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能想象吗?那个在高中二年级就辍学,连高考都没参加,被传统教育体系判定为 “学渣” 的我,如今竟站在了创业的潮头,成为了一家知名公司的 CEO。这跨度,是不是像一场荒诞却又热血的逆袭大剧?没错,这就是我的真实人生,今天就来给大家唠唠,我是如何从那个被学习 “抛
嘿,你能想象吗?那个在高中二年级就辍学,连高考都没参加,被传统教育体系判定为 “学渣” 的我,如今竟站在了创业的潮头,成为了一家知名公司的 CEO。这跨度,是不是像一场荒诞却又热血的逆袭大剧?没错,这就是我的真实人生,今天就来给大家唠唠,我是如何从那个被学习 “抛弃” 的学渣,一步步走向如今的位置。
我有着三个截然不同,却又紧密交织的身份。首先,我是一名创业者。在 2015 年年底,我一头扎进创业的浪潮,创立了三节课这家公司。我们专注于为互联网新职业人才提供职业教育课程,涵盖互联网产品经理、新媒体、运营等热门领域。我们的目标,是把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送进互联网行业,为这个充满活力的行业添砖加瓦,推动它蓬勃发展。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一路走下来,看着公司不断成长,那种成就感简直难以言表。
其次,我还是个写作者。说起来,我从小就对写作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写作于我,就像鱼儿离不开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乐趣源泉。2016 年,我出版了《运营之光》这本书,没想到它在互联网运营领域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连续三年,它都是该领域销量最高、豆瓣评分也最高的书籍。这成绩,着实让我受宠若惊,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写作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而且,因为创办三节课的缘故,我在线上讲了很多运营课程,过去三四年里,累计有超过一百万的行业新人听过我的课,其中大多是工作年限 0 到 5 年的职场小白。能通过课程帮助他们成长,我心里满是欣慰。
然而,我的第三个身份,和前两个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那就是 —— 学渣。毫不夸张地说,我就是个名副其实的学渣。高二辍学,没参加高考,更没踏入过大学的校门。在正统教育体系的评判标准下,我就是那个掉队的人。可命运就是这么奇妙,从 2005 年踏入职场开始,十多年的时间,我一路摸爬滚打。这期间,我无比感激互联网这个行业,它就像一个超级大舞台,给了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无数赋能的机会。当然,运气也占了一部分,但更多的是自身的努力和不断探索。如今,我创办的三节课完成了 B 轮融资,在新职业教育赛道上,已然成为一家领跑企业。从学渣到现在这样的状态,这巨大的反差背后,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旅程。
不可否认,在传统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的框架里,我是个失败者。但我却深知,阅读和学习对我个人的成长有着无可估量的帮助。也正因如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阅读方面的一些小习惯和做法,后面我会快速给出三个实用建议,可别小瞧了这些建议,它们说不定能改变你对学习和阅读的看法哦。
先说说我当下的阅读方式。我有一个神奇的 “问题库”,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我觉得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创业者,这里面有如何融资、怎样管理好团队、怎么制定战略,以及销售团队和用户增长策略等工作相关问题。在精神层面,也有比如 “一个人如何和极度不满的环境相处” 这类深刻问题。还有在个人爱好和能力提升方面,像 “如何像邱晨和马薇薇那样能言善辩”,以及我对历史感兴趣,就会有 “古希腊或古罗马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等问题。
我阅读主要有两种逻辑,而且只有这两种。第一种,所有阅读都是为了解决脑海中现存的问题,所以我会因为有问题要解决,才去挑书看。要是没啥问题,可能我就不会想着读书。比如说,当我们公司面临如何构建和塑造企业文化这个难题,我毫无头绪时,就会去看书,从书里找线索,再思考沉淀,和朋友交流,看能不能解决问题。这就是先有问题,再去阅读。
第二种阅读方式呢,有时候我会随手拿起一本书,在看的过程中,自然地把这本书和脑海中的各种问题关联起来。就像最近我看熊佩云老师的《西风东土》,这本书记录了他在日本做访问学者大半年的所见所闻、个人经历和日记。我看的时候,他提到日本媒体和政府、学者之间的关系,我就会联想到我们公司当下在 PR 方面的工作,思考怎么跟媒体构建关系,处理敏感问题。看到日本国内社会发展演变历史,我又会和公司企业文化塑造联系起来。这种随手捡本书,却能在书中找到和问题库关联的阅读方式,让阅读变得格外有趣和实用。
我一直认为,职场人的学习和阅读,就应该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这样才会更高效。想想看,职场人的时间那么稀缺,如果只是突然冒出个念头,要认真学习经济学,然后买一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学通论之类的书研读,对 95% 的人来说,大概率是无效的。既没时间,也没坚持的动力,还会损耗精神。所以,作为职场人和成年人,学习和阅读一定要以学以致用为导向。
基于我的这些阅读逻辑和想法,我总结了三个关于阅读的常见问题,并给出我的建议。
第一个问题,很多职场人,包括我的朋友经常问我:“我工作特别忙,没时间看书,觉得自己看书太少,为此焦虑,该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脑海里没有亟待解决的问题,阅读和看书可能真不是你的必选项。想要从阅读中获得大收益,先有足够多问题再去阅读,这或许是个更好的逻辑。有时候,放下阅读的 “包袱”,等问题找上门,再针对性地阅读,反而能事半功倍。
第二个问题,面对每年几十本经典好书,很多人会焦虑看不完。我的建议是,如果阅读以问题和致用为导向,很多书真没必要看完。比如你带着十个待解决的问题去看书,从书里找到两三个启发,能帮助你更好地解决问题,那就已经获得价值了。读书也要看投入回报比,投入时间有了回报,何必执着于看完。就像我看《西风东土》,没看完,但它已经帮我解决了三个问题,对我来说,这就够了。
第三个问题,很多人疑惑,同样读一本书,为什么有的人收获大,有的人收获小,怎么才能更好地从阅读中获益?我要给出一个超级重要的建议,那就是不断在脑海里建立更多基本问题,并且试着在这些问题之间构建一张网,让它们产生联系。这有两个层次,就像科学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基础科学的发展水平决定应用科学的上限。我们阅读时,一开始问题库里可能都是应用型问题,比如 “怎么跟老板沟通”“怎么处理婆媳关系”“怎么做 PPT” 等。但慢慢地,要往问题库里添加更深入、更基础的问题,比如 “一家组织演变发展有什么规律”“两个人关系相处有什么规律” 等。当你在不同类型问题之间构建起联系,阅读一本书获得收益的可能性就会无限放大。就像我读《我的一举之地》,讲以色列建国后的发展历程,我从里面找金句提升写作,找案例增强课程感染力,还从国家民族发展规律联想到公司管理。所以,完善脑海中的问题库,构建问题之间的映射关系,是让阅读收益最大化的关键。
看,从学渣到 CEO,我做到了。通过独特的阅读和学习方式,不断解决问题,实现自我提升。你也完全可以,只要转变观念,掌握方法,大胆迈出第一步,说不定下一个逆袭的就是你!
来源:嘉晴教育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