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坟、冢、陵、寝,有什么不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03 23:53 1

摘要:“墓”通常是将逝者埋入地下后,把地填平,上面不再筑土丘,但也可能有墓碑或墓石作为标识。墓的规模和装饰往往反映了墓主的身份和财富。墓适用于各种身份的人物,从平民到贵族都可能使用。

中国传统文化里,认为生死是轮回的,对“身后事”极为看重,“视死而生”,形成了独特的殡葬文化。而在殡葬文化中,又处处体现着礼仪的规范。

根据逝者身份的不同,所享受到的殡葬礼仪、安葬规格都有着很大的区别,而“坟”“墓”“冢”“陵”,便是区分逝者生前身份的一种手段。

无论是“墓”还是“坟”,都是安葬逝者遗体的地方,但二者还有差别。先有“墓”后有“坟”。

“墓”通常是将逝者埋入地下后,把地填平,上面不再筑土丘,但也可能有墓碑或墓石作为标识。墓的规模和装饰往往反映了墓主的身份和财富。墓适用于各种身份的人物,从平民到贵族都可能使用。

“坟”,通常是挖好一个深坑,将逝者埋入地下后,墓坑上封土隆起,形成土丘。即用地面筑起土堆的方式标识逝者的位置。坟的形状较为简单,没有特别的装饰或建筑物,规模相对较小。坟在古代通常是平民百姓的安葬方式。

人们常说“挖坟、修墓”,可见,墓的规格,要比坟高。 “墓”大多都是家境较好的人家所使用,而且家境越好的人, “墓”规格就越高,相应的陪葬品也就越丰厚。而“坟”则是普通人所使用的,花费较少。

远古时期,人去世之后,埋葬逝者是不封土的,也就是说,最开始古人的坟墓是看不见隆起的土堆的,这样的形式叫“墓”。《易经》中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不封就是不堆土,不树就是不植树,完全和平地相齐,汉代的崔寔也说“古者墓而不坟”。现代考古发现的商代墓,如妇好墓,都没有封土,这就印证了起初古人埋葬不堆土的事实。

春秋时,出现了“坟”,坟就是有堆土的墓。孔子埋葬自己的父母时,怕忘记父母的埋葬地点,为父母的墓堆起了四尺高的土堆。

战国时,旧贵族没落,新权势人家为表达对逝去祖先的缅怀,同时为了彰显身份,“坟”普遍流行,与有了与“坟”相配套的等级规定。《礼记·月令》记载:“茔丘垅之大小、尊卑、厚薄之度,贵贱之等级。”

也就是说,最初的埋葬形式是不堆土的“墓”,后来有了堆土的“坟”,并用坟堆的大小来区别等级。发展到后来,坟墓基本上都堆土,并在坟堆前设立墓碑、牌坊等建筑,周围植树,以彰显身份。

(二)身份高贵之人的“冢”

“冢”,原意是指高起的山包,后来指较大规模的坟墓。按《说文》:“冢,高坟也。”冢常用于安葬贵族或重要人物,如王侯将相等。冢通常由一层或多层的土石或砖石构筑而成,土堆较高大,有时还会修建墓室和墓道,有的甚至有建筑物或碑文作为装饰。

提到“冢”,多数人一定会想到“衣冠冢”。三国时,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国所俘,孙权下令将关羽斩首,并将头颅送到了曹操那里。曹操敬佩关羽的忠义勇猛,便将关羽的头颅以诸侯礼仪厚葬,并建立了关林,也就是关羽的陵墓。而孙权也将关羽的尸身以诸侯礼厚葬,也建了个关羽墓。

为纪念关羽,刘备无奈之下,只好给关羽建立了一个陵寝,里面埋葬的,只是关羽生前所穿过的衣物,这便是关羽的“衣冠冢”。

还有一个有名的“衣冠冢”,就是王昭君的“青冢”,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昭君墓”。这座墓足足有33米高,底座占地面积达到了13000平方米。

最初“冢”的设定,便是给那些地位较高的达官显贵设立的,最长使用“冢”的,便是出征在外的将军,以及诸侯王。后来,随着社会的演变,“衣冠冢”逐渐被人用来祭奠逝者。

“冢”的规模,都十分庞大,虽然不及帝王陵寝宏伟威严,却也气势非凡。而且能被立“冢”的人,生前一定身名显赫,要么是诸侯王爷,要么是深受百姓爱戴之人。

(三)宏伟的帝王之家的“陵”

陵,指帝王或重要王室成员的墓地,是所有丧葬形式中最为宏大、庄严的一种。陵通常由一座巨大的建筑物组成,包括墓室、祭祀殿和陵墓园等,外部常常有精美的装饰和雕塑,规模宏大,体现了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力。

陵寝通常包括陵墓及其周围的建筑群,如神道、石像生、享殿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丧葬和祭祀制度。陵寝是帝王身份和权力的象征,不仅用于安葬逝者,还承载着祭祀、祈福和彰显皇权等多重意义。

