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过去了大多数人对毛主席表达出来的怀念都变了味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17:32 1

摘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正处在一个特别艰难的历史阶段。那时候,整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低得让人有点发愁,工厂少得可怜,很多地方连基本的生活用品都得靠手工凑合。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更是艰苦,大部分人每天都在为吃饱穿暖发愁,粮食产量不高,副食品也少,城市里凭票买东西,农村里

艰难岁月里的工业化起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正处在一个特别艰难的历史阶段。那时候,整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低得让人有点发愁,工厂少得可怜,很多地方连基本的生活用品都得靠手工凑合。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更是艰苦,大部分人每天都在为吃饱穿暖发愁,粮食产量不高,副食品也少,城市里凭票买东西,农村里更是靠天吃饭。

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第一代领导集体一点也没闲着,他们一直没放弃要把国家搞强大的念头。每年春秋两季的广交会,就是他们努力的一个缩影。从1957年开始,这会就没停过,哪怕物资紧缺,哪怕国际环境再复杂,每年都在广州热热闹闹地办起来,吸引了一堆外国商人来看中国的货,也顺便让中国看看外面的世界。

到了1972年,中美关系迎来一个大转折。这一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跑来中国访问,这事儿在当时可是炸了锅的大新闻。2月21日,尼克松下了飞机,跟周恩来握手寒暄,随后几天在北京、上海转了一圈,还见了毛主席。

中美建交虽然还得等到1979年,但1972年这趟访问已经让双方开始试着接触,技术合作也悄悄有了苗头。比如,后来中国从美国那儿引进了些化肥设备和石油技术,这些东西对当时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尼克松访华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它还带动了其他国家的态度转变,日本就跟着坐不住了。

没过多久,中日关系也在1972年迈出了正常化的一步。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飞到北京,跟中国签下了《中日联合声明》。田中角荣一来,双方就聊开了,从经济合作到文化交流,定下了一堆事儿。

之后,日本的工业技术开始陆陆续续流进中国,比如电视机生产线、钢铁冶炼技术,这些都实打实地帮中国补了工业上的短板。那几年,中国领导层忙着跟各国打交道,想法很明确:国家要发展,光靠自己闭门造车不行,得出去看看、学学,把外面的好东西拿回来。

五十年不变的初心

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那年开始算,到今天2025年3月27日,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这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的历代领导集体一直没丢下共产党人当初的那份信念。1978年是个大节点,那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完没几天,改革开放的大门就正式推开了。邓小平在会上提了句“发展是硬道理”,那时候,国家刚从乱摊子里爬出来,经济几乎瘫痪,1978年的GDP才3679亿元,工业农业都落后的不行。

可从那之后,政策一步步放开,先是农村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蹭蹭往上涨,1984年就突破了4亿吨,比1978年多了整整1亿多吨。城市里呢,经济特区也开始试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大城市,1980年刚设特区时GDP不到2亿元,到了1990年就窜到171亿元。

再往后走,1980年代末,邓小平又强调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在给改革定调子,既要往前冲,又不能乱了阵脚。1992年南方谈话更是个转折,他跑去深圳、珠海转了一圈,回来就说要大胆闯、大胆试,结果那之后外资哗哗地往中国流,沿海的工厂多了起来。

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彻底跟世界接上了轨,出口额从那年的2661亿美元,到2010年猛增到1.58万亿美元。进入21世纪后,领导层又提出科学发展观,后来还有供给侧改革,再到今天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2023年,中国的GDP已经超过126万亿元,跟1978年比,翻了300多倍,老百姓的生活也从那时候的勉强吃饱穿暖,变成了现在讲究品质,手机、汽车、高铁啥都有。这一路走下来,对毛主席思想的继承挺明显,当年他想让中国站起来,后来几代人接着干,让国家富起来、强起来,数据和事实都摆在那儿。

