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蔡元培和香港的故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1 17:24 1

摘要:在北京大学(北大)历史上,蔡元培校长最为后人推崇、最德高望重。他提倡“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将北大建设成追求学术的海洋,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源头。蔡元培被尊称为北大“永远的校长”。

文︱关品方

在北京大学(北大)历史上,蔡元培校长最为后人推崇、最德高望重。他提倡“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将北大建设成追求学术的海洋,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源头。蔡元培被尊称为北大“永远的校长”。

蔡元培1868年生于浙江绍兴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秉性聪慧,4岁入家塾,17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以全国第37名中进士。蔡元培在短短8年内便完成了从秀才到进士的递昇,足见其才高八斗。

蔡元培从1893年起在晚清政府当官,眼见国事颓靡,百废待兴,逐渐意识到封建思想落后,力主民权和解放,宣传科学和革新。1905年(37岁),蔡元培加入同盟会,获孙中山委任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民国(1912年)建立后,蔡元培一度远赴法国,其后回国,从1916年起出任北大校长到1927年(59岁)卸任,长达11年。

蔡元培学贯中西,精于哲学、伦理学、文学。世人多关注他在教育和思想上的成就,导致“人掩其书”,其实他于书法造诣甚深。在蔡元培故居内珍藏有他当年中进士的殿试卷,保存极为完好,论述“西藏的地理位置”,政策分析水平极高;这还不说,书法更是一绝。蔡元培年幼时以“馆阁体”启蒙,后又学习颜真卿、柳公权和苏轼等名家。他的“馆阁体”不一定及得上其他书法家如张謇、康有为和刘春霖,但蔡元培不被成法限制,楷书中带有行书的笔意,体势开张舒展,藏锋起笔,行笔中锋,笔画秀润,刚柔并济,起收沉稳,转折之处方圆并用,撇捺之间轻盈舒展,一丝不苟,有破有立,反映他在教育思想上的原创性。他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改革家,毫不偶然。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失败,蔡元培(30岁)毅然决定辞官归故里,委身教育事业,认为教育才是救国的根本之道。1901年,蔡元培出任上海澄衷学堂校长;同年9月,获聘为经济特科班总教习。从1903年起,他活跃于爱国学社,宣传新思潮,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辗转青岛、绍兴和上海,并曾远赴日本。1905年,蔡元培加入同盟会参与反封建帝制的斗争。1907年,蔡元培在驻德公使的帮助下前往德国柏林,研究心理学、美学和哲学。海外留学生活的经历,为蔡元培日后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从1916年起,蔡元培(48岁)出任北大校长,积极废旧鼎新、开学术自由之风。1917年1月,他发表演说时,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而以抱定宗旨为首要”。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就是教育革命,使命就是拯民救国。这就是北大抱定的宗旨。

蔡元培任职北大校长期间,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到北大任教,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以新思潮培育新青年,使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包括研究俄国大革命的成功经验以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蔡元培同时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大办校役班(照顾校工)和平民夜校(社会招生),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

民国初年,蔡元培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1912年10月颁布。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27年4月)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大学院及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此外,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兼任中法大学校长。里昂中法大学是中法大学在法国的分校,和留法勤工俭学有密切关系,培育了一大批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精英分子,包括周恩来、陈毅、蔡和森、向警予和邓小平等人。

1919年“五四运动”中,蔡元培积极支持学生爱国运动,千方百计营救被捕学生。1927年国共分裂中,蔡元培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反对蒋介石滥杀共产党人。1937年,蔡元培(69岁)已体弱多病。七七事变后国事蜩螗,同年11月,蔡元培决定举家从上海迁往香港,先住在港岛坚尼地台,后来搬到九龙柯士甸道。蔡元培在港期间由于身体原因深居简出。1939年,他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但仍然关注抗日救国活动并表达爱国鲜明立场。可惜他身体虚弱,难再积极参与。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去世,葬于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

