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是反映气温变化的重要节气,此时节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增大,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暑热基本结束。
白露暧秋色
月明清漏中
今天16时51分
我们迎来白露节气
秋季的第三个节气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是反映气温变化的重要节气,此时节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增大,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暑热基本结束。
中国天气网盘点大数据发现,常年进入立秋节气以后,我国平均气温开始呈下降趋势,到了白露节气降温幅度明显增大,平均最低气温降至11.95℃。同时,从白露节气第一天到最后一天,气温逐日走低,15天累计下降2.5℃。
为什么是白露?
白露时节,地上的湿气因为气温下降凝结成露水,“白露”因此得名。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样解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那么,白露为什么是白呢?有一种说法是,这与“白”字的字形有关。“白”的象形甲骨文文字如下:
它像日光上下照射的形状,太阳之明为白,太阳活动引起的温度变化产生露珠,后来转义为“白色”这种基础颜色,引申出了朴素、纯白、纯净等意思。
收获的季节来了
白露名字美,时节更美——既是收获的时节,又是播种的时节。此时节,新疆、华北地区开始收割秋收作物。
我国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意思是说白露时节,鸿和雁开始列队从北向南飞,燕子等候鸟开始集体朝南迁徙,寻找过冬的乐土,百鸟开始储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白露节气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习俗紧密相关。农谚所谓“白露过秋分,农事忙纷纷”“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就是指这时农忙的情景。这期间,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比如收清露、饮白露茶、酿白露米酒、制作红薯宴等。
白露里的诗情画意
白露饱含诗意的浪漫,古代文人为其书写了无数诗篇。
李白曾多次为白露着墨落笔,他写“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也写“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还有“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杜甫写过一首轻快明丽的白露之诗“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元稹写“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这些诗句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玉阶白露伴月明。白露节气,往往在农历八月,往往涵盖仲秋的月圆之夜,这时气候相对凉爽舒适,是一年中难得的良辰美景。此时,秋色、收获与庆月圆、盼团圆的文化共振,成为古代诗人、书画家钟爱的一大创作题材。
元代画家张可观作《露台月夜图》,月色中,一书生与二童子分别坐、立于露台之上,融于月色之中。远山苍润古秀、松树遒劲挺拔,环境清幽安静。正如唐代儒士畅当诗句所描绘的:“夜潭有仙舸,与月当水中。嘉宾爱明月,游子惊秋风。青蒲野陂水,白露明月天。”
来源:津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