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8年10月10日上海《申报》在介绍新四军的文章中说:“八路军是工农红军改编的,这是尽人皆知的;新四军也是由红军改编的,这却不为一般人所完全知道的”。人们习惯称老八路、新四军,以为八路军是支老部队,新四军是支新部队。其实八路军是长征到达陕北后的工农红军改编
二、组成新四军的南方红军游击队
1938年10月10日上海《申报》在介绍新四军的文章中说:“八路军是工农红军改编的,这是尽人皆知的;新四军也是由红军改编的,这却不为一般人所完全知道的”。人们习惯称老八路、新四军,以为八路军是支老部队,新四军是支新部队。其实八路军是长征到达陕北后的工农红军改编的,新四军是红军主力长征时留在南方各省的工农红军改编的。因此,八路军、新四军的前身都是工农红军,都有着共同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5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苏区红军一分为二: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率中央红军主力撤离苏区,进行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会师后,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的历史条件下,于1937年8月25日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
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后,留在南方原各苏区的部分红军和党政机关人员、伤病员,孤悬敌后,同几十倍、上百倍的敌人进行九死一生的斗争,在同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在南方8省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最后改编为新四军。
组成新四军的南方红军游击队,主要是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原中央苏区留下的红军部队。项英在《新四军的昨天和今天》一文中写道:“要说明新四军的诞生和成长,必须追说到1934年冬天,江西主力红军朱毛的突围、西进和北上到陕北苏区。那时已经到1935年的冬天,整整一个年头。而在江西则留下一个独立师,几个独立团,组成中央军区,由项英同志负责。
在这个区域中,坚持了三个整年的游击战争,保存了革命力量。但敌众我寡,力量对比悬殊,不得不把师、团的组织分散开来,变成几个独立的指挥单位。
一部分在闽西之龙(岩)、汀(长汀)一带,由张鼎丞、 邓子恢、谭震林、方方各同志来领导。
一部分留在赣南的大余、南雄、三南(龙南、全南、定南)一带,由项英、陈毅自领之。
一部分到闽赣边之崇安一带,由黄道、曾镜冰两同志负责。这三个部分形成这个区域的中心力量。围绕这个中心,尚有其他小游击队的存在和活动。(如汀州、 瑞金游击队,上犹、崇义、桂东之游击队)。”
第二部分是在江西以外地区还有“两个军团的后代”。即1934年春由红7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同年11月与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后来虽然在赣边失败了,“但由于他的英勇的行动和抗日的号召,浙赣边、浙皖边以及浙江东部(平阳、温州)各地,建立起游击队来,继续斗争,散播了抗日影响,确立了革命的堡垒。还有在福州事变时,在福建东部沿海各县农民暴动成立一个游击区”。
1934年8月,红6军团主力撤出湘赣苏区,奉命突围西征,“在湖南的平江、浏阳,在江西永新、莲花两个地方也都留下了游击队的种子,不断的活动。而在湖南的耒阳、郴州两处,另外还有两支小游击队”。
第三部分是红四方面军的留守部队。红四方面军主力于1932年10月和1934年11月两批西移北上后,在鄂豫皖地区留下少量游击队,由高敬亭领导。后来,中共河南省委在信阳地区组建了一支由周骏鸣为队长的鄂豫边区游击队。
这三大部分,经过战斗、转移、挫折、胜利,最后逐渐形成了互相独立、各自为战的14个游击区。
赣粤边游击区
在中央红军突围转移西去不久,原中共信(丰)康(南康)雄(南雄)特委(1935年4月改称赣粤边特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乐天,和副书记杨尚奎奉中共中央分局之命,率一批干部和1个营的兵力共700 余人,从中央苏区的于都小溪突围,于1935年1月下旬到达油山廖地村,同在这一地区坚持斗争的中共信康赣县委书记刘符节、游击大队长曾彪率领的油山游击大队会合。
由于国民党大军侵入中央苏区,项英、陈毅率中共中央分局和红24师第70团,于1935年3月9日从于南上坪地区向闽西长汀地区突围,先头部队遭国民党军第89师包围合击,部队遭重大损失。从此,中共中央分局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项英、陈毅决定分散突围,终于在3月底到达油山,与李乐天、杨尚奎等会合。
中共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政治委员刘伯坚等奉中共中央分局命令率独立第6团及赣南省委领导机关、中央工农剧社、《红色中华》报社工作人员1800余人,于1935年3月4日从于南突围,刘伯坚等负伤被俘就义,阮啸仙中弹牺牲。4月上旬,蔡会文、陈丕显率余部300余人到达油山。几路突围部队连同当地游击队及主力红军长征时留下的伤病员合在一起,共约1400余人。
国民党获知项英、陈毅等中共主要领导人尚留在赣粤边区,对赣粤边区的“围剿”就更加重视,更加残酷。在项英、陈毅的直接领导下,从1935年4月到1937年5月,赣粤边游击区先后挫败了国民党粤军余汉谋部和中央军第46师的5次大规模“清剿”。国民党还利用共产党的叛徒龚楚和陈宏,在北山、梅岭两次暗算项英、陈毅,均被识破而未得逞。
