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心理学界版本的“曼哈顿工程”。由斯蒂文·海斯(Steven C. Hayes)领衔,他是认知行为疗法第三浪潮——接纳与承诺疗法(ACT)的奠基人之一。他们团队一开始没想搞这么大,但最后搞成了“死亡星计划”(DeathStar Project)。
一个团队用4年时间,研究了54,633篇文献后得出心理学重磅结论:心理治疗真的有效!换句话说,它到底动了人的哪根筋,才产生了变化。
这是心理学界版本的“曼哈顿工程”。由斯蒂文·海斯(Steven C. Hayes)领衔,他是认知行为疗法第三浪潮——接纳与承诺疗法(ACT)的奠基人之一。他们团队一开始没想搞这么大,但最后搞成了“死亡星计划”(DeathStar Project)。
一开始的问题很简单:为什么心理治疗有效?
过去几十年里,心理治疗的主流研究是这样操作的:先不管为什么有效,先看有没有效。等确定有效,再去研究机制。这看似科学,实则是“先做结果后拼图”,结果就是——一堆五花八门的疗法横空出世,理论不靠谱也没关系,只要结果比对照组强一点,照样能上“证据支持”的名单。
于是我们有了无数“证据基础”的疗法,却没有几种能清晰告诉你:到底改了什么?
然后,海斯他们上场了。他们用了一种经典统计工具:中介分析(mediational analysis)。通俗点讲,它专门干一件事——找出治疗影响结果的那条路径。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疗法A能减轻抑郁症状B,是不是因为它增强了患者的技能C?如果C真是中介变量,满足三个条件:第一,A必须先改变C;第二,C必须和B有关系;第三,去掉C,A对B的影响会被大大削弱。那么,恭喜你找到了“为什么”。
他们从这五万多篇文章里扒出了1000多篇可能满足标准的研究,经过层层筛选,最后落到了281条中介路径。每一条都对应一个具体的“改变过程”。
震撼点来了。
这些路径中,最常见、最有效的,并不是你以为的“自尊”“支持系统”“正向思维”。是心理灵活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和正念技能(mindfulness skills)。不是一个疗法,而是一组能力。不是理论,而是能力模型。
它们解释了近45%的治疗有效性。如果加上几个和它高度相似的机制(比如自我慈悲、行为激活、焦虑敏感性),解释力飙升到接近55%。
什么概念?这不是“一个因素很重要”。这是——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那到底什么是心理灵活性?
别被词吓住。它不是让你变得“八面玲珑”或者“适应性强”,也不是“多想点开心事”。它非常具体,拆开来,就是三个能力。
第一,觉察(Awareness)。不是说你知道你在生气,而是你能觉察到你在生气这件事本身。它不是概念,而是体验。就像你不能通过谈论橘子的味道来体会橘子,觉察是当下的体验,是能把你从“头脑里的电影”里拽出来的一种能力。真正觉察的人,不是沉溺于思绪,而是能从旁观看的那一位。
第二,开放(Openness)。这不是“敞开心扉”,不是“善于沟通”,更不是“别压抑情绪”。而是——允许痛苦存在,而不急于摆脱它。这几乎与我们惯有的反应相悖。我们太习惯对抗痛苦了:焦虑来了,就刷短视频;空虚了,就买买买。但心理灵活性说的是另一种逻辑:不是压下去,也不是转移注意力,而是让它来,不跟它打仗。你越想消灭它,它越大。你越允许它存在,它越可能自动淡化。
第三,价值导向的行动(Valued Engagement)。这不是“要有目标”,也不是“要想清楚人生意义”。它的关键点是:搞清楚你在意什么,然后往那个方向动一下。哪怕今天只是一点点。不是为了结果,是为了维持方向感。注意,是“行动”,不是“思考行动”;是“你选的方向”,不是“别人说你该怎么做”。
这三件事,就是心理灵活性。
这也意味着,无论你是焦虑、抑郁、创伤、成瘾,甚至是人际矛盾、工作倦怠,只要你能训练这三个能力,几乎都能得到改善。不是“有帮助”,而是“核心路径”。
这才是真正的共通机制。不是疗法带来改变,是这些能力的增长带来改变。
换句话说,疗法只是“船”,心理灵活性是“渡”。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三个技能不是抽象的高冷哲学,它们是可以练的技能。可以训练。可以改善。和学会骑车、练字、下棋一样,只是很少有人告诉你这是“真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市面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疗法,比如CBT(认知行为疗法)、ACT、DBT(辩证行为疗法)、MBCT(正念认知疗法)甚至各种精神分析实践,只要有效,底层都在激活某种形式的心理灵活性。
它也刷新了我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原来健康不是没有负面情绪,不是没有压力,也不是“想开了”。健康的核心能力是:你能不能面对你现在的情绪而不逃跑,同时还能沿着你重视的方向迈出一步。
这篇综述没有说“正念改变大脑”,没有谈“意义感如何救赎”,它只用了一个门槛很高的统计方法,把五万多篇文章压缩成一个核心:觉察、开放、行动。
用得最多的技能,不是智力,也不是情商,是心理灵活性。我们终于有了方向。不是更复杂的理论,而是更简单的实践。如果你非要追问一句:什么才是最该教给孩子、学生、员工、患者的能力?答案就是这个。而且,这东西,一辈子都用得上。
来源:老胡科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