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Cas9的“B面人生”:从基因剪刀到免疫记忆的调速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7 17:25 1

摘要:当我们谈论CRISPR-Cas9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一个精准、高效的“基因剪刀”形象。在向导RNA(guide RNA)的指引下,Cas9蛋白能够靶向并切割特定的DNA序列,这一能力不仅彻底改变了基因编辑领域,也为我们理解和治疗遗传性疾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当我们谈论CRISPR-Cas9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一个精准、高效的“基因剪刀”形象。在向导RNA(guide RNA)的指引下,Cas9蛋白能够靶向并切割特定的DNA序列,这一能力不仅彻底改变了基因编辑领域,也为我们理解和治疗遗传性疾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在自然界中,这个系统是细菌和古菌对抗入侵病毒(噬菌体)的适应性免疫防线。Cas9蛋白就像一个忠诚的哨兵,手持病毒的“通缉令”(来自CRISPR序列的crRNA),在细胞内巡逻,一旦发现匹配的入侵者DNA,便会立即将其摧毁。

这个故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然而,一个有趣的问题却常常被忽略:在Cas9蛋白拿到那张“通缉令”之前,它在做什么?难道它只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静静地等待着RNA的指令吗?一个没有被RNA激活的Cas9蛋白(我们称之为apoCas9),在细胞中是否扮演着其他角色?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apoCas9处于一种功能“待机”的状态。

然而,9月3日《Nature》的研究报道“Cas9 senses CRISPR RNA abundance to regulate CRISPR spacer acquisition”,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研究人员发现,这位基因编辑领域的“超级巨星”,其实拥有着截然不同的“B面人生”。在没有RNA“导航”的时候,它并非无所事事,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细菌免疫记忆系统的一个关键调控者和加速器,巧妙地感知着细胞内的“免疫状态”,并动态地调整着新免疫记忆的形成速度。这项工作揭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由蛋白质自身状态驱动的反馈调控机制,为我们展现了细菌免疫系统远比想象中更为智慧和动态的一面。

要理解这项发现的颠覆性,我们先回到CRISPR-Cas系统的核心功能——适应性免疫。这个过程的第一步,被称为“适应”(adaptation)或“间隔序列获取”(spacer acquisition),是整个免疫系统的基石。当一个病毒首次入侵细菌时,Cas1和Cas2这两个蛋白会像情报官一样,从病毒的DNA上切下一小段“罪证”,即“前间隔序列”(protospacer),并将其作为新的“间隔序列”(spacer)插入到细菌基因组的CRISPR阵列中。这个CRISPR阵列,就像一个不断更新的“黑名单”,记录了细菌曾经遭遇过的所有敌人。随后,这个阵列会被转录并加工成许多小的CRISPR RNA(crRNA),每一个crRNA都包含一个间隔序列,作为识别病毒的“通缉令”。

研究人员以一种常见的细菌,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作为模型。它的CRISPR系统属于II-C型,相对简洁,是研究Cas9功能的理想体系。在正常的实验条件下,研究人员发现,当用一种名为MDAO的噬菌体感染这些细菌时,新的间隔序列获取事件非常罕见,其效率仅有大约 1%。这符合我们的一贯认知:免疫记忆的形成是一个低概率事件,确保了系统的稳定,避免了不必要的免疫反应。

然而,当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看似常规的基因敲除实验后,惊人的现象发生了。在CRISPR-Cas9系统中,crRNA需要与另一个辅助性的小RNA,即tracrRNA,共同组装到Cas9蛋白上,才能形成有功能的切割复合物。研究人员首先尝试敲除了编码tracrRNA的基因。按照常理,失去tracrRNA会导致Cas9无法正确加载crRNA,从而使整个免疫系统的“攻击”功能失灵。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群“手无寸铁”的细菌,在间隔序列获取能力上却表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在诱导Cas1-Cas2蛋白过表达以增强检测信号的条件下,野生型细菌的间隔序列获取效率约为 6%,而在敲除了tracrRNA的突变株中,这一效率飙升到了 61%,足足提升了10倍

这一现象同样发生在直接破坏crRNA生产的菌株中。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名为R26的突变株,它几乎无法产生任何成熟的crRNA。结果显示,在相同的诱导条件下,其间隔序列获取效率从野生型的 5% 跃升至 44%。这种效率的急剧提升,被研究人员形象地称为“超级适应”(super-adaptation)。

