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天新:AI时代,为何还要手绘旅行地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1 17:50 2

摘要:3月29日,数学家、作家蔡天新做客先锋书店,分享他50余年来勾画旅行地图的故事。这些手绘地图记录了他每次出行的时间、路线、主要活动,还有诗作。蔡天新虽然在分享会上播放了大量的手绘地图和风景照,让他的旅途更为具象化,但观众从中也能时时刻刻感受到数学的优美。

3月29日,数学家、作家蔡天新做客先锋书店,分享他50余年来勾画旅行地图的故事。这些手绘地图记录了他每次出行的时间、路线、主要活动,还有诗作。蔡天新虽然在分享会上播放了大量的手绘地图和风景照,让他的旅途更为具象化,但观众从中也能时时刻刻感受到数学的优美。

这是蔡天新第七次到访先锋,此次分享的主题是《世界在眼中——AI时代与手绘旅行地图》。

蔡天新去年出版了和手绘地图相关的三本书。第一本书《飞鸟向往我的眼睛》,讲述他过往数年旅行和成长经历的“笔记”。除了分享旅途,还配上了多幅手绘旅行线路图;第二本书《五十天环游世界》,讲述他去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参加他联合指导的研究生娜塔利娅的硕士论文答辩,他借用一次假期,在50天的时间里自东向西环游了地球一圈,其中穿插了短期讲学和会议;第三本书《海边的男孩》,是他的童年回忆录,其中提到他的“手绘地图”的来龙去脉。

蔡天新说,从8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画旅行线路图,一直画到现在。

1972年2月,一架飞机降临到首都国际机场,是美国总统空军一号降落北京。“当时教室墙壁上写着打倒美帝国主义,然后又要欢迎他们的总统,我就想不通这件事,老师也不给解释”,于是,蔡天新就密切关注着这位总统的行迹,他带着怀疑的眼光,从地图上找到他的出发地点华盛顿,在中国的落脚点上海,以及在北京、杭州等地的位移,最终勾画了一幅1:5000万比例尺的地图。

之后,又陆续有斯里兰卡的女总理、日本首相等来访。出于对外界的好奇,蔡天新同样画下他们的旅行线路图。

谈及与地图的缘分,蔡天新回忆,这和他小时候看的两部露天电影有关。在《渡江侦察记》和《南征北战》影片中,刚开始作战之前,敌我双方都会召集军人,在一幅地图前指指画画,布置作战任务。这个画面吸引了他,以至电影放映结束后,他也弄了一幅地图,挂在墙上,找几个小朋友过来,过一把指挥的瘾。

为何如此痴迷于手绘地图?蔡天新表示,他以前写过日记,但是并没有坚持下来,而手绘旅行地图非常方便,只需找一张很薄的纸,覆在地图上,找到出发点和目的地,印下来,再放到空白笔记本上,画下来,连成线,旁边注明时间、活动,就可以了。比起日记,这种储存在简明的旅行线路图和精练的文字记录之中的个人记忆,更具简洁之美。

从出生到现在,蔡天新将所有的旅行都绘制在9本笔记里,“大概有800多次”。其中三次旅程发生在他10岁之前。

在分享会上,蔡天新拿出一幅地图,那是他1975年所绘,出发点是王林施村,终点是杜歧村。

杜岐村,是旅行家王士性的故乡,他是徐霞客年长40岁的前辈,写了同样多的游记,去了同样多的14个省(当时全国15个省)。王士性很有思想,他曾经说旅游应该是个产业,把浙江的地理分成三个经济块:海滨的、平原的,还有山地的。他预测到中国的经济中心正在从北方到南方,特别是,他提出要可持续发展,要保护生态。

蔡天新认为,我想我多多少少受到我们小时候看过的乡贤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一位影响蔡天新成为“旅行家”的是他的父亲。“我父亲从台州走路去上大学的。那个时候,日军占领了我们中国的很多地方,包括杭州、南京、上海,所以中国的大学都搬到西南去了。他沿着海边走,到福建想投报厦门大学,但厦门大学已经搬到福建与江西交界的长汀,他又走了两个月左右,到长汀报考上了,但考上以后,他觉得还不安全,又继续走,穿过整个江西和湖南,到了贵州,待了几个月,继续走到昆明,读了西南联大。他的徒步旅行多多少少也激励了我的一些旅行。”

