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晓出生在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父母都是公务员,生活安稳体面。高中时,她默默喜欢上了同班的刘洋。刘洋不仅长得清秀帅气,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李晓知道,他家境贫寒,父亲长年卧病在床,母亲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她常常看见刘洋中午只啃一个干巴巴的馒头,
李晓出生在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父母都是公务员,生活安稳体面。高中时,她默默喜欢上了同班的刘洋。刘洋不仅长得清秀帅气,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李晓知道,他家境贫寒,父亲长年卧病在床,母亲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她常常看见刘洋中午只啃一个干巴巴的馒头,心里既心疼又不敢靠近。这份感情她藏了整整三年,直到高考结束那天,才鼓起勇气在校门口拦住他,红着脸说:“刘洋,我喜欢你三年了。”刘洋愣住了,随即摇头:“我家的情况你也知道,我们不可能的。”说完便匆匆离开。后来李晓才明白,原来刘洋也喜欢她,只是觉得自己配不上她,不愿拖累她。
可李晓没有放弃。她开始四处寻找刘洋的身影,去他打工的餐馆,去他家的巷子口,一遍遍守候。半个月后,刘洋终于被她的执着打动,声音颤抖地问:“李晓,你图什么啊?”她坚定地回答:“我就图你这个人。”可这段感情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他们把她关在家里,不许她再联系刘洋。李晓却在一个深夜翻窗而出,只带着身份证和多年攒下的压岁钱,毅然奔赴上海。
他们在老弄堂里租下了一间不到十平米的亭子间,公用厨房,共用厕所,生活艰苦。李晓第一次倒马桶时吐得厉害,但她心里却异常踏实。她为刘洋洗衣做饭,等他下班回家。刘洋用第一个月的工资给她买了条二十块钱的围巾,她围了一整个冬天,舍不得摘。刘洋本已考上大学,却因家贫放弃,转而做起了销售。起初他性格内向,业绩惨淡,三个月没开一单。最困难时,两人一天只吃一碗阳春面。三年后,刘洋终于站稳脚跟,1997年时月薪已达三千。他每月给家里寄一千,给李晓五百生活费,其余全部存下。
然而,升为主管后,刘洋变了。他回家越来越晚,话越来越少。一次醉酒后,他看着李晓端来的醒酒汤,突然说:“你看看人家小王的女朋友,都当上主管了。你呢?天天围着锅台转。”这句话像刀子扎进李晓心里。第二天,她收拾行李悄然离开,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坐在火车上,她才意识到,除了刘洋,她在整个上海竟无一个可联系的人。
她联系了在美国的舅舅,舅舅虽怒其不争,却仍为她买了机票。父母在机场见到她时,抱着她痛哭,她瘦得几乎脱相。在美国,她白天读书,晚上在中餐馆洗盘子,切菜时伤了手也咬牙坚持。刘洋那句话成了她奋发的动力。五年后,她顺利完成学业,进入投行工作。后来在家人支持下,她回到上海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专为外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服务。
29岁那年,她登上财经频道接受专访。节目播出后,她特意回到老弄堂,却得知刘洋早已搬走,据说混得不错。她以为他早已结婚,心中最后一丝牵挂也悄然熄灭。其实刘洋看到了那期节目,他对着电视屏幕泪流满面。他曾去找过李晓父母,却被拒之门外。他攒钱买了钻戒,却不知该送给谁。
命运的转机悄然降临。公司承接一个国企改制项目,需要本地团队协作。对接会上,李晓一眼认出了对面的刘洋,他手中的文件瞬间撒了一地。会后,他红着眼拦在她车前:“晓晓,对不起……我那会儿不是人……”李晓轻声说:“都过去了。”他执意请她吃饭,回到他们曾常去的那家面馆。他告诉她,她走后他疯狂地找她,甚至去她老家蹲守半个月,却被她父亲拿着扫帚赶走。这些年,他从未恋爱,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那句话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他哽咽道,“我当时压力太大,怕给不了你好日子……”
李晓看着他手上那道深深的疤痕——那是他做销售初期骑车摔伤,因没钱治疗留下的印记,突然泪如雨下。那些年的委屈、思念、心酸,一瞬间决堤。此后,刘洋天天来公司楼下等她,带早饭,送宵夜。下雨天,他浑身湿透地站在楼下,怀里紧紧护着保温桶:“你胃不好,趁热喝粥。”父亲得知后怒不可遏,摔了杯子:“当初害你不够惨吗?”可这次,李晓无比坚定:“爸,我们都长大了。”
婚礼那天,刘洋在台上泣不成声:“谢谢晓晓愿意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弄丢的宝贝还能找回来。”如今,他们住在浦东的高层公寓,有了可爱的女儿。周末,他们常带孩子去老弄堂吃小馄饨。女儿天真地问:“爸爸妈妈为什么老笑这些破房子?”夫妻俩相视一笑。有些故事,要等孩子长大才能懂得。那些风雨同舟的岁月,那些失而复得的深情,早已化作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照亮了余生的每一步。
来源:妙招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