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力催生履职新活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之基层实践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1 17:00 2

摘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忠实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

引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忠实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决定,这是此次代表法修改新增加的一条内容。如何让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并且“联”出成效?近年来,各地基层人大积极创新代表工作举措,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在做好代表联系群众这一“主线工作”中,以“微创新”增强“联”动力,催生代表履职新活力,以“小切口”编织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新画卷。

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

创建代表联系“乡村观察”制度

近年来,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人大不断加强工作机制创新,制定出台乡村观察员管理办法、重点监督事项人大代表票决制实施办法、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施办法,探索建立“群众出题、代表选题、政府答题、人大验题”的监督模式,让群众通过代表参与到监督决策上来,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加可触、可感、可见。

为深入落实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2024年12月,墩头镇人大创新民意传递渠道、延伸联系选民触角,在每个选区聘请6至9名乡村观察员,其中有个体工商户、网格员、志愿者、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同时安排每名人大代表对应联系各自选区3名乡村观察员,建立起人大代表常态联系乡村观察员、人大代表定期联系选民的“双联”机制。

2024年9月30日,人大代表和乡村观察员在墩头镇调解奖补路施工矛盾。

墩头镇十九届人大九次会议通过《墩头镇乡村观察员管理办法》,办法明确1名人大代表挂钩联系3名乡村观察员,乡村观察员向联系的人大代表报送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由镇人大主席团初选论证,形成民生实事候选事项建议方案,提请镇党委研究审定后,经镇人代会票决确定,列入年度民生实事项目,作为人大监督专项议题,确保项目落实。

仇湖村乡村观察员杨卫华在走访时发现,该村16组河北居民区后方有两片插花田,分别种植着胡桑与小麦。以往通往田地的机械路是狭窄的泥土路,农业机械难以顺利下田作业,农民运输桑叶也极为不便。杨卫华迅速将这一问题反馈给挂钩联系的人大代表戴应祥。戴应祥得知后,积极行动,多方协调沟通。2024年年底,借助和美乡村项目建设,这片土地迎来改变,泥土路实现硬化,崭新的水泥路浇筑完成。如今,农业机械可轻松驶入田间,农民运输桑叶更加便捷,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村民们纷纷为这一成果点赞。

新舍村乡村观察员颜晓玲与镇人大代表李加芹在走访中发现,村里留守儿童课余时常独自蜷缩家中,眼神里透着孤独。两人当即携手创建帮扶网络:一方面对接“森信筑梦”公益平台引入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发动留守妇女组建“静海花开姐妹微家”团队,凝聚近400名志愿者,其中百名骨干常态化服务。她们创新“N+1”陪伴机制,每3至5名志愿者结对1名儿童,通过作业辅导、手工课堂、田间研学等活动填补亲情缺位。10岁的杨杨在日记里写道:“李妈妈教我包粽子时,热气飘起来就像妈妈回家的样子。”这份带着稻香的温暖,正在里下河畔静静流淌。

2024年10月26日,人大代表和乡村观察员走访墩头镇农户。

在毛庄村人大代表联络站,乡村观察员周明奇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留守老人的困境:李奶奶雨天摔伤卧床无人照顾,王大爷年老痴呆,经常走丢……这些带着泥土味的民情实录,一条条地展现在镇人大代表祝增林的面前。

带着这些问题,祝增林及其挂钩联系的乡村观察员周明奇等3人开展“田野调查”。他们发现全村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37%,公立养老机构距村较远。走访中看到闲置的农家院落,祝增林萌生了“改造闲置资源”的念头。经过三个月的实地勘察,祝增林提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建议:建设农家养老小院。

方案讨论会上掀起激烈交锋。村民担心“住养老院丢面子”,村干部发愁该从哪家开始试点。

试点选在毛庄村刘华琴家。刘华琴带头改造自家老宅:青瓦白墙里,无障碍卫生间装上了防滑地砖,每间卧室配备呼叫铃,庭院增设了阳光茶室。半年后,原本反对最激烈的李大爷成了小院常客:“这儿有伴儿说话,比守着空房子强。”