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机制?一个直接的猜想是,由于免疫系统的“攻击”功能失效,那些错误地获取了自身基因组片段作为间隔序列的细菌得以存活,从而在群体中被富集,造成了获取效率虚高的假象。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个巧妙的对照实验。他们将Cas9蛋白的关键切割位点进行突变,得到了一个只能结合DNA但无法切割的“死”Cas9(dead Cas9, dCas9)。如果上述猜想成立,那么dCas9菌株本身就因为没有攻击能力,不应该再对tracrRNA或crRNA的缺失产生反应。然而,实验结果却否定了这一猜想。在dCas9背景下,敲除tracrRNA或crRNA同样引发了“超级适应”现象。

这一系列证据将矛头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结论:“超级适应”的出现,并非源于免疫攻击功能的丧失,而是有一个积极的因素在背后推动。这个因素,正是那个卸下了RNA“光环”的Cas9蛋白本身,apoCas9。当细胞中缺少tracrRNA或crRNA时,大量的Cas9蛋白无法与RNA结合,以apoCas9的形式存在。正是这些“自由”的apoCas9,扮演了幕后推手的角色,极大地促进了新的间隔序列整合到CRISPR阵列中。Cas9蛋白的“B面人生”,第一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如果apoCas9是免疫记忆获取的“油门”,那么RNA加载的Cas9则扮演了“刹车”的角色。这一发现揭示了一个精巧的动态调控机制。但是,细菌在什么生理情境下需要踩油门,又在什么时候需要踩刹车呢?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合乎逻辑的假设:细菌或许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apoCas9与RNA负载型Cas9的比例,来感知自身的“免疫库存”状态,并相应地调整免疫记忆的“补货”速度。

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理解这个过程。想象一下,一个国家的免疫系统就像是它的国防情报数据库。当这个国家刚刚建立(对应于一个新生的CRISPR阵列,即CRISPR neogenesis),或者情报库因故遭到大规模损毁时(对应于CRISPR阵列的删减或收缩),它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快速、大量地收集关于潜在敌人的情报,以充实数据库。这时,情报收集的效率必须最大化。反之,当数据库已经非常完备,包含了大量敌人的信息时,情报收集工作就可以放缓,变得更加审慎,以避免将友方信息错误地录入数据库,引发“内乱”(即自身免疫反应)。

在这个比喻中,CRISPR阵列的长度就代表了“免疫库存”的丰富程度。一个长的CRISPR阵列可以产生大量的crRNA,而一个短的阵列产生的crRNA则非常有限。研究人员推测,细胞内的crRNA丰度,正是Cas9感知“免疫库存”的关键信号。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他们着手模拟“CRISPR新生”的过程。他们构建了一系列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这些菌株的CRISPR阵列长度各不相同,从野生型拥有的25个间隔序列,逐步缩短到7个、5个、3个、1个,乃至只有一个重复序列(相当于一个空的“黑名单”)。接下来,他们检测了这些菌株在面对噬菌体感染时的间隔序列获取效率。

实验结果完美地印证了他们的假设。数据的相关性清晰得令人赞叹:CRISPR阵列的长度与间隔序列的获取效率呈现出强烈的负相关关系。拥有完整长阵列的菌株,其获取效率最低,约为 4-6%。当阵列缩短到5-7个间隔序列时,效率提升至 8-10%。而对于仅有1-3个间隔序列的“免疫新生”菌株,其效率高达20-30%。最极端的情况下,那个只有一个重复序列、几乎没有任何免疫记忆的菌株,其获取效率达到了惊人的31%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通过Northern blot技术检测了这些菌株内crRNA的水平,发现其变化趋势与获取效率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阵列越长,crRNA水平越高;阵列越短,crRNA水平越低。这幅景象清晰地描绘了一个自动调节的反馈回路:

1. 当免疫库存不足时(短CRISPR阵列),细胞内的crRNA水平很低。大量的Cas9蛋白处于“自由”的apoCas9状态。这些apoCas9作为“加速器”,全力推动新的间隔序列获取,帮助细菌快速建立起初始的免疫记忆库。

2. 随着免疫库存的充实(CRISPR阵列变长),crRNA的产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Cas9蛋白与crRNA-tracrRNA结合,转变为RNA负载的“哨兵”状态。ApoCas9的数量相应减少,“油门”被松开,间隔序列的获取速度自然就慢了下来。

这个系统堪称动态平衡的艺术。它确保了细菌在“免疫幼稚”或“免疫受损”时能够迅速反应、补充防线,又能在“免疫成熟”时保持稳健,将资源更多地用于“防御”而非“学习”,同时也降低了因过度学习而引发自身免疫的风险。

模拟实验的结果令人信服,但这种调控机制在真实的、由生存压力驱动的场景下是否同样适用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更为贴近自然的进化博弈实验。在细菌的世界里,免疫系统并非总是好事。有时,CRISPR阵列中的某个间隔序列可能会靶向一个对细菌有益的DNA序列,例如,一个携带了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质粒。这时,细菌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困境:是保留免疫记忆,放弃宝贵的生存优势(抗性);还是为了获得生存优势,而“自废武功”,放弃一部分免疫记忆?

