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学(31)——同济大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16:59 1

摘要:在这里,我们领略名校风采,感受大学气息,播下筑梦种子,成就不凡人生。

在这里,我们领略名校风采,感受大学气息,播下筑梦种子,成就不凡人生。

岁月的河流缓缓流过,成长的足迹深深留下。前进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树立目标,明确方向,去追逐心中深藏已久的梦想。

本期为大家介绍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是中国工科、尤其是土木工程与建筑领域的顶尖学府。

学校名片

院校简称:同济

创办时间:1907年

院校类别:综合类大学

院校本部: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

发展历史

1907年,创办德文医学堂

1912年,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

1917年,更名为同济医工学校

1923年,定名同济大学

1927年,定名“国立同济大学”,成为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1949年,成为高教部直属院校

1952年,院系调整,医学院迁至武汉(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工科主体保留并发展为以土木建筑为核心的综合性工科大学

1996年,原上海建筑工业学院和上海城建学院并入

2000年,原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

2002年,加入“985”

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并入

2017年,入选首批“双一流”高校

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高校

校训

同舟共济

“同舟共济”表示协力同心、共渡难关。是同济大学自身办学历程和同济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自从1907年同济建校伊始,学校便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

校徽

同济大学校徽是圆环形,用中文和英文同时标识,中文居上,表明主体性;英文居下,表明国际性。 “1907”是建校年代;图案为三人划龙舟,表明“三人成众,同舟共济”,向着目标奋力拼搏;昭示着同济精神:同心砥砺,同窗求索,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济愚扶弱,济世兴邦,为富国强民而育人。

名校风采

国家积贫积弱之时,同济以济世兴邦为己任,力求医工结合、服务社会;民族危亡之际,师生以热血书写青春,以工程报效国家,铸就了丰功伟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同济人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为国家繁荣富强作出了突出贡献。

长期位列中国高校前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14),土木工程、建筑学学科稳居全国前三,设计学学科全国领先。

知名校友

李国豪 桥梁力学泰斗

郑时龄 建筑学家

陈虹 原上汽集团董事长

人才培养

国豪书院(荣誉学院):实施本研贯通培养,开设“智能交通”“未来城市”等前沿方向。

中德工程学院: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合作,采用“双导师制+德语强化”模式。

本科生深造率超65%,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6%,毕业生入职中国建筑集团、上汽集团、华为等头部单位比例居上海高校前列。

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海洋地质)、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土木工程:研发全球首套“千米级超高层建筑抗震技术”,应用于上海中心大厦。

交通领域:设计京沪高铁轨道系统、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施工技术。

学科优势

以工科为主,涵盖工、理、医等11个学科门类。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同济大学有4个学科获A+(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12个学科进入A类。 1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6个学科居全球前1‰)。

同济大学以“工科立校、国际视野”为特色,在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环境科学等领域形成全球影响力。其深厚的德国合作传统与“同舟共济”的文化基因,持续为国家城市化进程与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核心支撑。

Hi,我是李楠老师,一名教育工作者。

来源:优联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