发展不均的现实问题

发展到今天,成绩是大,可问题也不少。2020年是个值得一提的年份,那年全国832个贫困县全摘了帽,脱贫攻坚算是干成了件大事。从2012年到2020年,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西南山区的村子通了路,西北的农民搬进了新房,像是贵州的毕节,过去穷得连电都通不上,2020年后不少地方通了5G。这成果不小,可细看下来,有些地方、有些人还是没完全跟上改革开放的节奏。

比如,2021年的时候,国家统计局公布城乡居民收入比还是2.5:1,城市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7412元,农村才18931元,这差距一眼就能看出来。东西部发展也不平衡,东部沿海的广东2022年GDP超过12万亿元,西部像甘肃才1.1万亿元,相差十倍都不止。

社会上贫富差距也挺明显,2022年的基尼系数是0.47,这数字说明收入分配还不均,离共同富裕的目标差得远。别的地方也有例子,像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有些城市在改革开放初期靠重工业撑着,后来产业转型没跟上,工人下岗的不少,日子过得紧巴巴;而南方沿海的小县城,靠着外贸加工厂,年轻人一年赚个十几万不成问题。

这种不平衡不光是数字上的,实实在在影响着生活,西部农村的孩子上学得跑几十公里,东部城市的娃却在挑补习班。脱贫攻坚摘了帽,可后续怎么让这些地方彻底翻身,还是个硬骨头,得一步步啃下去。

靠制度解决问题,别指望别的

面对发展带来的不公平问题,解决的路子只能是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和更公平的分配制度,一步步往前推。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中国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制度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1980年代初,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粮食产量1984年就突破了4亿吨,可那时候城市还在计划经济的框框里,分配不均的问题就慢慢露头了。

后来1990年代,国企改革启动,1997年十五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法律和政策开始往公平的方向调,像劳动法1995年出台,保障工人权益有了个基础。进入21世纪后,2003年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调子,土地流转、财税改革都上了日程,目的就是让资源分配更合理些。

2021年,中央还专门开了个会议,强调共同富裕要靠制度来兜底,浙江那年被选为示范区,搞起了缩小收入差距的试点,农村宅基地改革让农民能拿租金,城市低收入群体多了补贴。

可有些人总想着走捷径,前几年网上有人喊“均贫富”,还挺热闹,说是把富人的钱分给穷人就行了。可这想法在现实里根本站不住脚。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有些国家试过激进的再分配,结果经济直接垮了,通货膨胀一飞冲天,老百姓日子更苦。中国的路子不一样,1978年改革开放定了基调后,历届领导都强调发展生产力,2002年十六大提出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012年十八大又加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都是靠制度慢慢调出来的。

网络吵架没啥用

四十多年过去,毛主席在中国社会中的象征意义发生了深刻转变。曾几何时,他被视作国家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核心人物,其形象在官方和民间都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了系统性的变化。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成为主导,个人财富的积累成为新的社会价值导向。在这种转变中,毛主席的历史角色逐渐被赋予了更多元化的解读。

一部分人,尤其是对社会不平等现象敏感的群体,在表达对毛主席的怀念时,更多是借用他“打土豪、分田地”或“共同富裕”理念的象征意义,来表达对现实分配不公的情绪。这种怀念更多的是对当前问题的不满,而非对历史本身的深度认同。

此外,进入互联网时代,毛主席的形象也被网络文化重新包装和传播。他的照片出现在各种表情包和视频剪辑中,被简化成符号,成为部分网民表达“对抗权贵”或“反精英”的文化工具。

与此同时,也有年轻一代在不了解完整历史的情况下,仅凭只言片语对毛主席建立印象,这种印象更多来自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在社交平台上,毛主席的语录被用于“励志”或“鼓劲”,而不是深入理解其时代背景和政策后果。这种现象说明,一种更浅层的怀念正在取代过去那种基于历史认知的评价。

参考资料:[1]鹿少君.远去的“颂歌”:《毛主席去安源》[J].文艺研究,2006(7):143-143

来源:海大富富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