香港和“五四运动”时期内地文化人的交集极多,蔡元培是代表人物。他在暮年时期来到香港并永远留在这里。香港以这种方式接纳了“五四运动”的伟大人物。香港以温情和善意,以中西文化的地缘汇聚,传播着五四精神。笔者自从1968年从皇仁书院的雷镜鎏老师认识到“五四运动”以来,每年3月都会想起蔡元培。本周又迎来清明节。岁月无声消逝,不觉间蔡元培离世已85年了。

蔡元培最后的日子在香港度过。他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改革家。当教育改革遇上官僚体制,容易被束缚弄到一事无成。我们今天纪念蔡元培逝世85周年,值得香港特区的高官高管和学者教授们深刻思考。

战后以来,香港北大同学会每年都会到蔡元培墓前举办春秋二祭。85年前已有动议在香港筹办“元培书院”,翌年(1941)因日军入侵而胎死腹中。1959年,四年制私立大学“元培书院”终于开办,首任校董会主席和院长都是北大校友,校址初设于深水埗大南街,后迁到广东道和山东街;到上世纪70年代,因缺乏港英政府支持,遗憾停办。上世纪70代,培元英文书院设立,校址在筲箕湾,徐校监和程校长颇有建树。笔者和不少当年大学同窗都曾全职或兼职任教于培元英文书院。香港高校以蔡元培命名以表敬意的建筑不少,笔者较为熟悉的香港浸会大学,有学生宿舍命名为“蔡元培堂”。在港中大金耀基教授的记忆中,1968年蔡元培百年冥诞,香港北大同学会以蔡暮年久失葺,倡议重修。历经10年,1978年完成并树立新碑,修葺后的蔡墓直到今天。

多年来,香港文化教育界不时举办纪念蔡元培的活动,包括生平事迹展、专题论坛、公祭仪典等。学者卢玮銮尤其热心,多少年来带领学生扫墓祭奠。1979年,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研究“五四运动”的专家)和诗人余光中、黄国彬(笔者皇仁书院的师兄)一起到蔡墓凭吊,相约以诗文铭志。余光中有诗:“想墓中的臂膀在六十年前,殷勤曾摇过一只摇篮,那婴儿的乳名叫作五四。那婴孩洪亮的哭声,闹醒两千年沉沉的古国,从鸦片烟的浓雾里醒来。”

上世纪80年代,时任北大校长丁石孙、来自台湾地区的吴大猷、李敖等都曾先后来到香港出席纪念蔡元培的活动或专程谒墓致敬。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当年国家代表团也曾来到蔡元培墓前致祭,以示薪火相传。2018年,蔡元培诞辰150周年之际,香港举办了“蔡元培与北京大学”主题展览。特区政府和来自教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年去岁来,蔡元培墓前的鲜花不辍,到来鞠躬凭吊、遥想当年的觉醒年代,和这位平凡而伟大、严厉而亲切的教育革命家隔空对话问候、追思缅怀。“蔡元培”成为融通中华民族情愫的新文化符号,建构中华文化自信的历史里程碑。

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对文化自信有了深刻理解。北大当年作为五四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元培一贯提倡兼容并包和自由开放,中西文化择优舍劣和融会贯通,正是香港特区“一国两制”的特质,正好契合蔡元培的教育理念。从这个角度看,蔡元培长眠于香港,或许是中华民族自从1840年以来奋发自强从或然到必然的缘分安排;分水岭就在1919,以蔡元培主持北大时的峥嵘岁月为象征。

五四当年,毛泽东主席26岁,在北大当图书馆管理员,李大钊(30岁)、陈独秀(40岁)和杨昌济(48岁)都在北大,是毛主席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30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饮水思源,中国的全民觉醒溯源自1919年的北大。蔡元培功不可没。伟哉斯人。

蔡元培在香港的人生最后一段经历,是我们这座名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与蔡元培的风范绵延赓续。香港给了他暂厝之地,也成了他长眠之所。85年来,我们以香港的方式维护并铭记着这位时代伟人。笔者对蔡元培怀有一种朴素的尊重与追思,时刻警惕要固本培元,心怀家国,慎终追远,孓民虽位卑,情义深且长。行文至此,垂首默祷三分钟,深致敬意。

来源:关品方香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