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0年,德军装甲兵团绕过马奇诺防线,迅速突破欧洲防线,仅用两个月便达成了一战四年都未能实现的目标。四年后,德军陷入困境,在东线不敌苏联,南线也无法阻挡盟军登陆西西里和亚平宁半岛。
1940年,德军装甲兵团绕过马奇诺防线,迅速突破欧洲防线,仅用两个月便达成了一战四年都未能实现的目标。四年后,德军陷入困境,在东线不敌苏联,南线也无法阻挡盟军登陆西西里和亚平宁半岛。
此时,在西欧法国北部,一场足以改变战争格局的行动正在悄然酝酿。
早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就呼吁盟军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缓解苏军压力。
英国虽是理想的出发地,但自身实力已大不如前,无力独自反攻大陆。开辟第二战场需要强大的工业实力,放眼全球,美国成为了最佳选择。
当时,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远超德国,具备参战实力。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加上法西斯未直接入侵美国,因此一直未参战。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才被迫卷入战争。
丘吉尔得知消息后激动不已,他深知美国参战将改变战争局势。但在登陆作战问题上,丘吉尔认为可以让苏联和德国继续消耗,列出了诸多条件,主张延缓进攻。
苏联却迫切需要盟军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自身压力。1942年5月,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先后与英国和美国商讨此事,英美两国因各种原因未能给出明确答复。
希特勒察觉到盟军的意图,于1942年3月任命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西线战场,并下令构建“大西洋壁垒”。这条防线从挪威延伸至西班牙沿岸,计划配备30万哨兵和15000个钢筋水泥堡垒,旨在阻止盟军登陆。
1943年末,希特勒又命令隆美尔元帅前往西线改进岸防工事并草拟作战计划。德军在盟军可能登陆的地点布置了大量防御设施,包括反坦克武器、拒马、陷阱铁丝网、雷区和碉堡,还从东线调来了精锐装甲师,西线战斗师增加到58个。
1942年末,在苏联的压力下,盟军发动“火炬行动”,成功在北非登陆。
随着美国参战初期困难的缓解,以马歇尔为首的美国军方希望早日横渡英吉利海峡进攻欧洲大陆,但丘吉尔力主拖延。他更倾向于从巴尔干或意大利发动进攻,以谋求英国在战后的有利地位。
1943年,华盛顿会议上,英国的表态引起苏联不满。直到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取得决定性胜利,战争主动权已完全掌握在苏联手中,这才促使罗斯福和丘吉尔下定决心开辟第二战场。
1943年11月28日,德黑兰会议上,三巨头决定于1944年5月前执行“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此后,美军士兵开始向英国集结,人数大幅增加。为了确保登陆成功,盟军在登陆地点的选择上进行了慎重考虑。
加莱虽看似完美,但防守过于森严;诺曼底虽存在距离远、空军和后援支援困难等缺点,却因防守相对薄弱,最终被选为登陆地点。为解决物资运输问题,盟军计划建造人造港,并增加登陆地段和首批登陆部队兵力。
在准备过程中,盟军各部门紧密配合。英国广播公司征集法国海岸照片,盟军飞行员进行空中侦察,法国地下抵抗组织提供诺曼底地区布防图,空军对德军防御设施进行破坏。
同时,情报部门实施了一系列迷惑行动,让德军误以为盟军将在挪威和加莱登陆。
在挪威,虚构的英国第四集团军进行各种虚假活动;在加莱对面的肯特郡,虚构的美国第一集团军群由巴顿担任司令,大量道具模型和假情报成功迷惑了德军,使德军在加莱部署了23个师,而诺曼底仅有6个师。
1944年6月5日,英吉利海峡风大浪急,德军放松警惕,巡逻力度降低。而盟军绝大部分作战舰队已离港,恶劣天气使登陆行动受阻,艾森豪威尔决定将时间延后一天。
6月6日凌晨,登陆行动正式开始。超过2000架轰炸机执行轰炸任务,3个空降师在登陆地点后方降落。随后,盟军舰队向海岸防御工事猛烈轰击,大量登陆艇载着士兵驶向海滩。
在犹他海滩,美军登陆地点虽严重偏移,但因守军力量薄弱,仅遭遇零星抵抗,损失降低。然而,奥马哈海滩的美军却遭遇了顽强抵抗。
德军在3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架设大炮和机枪,向盟军猛烈开火。登陆艇受阻或中弹起火,两栖坦克被击沉或摧毁,海滩上布满遗体残骸。在巨大压力下,驱逐舰抵近海岸支援,第二批登陆部队迅速增援。
黄昏时分,美军终于开辟出道路,突破了德军防线。相比之下,英国和加拿大负责的宝剑、黄金和朱诺海滩较为顺利,成功抢滩登陆。
登陆消息传来时,希特勒仍在睡梦中,隆美尔也未能及时赶回总部。此时,已有十几万盟军士兵登陆法国,各滩头开始建造人工港。
6月10日,各滩头占领区连成一片,大量补给品和军队上岸。6月26日,瑟堡港被攻克。到7月,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约100万人、25个师,56万吨物资和17万部车辆也运抵海岸,建立了一个正面宽150公里、纵深15-35公里的登陆场,成功开辟了第二战场。
诺曼底登陆是二战的关键转折点,它使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加速了其灭亡。这场战役不仅展示了盟军的团结与协作,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神经外科周医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