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风》刊发市委书记丁纯文章: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黄山篇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1 16:57 1

摘要: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建设什么样的美好安徽、怎么样建设美好安徽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及黄山“双世遗”和徽州文化,给全市上下以巨大鼓舞和鞭策。黄山市牢记嘱

中共安徽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主管的《七月风》杂志2025年第3期“时政热点: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刊发市委书记丁纯文章《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黄山篇章》。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黄山篇章

丁 纯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建设什么样的美好安徽、怎么样建设美好安徽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及黄山“双世遗”和徽州文化,给全市上下以巨大鼓舞和鞭策。黄山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突出心领神会,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真功、求实效,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真抓实干往前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黄山篇章。召开市委七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黄山篇章的实施意见》,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黄山落地见效。2024年,黄山市GDP、固投、规上工业增加值等关键指标增速在全省位次大幅前移,旅游接待量、旅游总收入、规上工业企业总数均创历史新高。

一、突出提质增效,在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求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加快构建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黄山市坚持向“新”而行、以“质”致远,聚焦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双重任务,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打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组合拳”,加快构建与黄山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徽州文化底蕴相融合、与黄山城市特质相一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向“高”攀登。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新技术产业,出台《黄山市促进工业转型发展若干政策》,实施制造业“3115”行动计划,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稳居全省前列;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2.5%、27.2%,均居全省第5位,连续10个月保持20%以上增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增长14.3%、22%;昌辉汽车获批安徽省首批科技领军培育企业,新远科技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小罐茶5G智能工厂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坚持向“智”发力。坚持以亩均论英雄,强化项目准入评估和履约监管,动真碰硬推进闲置低效用地清理、“标准地”改革,因地制宜推进“工业上楼”,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2024年全市处置完成批而未供土地3631.48亩、闲置用地1140.54亩,徽州经开区、休宁经开区获评“全省亩均效益领跑省级开发区”。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突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打造新材料和绿色软包装、高端绿色食品、汽车零部件制造等重点产业集群,黄山市成为全球最大功率半导体模块散热基板生产基地,建成世界三大、全国唯一乘用车制动测试线路。坚持向“绿”而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作为企业发展的底线和生命线,勇于做减法、积极促转型,加强质量、技术、环保标准管控,倒逼落后低效产能有序退出,2024年屯溪高压阀门、卓朴智能装备等4家企业入选国家绿色工厂,歙县经开区入选国家绿色工业园区。加快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新安江模式”在全国27个流域、23个省域复制推广,全市大气、水等主要生态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获批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全省唯一。

二、突出解放思想,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下功夫、求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黄山市坚定开放自信、解放思想,坚定不移走出去、引进来,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推进深层次改革。推深做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等“国字号”改革,推进51项年度改革、125项微改革任务,《深化社企一体化改革打造供销社发展黄山样本》《“五链合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深化营商环境改革,突出用户思维、客户体验,完善说“不”提级管理、“办不成事”兜底服务机制,常态化举办新安茶会、营商环境体验客等活动,出台安徽省首部不动产登记若干规定,经营主体信用合规建设获全省推广,落实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超12亿元;深化金融改革,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皖南分中心(实体化基地)挂牌,“村落徽州”绿色金融审批项目10个、累计授信51.95亿元,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项目累计授信93.95亿元,谋划实施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收益权质押贷款项目8个、总投资31.7亿元。推进高水平开放。以开放心态深度融入长三角,既善于“抄作业”又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学习借鉴沪苏浙先进管理经验、治理模式,尤其将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扎实开展产业链招商、商协会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场景招商,2024年新签长三角项目315个、协议投资额493.1亿元,沪苏浙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225.3亿元;农夫山泉黄山工厂正式投产,呈坎全省首个交旅融合试点项目完工,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省级开工动员项目开工率、纳统率均居全省前列。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58.9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65.9%、创历史新高,新开中欧班列线路3条,海铁联运业务量5446标箱,屯溪国际机场口岸适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89.3亿元,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1%、增速居全省第三。主动服务外交大局,成功举办承办2024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德国下萨克森州结好40周年黄山行、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等活动70余场,国际友好城市(区县、镇村、景区)增至35个,友好城市活跃度位列全省第一。