如今,墩头镇已建成养老机构12家,其中公办敬老院2家,共收养老人183人;民办养老场所10家,共收养老人128人;在建的1家。以公办养老机构为基础、民办养老机构为补充、居家养老服务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为确保养老机构运转实效,墩头镇人大成立监督小组,每季度评估服务质量。这种“不离乡土、守望相助”的养老模式,已在墩头镇落地生根。

打造“没有围墙的议事厅”,持续推进“农家选民会”,夯实“代表履职起跑线”,形成“选民意见常态提上来、人大代表定期走下去”的上下联动新态势,各项措施从无到有,对推进全镇各级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实效化起到积极作用,有力提升了镇人大工作质效。

截至目前,在人大代表和乡村观察员的共同努力下,墩头镇人大共收集数百条监督事项建议,其中涵盖了医疗、养老、农田水利等多个方面,凝聚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共识。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长兴路街道:

让“站里”成为最佳“民意汇聚点”

今年3月15日一大早,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长兴路街道王砦村村民马新爱就步履匆匆地来到长兴路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

“今儿的人大代表、王璐书记在站里,我得抓紧反映下江山路一小孩子们上下学过马路的事儿。”针对马新爱反映的校园交通隐患问题,王璐不仅当即回复,更是马上行动。他通过与有关部门沟通对接,协调组建了“党员+家长+教师”护学队伍,为江山路一小的孩子们撑起就学“安全伞”。

马新爱口中的“站里”,就是长兴路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这里不仅是河南省首批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郑州市“三官一员”进人大代表联络站试点,更是全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的“实践地”,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最佳“联系点”。

2024年7月26日,人大代表在长兴路街道社区倾听居民安装健身器材的心愿。

长兴路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创建于2021年,长兴路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其建设工作,多次拨付专项资金,对联络站功能进行提升和完善,不仅设置有展示厅、接待选民室、代表议事室、代表阅览室四个区域,更是构建起“线下 +线上”立体履职网络。33名全国、省、市、区四级人大代表和58名街道居民议事代表,如同“毛细血管”般覆盖辖区3个村9个社区。代表二维码、履职动态、问题处理流程等在“郑州市智慧人大平台”系统上清晰显示。

“过去亮代表身份总怕被误解,老百姓不认识你,还反问‘你说你代表就代表了?该不是诓人的吧’,现在进站,老百姓能看见你,他就会信任你,我现在履职底气十足了。”惠济区人大代表、宏达社区党支部书记董晓红的感慨,道出了代表们的共同心声。

该联络站通过每月15日的“代表选民接待日”、代表二维码“云接待”等创新机制,实现了从“群众找代表”到“代表在身边”的转变。

为激发代表履职热情,联络站还推出了“月进站-季监督-年述职”机制。“月进站”,即组织人大代表、居民议事代表接待选民,开展人大代表学习交流、专业培训、视察调研、立法座谈等活动,构筑多功能、高质效的代表活动阵地。“季监督”,即组织代表围绕热点问题开展视察调研,引导代表们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年述职”,即每年9月组织区人大代表回到原选区向选民述职,通过现场述职、接受询问、投票测评三个环节为代表履职打分,促进代表工作更加贴近实际、富有成效。

在郑州市协和制药厂,50名通过人大代表建议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月收入稳定在3000元-4000元。而之前,这些村民大多打零工,不仅收入没保障,而且生活也不规律。

这一转变,得益于惠济区人大代表、郑州市协和制药厂总经理李洋在代表联络站的“听民意”后“解民愁”。

协和制药厂在惠济区将近20年,李洋对这片土地感情也很深。当选区人大代表后,在一次进站和百姓沟通时,他得知辖区40岁至50岁村民就业比较困难,多数靠打零工维持生计。

“厂里有一位王大姐,家里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孩子父亲没有劳动能力,一家老小在外租房,家庭开销落在王大姐肩上。了解情况后,我们当即决定免费为其提供家庭宿舍。”李洋说,目前厂里已有近百个家庭宿舍,不仅帮助附近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而且还帮他们解决了房租这项大支出。

进站履职几年间,李洋的履职记录本上记录着这样的细节:为员工免费提供家庭宿舍,让一家老小在厂里“安家”;企业出面,帮助符合条件的员工申请公租房,解决他们的住房之忧;及时了解村民诉求,提出建议助推解决难题……

