 反思展望,网络言论环境的改善之道
要改善网络环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平台方需要完善机制,让恶意攻击者付出代价,而非单纯追求流量;名人大家需要珍视话语权,既不委曲求全,也不以暴制暴;而我们每个普通网民,则要守住底线,不参与恶意炒作,不传播断章取义。
记住: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与网络杠精纠缠太久,你也可能变成他们中的一员。
莫言这声“闭嘴”,不是说给所有批评者听的,而是专门说给那些充满恶意的人听的。如果我们能分清批评与杠精的区别,网络环境也许会清明许多。
苏轼与佛印禅师坐禅。苏轼问:“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像佛。”苏轼却说:“我看你像坨屎。”事后得意地告诉苏小妹,却被妹妹一句话点醒:“心中有佛,所见皆佛;心中有屎,所见皆屎。”
看来在网络世界里,到处都是“心中有屎”的人,所以看什么都是屎。
各位不妨问问自己:当你上网时,你带着的是什么?
点击下方“在看”分享给你的朋友,一起守护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来源:慕烟庭风的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