有意思的是,1946年大学要撤回北方,1000多名师生拍了张大合照。2025年年初,蔡天新去昆明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时,被大屏幕的这张照片吸引住,一分钟不到,他就从人群里找到了他的父亲,“坐在第一排中间的位置”。这让馆方非常高兴,“终于又找到一个学生后裔”。

能成为“旅行家”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蔡天新对这个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在活动中,蔡天新晒出一张小学毕业照,照片中,他的额前碎发缺了一个角。“那是因为县城里第一次浇柏油马路(以前都是泥地或者石板地),柏油一浇,整个大街连成一片。我觉得很好奇,同时也怀疑,柏油有那么牢靠吗?能把长几千米的街道连在一块?就拿一块柏油粘在自己的头发上,结果真的很牢靠,回到家里还取不下来,只好用剪刀剪下来。到小学毕业时,这个缺角还没有长齐。”蔡天新笑着回忆。

“小时候记录他们的行迹,所以长大后对他们也比较关心。我觉得有限的地球是刚好为我们有限的生命安排的。”蔡天新说,在大概8岁-13岁这四五年的时间里,他为7位外国元首来华行迹画过地图,长大后,纸张上的简练线条,也吸引着他逆着方向去到对方的出发点去看看。

他去过美国、法国,去过南非,去过南美洲。在尼克松的故乡,一个加利福尼亚的小镇约巴林达,他有了新发现:在当地地图上有六七个写着“中国”的地名,“换句话说,尼克松小时候,周围的环境全是‘中国’,所以以后有机会当了总统,他想去中国看看,是非常自然的。之前没有人指出这一点,因为他们也不会有小镇的地图”,蔡天新说。

坦桑尼亚是蔡天新去的第一百个国家。1974年3月,坦桑尼亚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到访北京,蔡天新从他的手绘地图上看到这位总统的飞行路线是从达内斯萨拉姆飞到广州再到北京,然后还去哈尔滨、遵化等地参观。蔡天新专程去看了坦赞铁路,因为这是当年中国的一个援助项目。但“非常遗憾,现在已经废弃不用了”。

作为一名数学家,理工男,怎么会对文学感兴趣?

1978年,15岁的蔡天新考入山东大学控制理论专业,读研时改为数论方向,1987年获山东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蔡天新说,他虽然是学数学的,但数学楼和文史楼是相邻的,一下课,大家都到小树林里去。在那里,他见到好多文科生高谈阔论,他被这个场景深深吸引。他的第一首诗、第一篇散文都是在山大写的。

现在,蔡天新已出版诗集、随笔集、游记、摄影集和学术著作等20多部,作品被译成20多种语言,并有英、西、法等8个语种的著作。在分享会的最后,他依照数学家的习惯,将其著作简要地分类排序,逐一介绍。他的下一本著作可能还会是旅行书,“想讲我以20多种不同的交通方式或线路进入法国的经历”。

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从巴黎飞到北京,游览了大同。少年蔡天新也为蓬皮杜的旅程勾画了线路图。长大后,他多次从中国飞往法国,参加学术活动和诗歌活动,在巴黎一家书店的玻璃窗上,他看到印着他的三行诗句: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像一梭子弹,穿过暗夜的墙。

“大学的时候,我读到过哈尔莫斯的一句话,学数学的就是要走遍世界。这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小时候我没见过火车,变成数学教授的动力就是走遍世界”。

在AI时代,图文记录如此方便,手绘旅行路线图还有必要吗?“我问了DeepSeek,能否帮我画一幅线路图,它说不能。我想,这就是手绘旅行路线图的意义。”蔡天新笑说,“因为有那些手绘地图,还有非常可靠的东西在那里,在你回忆往事的时候,都非常有力的一个证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王丽丽

来源:紫牛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