三、突出共同繁荣,在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上下功夫、求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徽是农业大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诞生地之一”“现在推进乡村振兴,也要积极探索,走在前列”。黄山市坚持城乡“一盘棋”,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扛牢粮食保供责任,坚持保耕地、种好地、治荒地,去年粮食播种面积77.49万亩,粮食产量29.9万吨,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4万亩;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以工业思维发展农业,让黄山绿色食品成为C位伴手礼、高品质生活首选品,以“茶花草鱼”为重点的农村产业综合产值1067亿元、增长5.7%,其中茶叶综合产值283.5亿元、增长7.3%,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连续3年优秀;建设美丽乡村,发布村落徽州徽派民居建设技术导则、和美乡村建设指南,加强村庄建筑风貌管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全省第一,美丽乡村建设连续10年位居全省前列。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坚持精明增长、精致建设、精细管理,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399套,改造老旧小区28个,建成微改造精提升项目点300个、城市“徽客厅”100个,新增口袋公园21个、停车位2.5万个,黟县、祁门县获评安徽省文明城市,黄山市实现省级文明城市全覆盖。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深入实施“50+1”项民生实事,民生工程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连续2年全省第一,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深做实“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化运转,平安建设考评、信访考核均居全省第一,连续7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市,群众安全感连续9年位居全省前列。

四、突出守正创新,在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求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名山大川多”“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黄山市抓住文旅、延伸文旅、不唯文旅、超越文旅,突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坚持以文化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黄山市“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重要回信精神,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成黄山好人馆,百万人口“中国好人”占比居全省前列。突出文化惠民,发展文化事业,成功举办全国秋季“村晚”、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免费开放服务,到馆人次与常住人口占比全省第一。坚持以文立信。以建设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抓手,深入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徽州文脉传承、徽州文化研究等工程,歙县入选全国首批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修缮整县推进试点和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屯溪老街、歙县府衙入选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完善传统营建技艺标准体系等6项经验做法入选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黄山市获批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徽州堨坝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徽州文书—徽州千年宗姓档案”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徽州古城城墙加入国际古城墙(堡)联盟,黄山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自然、非物质文化、记忆四项遗产项目实现全覆盖。坚持以文兴业。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抓住文旅,推动各景区景点以产业串联,相互补充差异化发展,持续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把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延伸文旅,统筹山脉、水脉、文脉,持续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上下功夫,激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壮大夜间经济、银发经济以及生态旅游、泛研学游等产品业态,切实提升“二消”“三消”水平,加快推进农文旅康体深度融合;不唯文旅,在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的同时,统筹好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协调推进,不以偏概全、跛腿前行;超越文旅,把发展文旅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统筹好发展与民生、发展与环保、发展与安全,围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推动共同富裕等要求,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让“中国黄山世界黄山”成为展示美丽中国的示范窗口、展现中华文化自信的示范窗口。2024年滚动实施600余个总投资超1800亿元的文旅项目,8家全球前十高端品牌酒店集团成功落户,黟县获评全国首个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全省唯一,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大灵山旅游度假区入选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市游客接待量9223万人次、旅游总花费842亿元,分别增长10.8%、13.3%;各类民宿增至3200余家、接待游客547万人次;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3.2%。黄山市上榜携程平台非遗热门目的地,黄山风景区入选同程旅行春节热门景区TOP10。培育壮大文房四宝、“徽州四雕”、鱼灯等“徽字号”文化产业,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增长26.8%、居全省第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3%、居全省首位,文化产业考核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五、突出从严从实,在毫不放松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上下功夫、求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毫不放松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要求“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黄山市坚决扛牢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续涵养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政治生态。今年黄山市“新春第一会”以“比发展、讲奉献、重实干”作风建设为主题,吹响“只争朝夕谋发展、真抓实干往前赶”的奋进号角,把准比的导向,拉升比的标杆,鼓足比的劲头。强化马上就办的意识,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发扬“钉钉子”的精神,聚焦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引导党员干部当学习型干部、做研究型工作、善创造性落实,在抓具体抓深入上下功夫、见水平,推动各项工作从说了、做了向做到了、做好了转变。落实好干部标准,打好严管厚爱组合拳,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以组织对干部的担当推动干部对事业的担当。保持“严”的基调,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深入挖掘徽州文化廉洁因子,打造王茂荫“从取舍起”廉洁文化品牌。

黄山市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部署要求,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只争朝夕谋发展、真抓实干往前赶,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更加壮丽的黄山篇章。

《七月风》创办于1986年1月,曾用名《省直机关党讯》《机关党的生活》,伴随着安徽机关党建事业发展,走过了36年不平凡的风雨历程,成为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化机关党建理论研究、推动机关党建交流的重要平台,两次获评安徽省十佳内部期刊。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2023年1月,《七月风》以公开刊号正式出版发行。

来源:黄山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