清朝人董增龄在《国语正义》中说:“自秦之兴,而陵始专为天子诸侯之名,在春秋时则士庶人之冢亦通称陵也。”

也就是说,秦以前,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坟墓都可称陵。到了秦朝以后,“陵”成了帝王坟墓的专用称呼。

帝王的坟墓称“陵”,最早出现在战国中期。《史记·赵世家》中记载,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这是关于帝王起陵的最早记述。同时期的秦国也用“陵”的称呼,例如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藏永陵等。

但凡是“陵”,往往规模宏伟、占地极广,里面还陪葬着奇珍异宝。尤其是皇族的陵寝,更堪称豪华。皇陵是彰显皇权威严的,往往能留存很多年,为后人津津乐道,如秦始皇陵、汉茂陵、明十三陵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皇陵中所埋葬的,往往不是皇帝一人。除了皇帝本人的墓室之外,还有可能有皇后,或者皇帝生前宠妃的墓室。

在皇陵附近,有时还会特意给某些居功甚伟的臣子预留空地,让他们在去世之后,安葬在旁边。这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因为皇陵规模庞大,要建好需要很多年,所以许多皇帝一继位后,便开始修建自己的皇陵了。

皇陵的宏伟奢华,不仅耗费巨大人力财力,而且大量的珍宝随之陪葬,造成巨大浪费,耗费国力,到宋代皇陵遵循“简葬”原则。可其他朝代的皇陵,都十分的宏伟奢华。

综上所述,墓和坟用于普通人,冢用于贵族或重要人物,陵和寝则专指帝王或皇室成员的墓葬。墓、坟、冢、陵、寝在古代丧葬文化中,各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途。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丧葬习俗,还体现了古人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

最开始,陵和寝庙是分开的。陵是埋葬尸体的地方,庙与寝是实行祭祀的地方。后来,寝庙和陵搬到一起,寝和庙设在陵的附近,这就形成了陵寝制度。

关于寝庙,汉朝蔡邕这样论述:“宗庙之制,古学以为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总谓之宫。”意思是说,古代帝王的皇宫基本分为两部分,前面为“朝”,是上朝议事的地方;后面是“寝”,是休息的地方。

古人视死如生,死后也仿照生前修建了庙和寝。一般庙寝相连,庙在前,寝在后。庙放神主牌位,寝放死者生前的衣冠和其他物品。庙供祭祀之用,寝供死者魂灵休息之用。庙的两边修建廊屋,寝两边没有廊屋。

古代庶人是没有庙的,只能设寝。起初时期,不流行墓祭,帝王贵族在庙内祭祀,庶人在自家寝内祭祀,并不到坟墓实行祭祀。

秦昭王时,把庙搬到了陵的附近。商朝时,在陵边设寝。汉高祖刘邦的高庙原本建在长安城内,后来,汉惠帝在靠近刘邦陵墓的附近又修建了一座庙,此后在陵墓旁设寝庙的制度被后世沿用。

汉明帝即位时,将原本在朝中举行的“元会仪”改在了汉光武帝的陵墓。也就是说,汉明帝时开始实行墓祭。当时的豪强大族已经普遍实行墓祭。

汉明帝实行墓祭之后,宣布不再为每个死去的皇帝单独修庙,而是实行“同堂异室”制度,即将皇帝的神主牌位放在同一座庙的不同室内。至此,中国古代的陵寝制度基本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陵寝制度衰退。这一时期政局动荡,外族入侵,导致陵墓时常被盗,因此,魏文帝废除了陵寝制度,基本上也舍弃了陵墓的地上建筑,为的就是保证自己的陵墓不被人盗掘。

此后晋沿魏制,很少实行墓祭。陵寝制度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东晋时才逐渐恢复。

唐代恢复了汉朝的陵寝制度,但确立了自己的陵寝规格,将寝分为了“神游殿”“献殿”“寝宫”三部分。“神游殿”是供死者灵魂游玩之所,“献殿”是供皇帝大臣祭祀祖先的地方,“寝宫”是供死者灵魂衣食起居以及照看此处的宫人、婢女等生活的地方。

宋代延续了唐朝的陵寝制度,不过将陵寝建筑较为集中地修建在了一起,“献殿”被称为“上宫”,“寝宫”“神游殿”被称为“下宫”。

明清时期,取消了“寝宫”“神游殿”等建筑,只保留了一些神厨、神库等较有用的建筑,同时进一步扩大了“献殿”的祭祀场所。

现代社会,殡葬仪式越来越简化,广大农村地区实行土葬,有坟堆并在墓前立碑纪念,而城市地区一般实行火化,或实行公墓埋葬。无论何种丧葬文化或形式,都是对逝去的亲人或朋友的纪念,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对逝者的缅怀。

来源:易珩文化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