经过顽强斗争,不仅巩固了原有的油山、北山、信(丰)康(南康)赣(县)游击区,而且开辟了以青龙山为中心的三南游击根据地,游击队活动地区涉及11个县。到下山改编前,以曾彪为队长的油山游击大队、谢礼炳为队长、刘燕富为政治委员的北山游击大队、萧玉山为队长的信康赣游击大队,一共约200人;邓金莲为队长,张日清为政治委员的三南游击队约100人。
闽赣边游击区
1934年11月,中央苏区最后几座县城相继陷落,闽赣边区顿时腥风血雨弥漫。当时留下坚持的以赖昌祚为书记的瑞西特委,和以刘连标为司令员、杨世珠为政治委员的瑞西军分区,统辖瑞金、瑞西、西江等县的独立营。
当时各县独立营,人数多的千人以上,少的四五百人,许多区、乡还有区游击大队和乡游击队。如瑞金武阳区游击队、桃阳区游击队等。桃阳区游击队140多人,与毗连的福建省兆征县古城区游击队合并为桃古游击大队,共300余人,胡荣佳任司令员,彭胜标任政治委员。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在瑞金、会昌边界地区成立瑞会县和县属游击司令部,由谢炳煌任县委书记兼游击司令部政治委员,张开荆任司令员。
1935年3月中旬,国民党军3个师围攻中共瑞西特委和瑞西军分区驻地铜钵山。在突围中司令员刘连标牺牲,赖昌祚率余部转移安治前,与由于南突围出来的少共中央分局书记李才莲率领的独立第7团一部会合。瑞西、西江两县领导人也各带领本县独立营突围来到安治前会合,几支部队合在一起共约200余人。
国民党军又以两个师兵力围攻安治前,红军游击队又作第二次大转移,转移中钟天禧、李才莲先后牺牲。至1935年5月,瑞西、西江两县独立营建制消失;6月,原有100多人的武阳游击队只剩下队长刘国兴等两人。福建省军区所属部队在长汀县四都山失败,幸存者仅有瑞会县游击司令部司令员张开荆、参谋长周桂生、独立营政治委员张志辉等8人。张悌率领的兆征县游击队余部5人,彭胜标、胡荣佳领导的桃古区游击队30多人,赖昌祚、钟德胜率领的瑞金游击队30多人。各游击队分散独立作战。
1936年11月,桃古区游击队,加上张悌领导的兆征县独立营余部和张开荆领导的瑞金县游击队余部合编成桃古游击队,改名为汀瑞游击队,队长胡荣佳,政治委员彭胜标。
1937年4月,钟德胜率领瑞金游击队和胡荣佳、彭胜标、张开荆领导的汀瑞游击队、刘国兴领导的武阳游击队会合。到1937年秋下山改编时,游击队发展到200余人。他们活动的范围包括瑞金县大部、长汀县的古城和四都地区,以及江西省的会昌县、石城县一部。中心区是瑞金大柏地的罗汉岩、武阳、白竹寨和长汀县的猪仔崇、丝茅坪、上下温地一带。
注释:
1.方方(1904-1971),广东普宁人。1924年冬参加革命,1925年加入共青团,1926年转为共产党员。历任中共县委书记、游击队政治委员,坚持了闽西地区的三年游击战争。1937年4月,赴延安向中共中央汇报闽西斗争情况,9月返回闽西,10 月任中共闽粤边省委组织部长。闽西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后,方方留在闽西,1938年2月任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书记。
2.黄道(1900-1939),江西横峰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了南昌起义的准备工作,是弋横农民武装暴动的领导人之一,坚持了闽北地区的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4月,任中共闽赣省委书记。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后,黄道调任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主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兼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江西省委书记。1939年5月,赴皖南新四军军部途中,在江西河口镇遇害。
3.曾镜冰(1912-1967),海南琼山人。1925年参加革命,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坚持了闽北三年游击战争。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后,曾镜冰留闽北坚持斗争,先后任新四军第3支队崇安留守处主任,中共闽浙赣特委书记、福建省委书记。
4.龚楚(1901- ),广东乐昌人。1925年入党。参加过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百色起义和井冈山斗争。曾任红军团长、师长、军长、粤赣军区司令员、赣南军区司令员。1934年10月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任中央军区参谋长。1935年在湘南酃县黄茅地区投靠国民党粤军余汉谋部,叛变革命。10月,带领粤军30余人,伪装成红军游击队,到赣粤边游击区后方驻地北山天井洞,以集中开会为名,把北山游击队一部包围,将30多名游击队员杀害。后又带粤军“抄剿”项英、陈毅驻地,由于警卫人员鸣枪报警,项、陈得以转移。
5.陈宏,又名陈海。原系湘鄂赣苏区派出做白军兵运工作的。1937年5月1日到梅岭参加项英、陈毅召开的兵运工作会议,返回途中被捕叛变,供出了中共赣粤边特委设在大余县城的秘密联络站和项英、陈毅及特委的住地。5月2日,被国民党派回梅岭,谎称中共中央派人来了,要找项英、陈毅谈话。陈毅下山前往大余县城接头,发现有诈,即返梅岭隐蔽。陈宏在大余县城久等项、陈不见,便带国民党军包围梅岭。游击队哨兵发现报警,项英迅即隐蔽茅草丛中。当晚,项、陈会合,撤离梅岭。
来源:表里如一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