研究人员人为地创造了这样一个情景。他们将一个含有特定靶点序列(对应于细菌CRISPR阵列中的第6个间隔序列)和氯霉素抗性基因的DNA片段,导入到野生型脑膜炎奈瑟菌中。正常情况下,由于间隔序列6的存在,任何试图整合这段外源DNA的细菌都会触发自身免疫反应而被杀死。然而,在巨大的生存选择压力下(即在含有氯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总会有少数“逃逸者”(escapers)能够存活下来。

这些“逃逸者”是如何做到的?通过对它们的基因组进行测序,研究人员发现,最常见的逃逸策略之一就是“CRISPR阵列塌陷”(array collapse)。这些细菌通过基因重组,精确地删除了包含间隔序列6在内的一整段CRISPR阵列。它们相当于为了生存而“丢盔弃甲”,牺牲了一部分的免疫记忆。这些“丢盔弃甲”的幸存者,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天然模型。它们的CRISPR阵列自然地变短了,免疫库存也因此受到了重创。根据之前的理论,这些细菌现在应该会启动“加速补货”模式。

事实正是如此。研究人员在不人为过表达任何蛋白的条件下,检测了这些天然“逃逸者”的间隔序列获取能力。结果发现,与拥有完整阵列的野生型祖先相比,这些CRISPR阵列收缩的“逃逸者”,其新生间隔序列的获取效率显著提高,最高可提升5倍之多。在另一些模拟短阵列的菌株中,这一提升幅度甚至达到了2.5至7.7倍

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apoCas9的调控功能并非实验室里的人为现象,而是一种深刻嵌入在细菌生理与进化过程中的真实响应。当免疫系统为了适应环境而被迫做出牺牲时,apoCas9介导的“超级适应”机制会立刻启动,帮助细菌在渡过难关后,迅速重建其受损的防御体系,为下一次未知的威胁做好准备。这是一种深刻的“生存智慧”,让细菌在灵活性与稳定性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我们已经知道了apoCas9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但从分子层面来看,它是如何实现的呢?Cas9是一个巨大的多结构域蛋白,就像一个复杂的多部门公司。究竟是哪个“部门”负责踩油门,哪个“部门”又负责踩刹车?Cas9蛋白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功能“叶”(lobe):一个是负责识别和结合RNA及DNA的REC叶(recognition lobe),另一个是负责切割DNA的NUC叶(nuclease lobe)。NUC叶本身又包含HNH和RuvC等多个切割结构域。

为了厘清各个“部门”的职责,研究人员对Cas9蛋白进行了系统性的“解剖”,通过基因编辑,逐一删除其不同的结构域,然后观察这些“残缺”的Cas9蛋白是否还能介导“超级适应”。实验是在同时缺失crRNA和tracrRNA的背景下进行的,以确保所有Cas9都处于apo状态。结果清晰地划分了责任:

NUC叶是“油门”:当研究人员删除了NUC叶中的HNH、RuvCII或RuvCIII等关键结构域时,“超级适应”现象几乎完全消失,获取效率从45%骤降至3-4%,与完全敲除Cas9的效果类似。这表明,apoCas9的促适应活性,正蕴含在其NUC叶中。

REC叶是“刹车”:最令人震惊的结果来自于REC叶的删除。当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缺少整个REC叶(即ΔREC1/2)的突变Cas9蛋白时,这个蛋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疯狂”。它不仅在没有RNA的情况下能引发“超级适应”,更重要的是,即使在细胞内存在足量的crRNA和tracrRNA时,它依然我行我素,持续地高速促进间隔序列获取!