2024年5月15日,长兴路街道辖区,人大代表在联络站接待选民,倾听意见建议。

这些带着温度的履职故事,让“基层民主”与“民生幸福”同频共振。

在“站里”,还有一个小细节很是生动:33名代表的名字、职务、电话和照片在一面墙上整整齐齐地贴着。每位代表名字下边有个二维码,老百姓如果有问题想要解决,但又见不到代表时,直接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线上即时反映问题。而站里会把问题总结归纳后反馈给代表。能解决的当时解决,解决不了的列入台账由相关部门共同解决。

长兴路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李政表示:“在郑州市智慧人大平台,我们辖区进站代表接待选民次数、建议办理进度等数据实时更新,加之近期惠济区人大出台的人大代表积分管理办法,让代表们履职动力更足、热情更高。下一步,我们还将创新方式方法,做深做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文章,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密码。”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万秀区龙湖镇:

细化积分指标 扎牢“联系”纽带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万秀区龙湖镇人大积极探索人大工作新模式,创新双向联动代表履职积分制与乡村振兴积分制,在人大代表履职量化积分制的基础上,重新细化了积分指标,将乡村振兴积分制中服务群众指标,以“三个一”(即“服务群众一件小事”“带动一名群众共同参与”“推动解决一个问题”)的形式纳入代表履职积分制,并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进行积分评定,让代表履职积分制成为连接代表与乡村振兴、代表与群众之间的一条重要纽带。

2024年9月,人大代表与村民就龙湖镇乡村振兴施工项目进行现场调研。

服务群众一件小事。2024年6月,人大代表张竣杰、农春定在一次走访至高旺村一户脱贫家庭时,得知该户家中一名应届毕业生正为寻找实习工作而焦急万分。代表们积极沟通协调,全力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并帮助其成功联系了数家企业的实习面试。经过不懈努力,该学生现已顺利通过面试,入职心仪企业,为脱贫户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在修改后的代表履职积分制下,代表们通过服务群众这件事获得履职积分的提升,同时还增强了与群众的联系。代表们在履职积分制的激励下,通过协调解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对群众生活有着切实影响的小事,不断提升自己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意识。

带动一名群众共同参与。旺步村黄京笃900多米的灌溉及排水渠道工程是2024年年初龙湖镇人民代表大会上票决的民生实事项目,但是项目启动初期却遇到难题——需要群众让出部分土地,而部分村民因传统风水观念十分抵触。李灿华、黎永雄等5名代表了解情况后,入户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村民讲解工程的长远意义。同时,还向村民详细介绍了乡村振兴积分制,告诉他们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不仅可以为村庄的发展出一份力,还能通过积分兑换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群众的态度逐渐从最初的抵触到理解,再到积极参与。在农闲时,大家主动加入建设队伍,与施工人员一起帮忙清淤,项目得以如期完工,受益群众约500人。在积分制激励下,代表们通过自身行动示范,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使积分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杠杆,让群众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

推动解决一个问题。新民十组入组道路一直都是村里的“老大难”。随着新民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该条土路已经难以承载日益增多的行人和车辆。为解决这个难题,岑嘉森、高俊材等代表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动员企业免费让出共计140平方米土地,为道路硬化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用地支持。2024年10月,新民十组道路硬化工程顺利完工,如今的入组道路焕然一新,最宽达到7米多,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刚当选人大代表时,对代表职责还不太了解,人大代表履职积分制详细列出了履职内容和要求,有了积分制的激励,履职更加有动力了!”人大代表陈振生说道。积分结果是代表履职评价、评优评先、下一届连任的重要依据,将乡村振兴积分制内容纳入进来,能有效激发人大代表履职新动能,使其更加自发、踊跃、创造性地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

2024年3月,人大代表监督推进龙湖镇新民村道路硬化工程。

在“三个一”代表履职积分评议标准下,人大代表无论是助推解决群众大小事,还是有效带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工作,都可以获得履职积分。同时,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工作,自己还可以获得乡村振兴积分。通过代表履职积分制与乡村振兴积分制的双向联动,实现激励代表、群众参与、解决问题的“三赢”局面。“在代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就业民生、农田水利灌溉项目、道路交通等多个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每一处变化都是代表与群众共同努力的成果。”龙湖镇人大有关负责人表示。

来 源:人民代表报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