这个结果的含义极为深刻。它说明REC叶的功能,就是作为RNA的“停靠港”和信号传导器。当crRNA和tracrRNA这对“刹车信号”到达时,它们会结合在REC叶上。REC叶接收到信号后,会通过构象变化,抑制NUC叶固有的“加速”活性。而一旦REC叶被整个移除,就等于切断了“刹车线”。无论外界有多少“刹车信号”(RNA),NUC叶这个强大的“引擎”都无法接收到,只能永远保持在“油门踩到底”的状态。通过这一系列巧妙的结构域分析实验,研究人员不仅定位了Cas9蛋白内部的功能模块,更揭示了其调控活性的分子基础:apoCas9的NUC叶天生就具有促进间隔序列获取的活性,而REC叶则通过结合向导RNA,来抑制这种活性,从而实现对整个适应过程的精细调控。

脑膜炎奈瑟菌的II-C型CRISPR-Cas系统为我们揭示了这个令人赞叹的调控机制。但这会不会只是一个特例,是这个物种在漫长进化中偶然演化出的一个“小把戏”呢?为了探究这一机制的普适性,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细菌世界。他们挑选了来自不同细菌物种的另外七个II-C型Cas9蛋白的同源物,包括来自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产琥珀酸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和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等。这些Cas9蛋白与脑膜炎奈瑟菌Cas9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从31%到96%不等,代表了II-C家族内部的多样性。

研究人员将这些外源的Cas9基因,以及它们各自对应的sgRNA(一种将crRNA和tracrRNA融合在一起的人工向导RNA),引入到一个已经清除了自身Cas9和相关RNA的脑膜炎奈瑟菌“宿主”中,然后测试它们的适应调控能力。实验结果为这一机制的保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被测试的七个外源Cas9蛋白中,有六个表现出了与脑膜炎奈瑟菌Cas9完全一致的行为模式:

1. 在没有sgRNA的情况下,这些Cas9蛋白同样能够引发强烈的“超级适应”,其间隔序列获取效率高达20-47%。这证明,作为“加速器”的apoCas9功能,在II-C型Cas9家族中是广泛存在的。

2. 当它们各自对应的sgRNA被引入细胞后,“超级适应”现象被有效地抑制,获取效率齐刷刷地回落到4-6%的基线水平。这说明,RNA介导的“刹车”机制同样是保守的。

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它表明,apoCas9作为免疫记忆获取的动态调控器,并非脑膜炎奈瑟菌的专利,而是II-C型CRISPR-Cas系统一个古老且重要的共同特征。这种功能上的保守性,暗示着它在细菌的生存与进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受到了强烈的自然选择压力。细菌们似乎共同演化出了这套“智能调速”系统,以应对环境中复杂多变的病毒威胁。

当我们再次审视Cas9蛋白时,那张“基因剪刀”的标签虽然依旧闪亮,却已不再能完全概括它的全部。这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Cas9蛋白深藏不露的“B面”,它是一位敏锐的感知者和智慧的调控者。它通过自身是否加载RNA这一简单的物理状态,巧妙地将细胞内的crRNA丰度,这个直接反映免疫记忆库大小的指标,转化为了对新记忆获取速率的精确调控。

这个自我调节的反馈环路,完美体现了生物系统在面对复杂环境时所展现的深刻智慧。它既保证了免疫系统在“空窗期”的快速响应能力,又在系统成熟后回归稳健,防止了能量的浪费和自身免疫的风险。它让我们看到,在微观的分子世界里,同样蕴含着宏观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稳态与平衡法则。

这一发现也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考维度。在那些我们自认为已经非常熟悉的明星分子身上,是否还隐藏着更多未知的“B面”功能?对这些天然调控机制的深入理解,又将如何启发我们更安全、更高效地应用CRISPR这一强大的工具?例如,我们是否可以借鉴apoCas9的“超级适应”能力,开发出更高效的“分子记录仪”,用于追踪细胞谱系或记录生命活动信息?

从一个简单的基因剪刀,到一个复杂的动态调控枢纽,我们对Cas9的认知之旅,恰如科学探索本身的缩影。即使是在被研究得最透彻的领域,也总有令人惊叹的新大陆等待着被发现。生命在分子尺度上演绎的巧妙与复杂,永远值得我们保持谦逊与好奇,并不断深入地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Zhou X, Diao R, Li X, Ziegler CA, Gramelspacher MJ, Freddolino L, Hou Z, Zhang Y. Cas9 senses CRISPR RNA abundance to regulate CRISPR spacer acquisition. Nature. 2025 Sep 3. doi: 10.1038/s41586-025-09577-9.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902823.

声明:本文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来源:生物探索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