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征程中,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始终承载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使命。自2021年以来,东城区以“我为群众办实事 点亮百姓微心愿”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新时期群众路线,每年办结百姓微心愿千余个,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提供了解
新时代征程中,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始终承载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使命。自2021年以来,东城区以“我为群众办实事 点亮百姓微心愿”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新时期群众路线,每年办结百姓微心愿千余个,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提供了解决群众“关键小事”的可行路径,更以“小基金”撬动“大服务”,形成服务民生、守望幸福的“同心圆”。近期,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印发的《精神文明建设》第4期,专题刊登了北京市东城区“我为群众办实事 点亮百姓微心愿”文明实践品牌工作经验,是今年以来中央文明办简报刊登的北京市首个区级工作经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东城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 点亮百姓微心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聚焦群众关注的“关键小事”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聚焦实事“怎么办”
加强规范建设
东城区发布《关于东城区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 点亮百姓微心愿”文明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围绕汇聚多元主体、推进主动征集,整合多方资源、常态长效服务,坚持多措并举、加强宣传引导3个方面提出11项具体举措,推进文明实践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完善工作台账,做好全流程跟踪记录,2024年全年共征集实现4618个“微心愿”,办结率与满意率均达到100%。引入社会资源,通过建立“幸福永定”公益专项基金、“巷光聚邻”社区公益专项基金等助力文明实践,以“小基金”撬动“大服务”,绘就服务民生、守望幸福“最大同心圆”。
聚焦实事“办什么”
精准对接需求
线下,通过入户走访、电话咨询等形式,向需要帮助的群体征集小诉求、小心愿,形成群众“需求菜单”。163个社区结合本辖区实际,形成“1+X+3”工作法,以1个社区党委为核心,依托社区网格,拉动社工、物业、居民3个群体共同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 点亮百姓微心愿”活动,聚焦居民诉求,用心用力用情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线上,深化“点单—派单—接单—评单”工作机制,持续优化“北京东城”APP平台文明实践中心板块,群众在网上“点单”,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根据类别“派单”,辖区企业、党组织、党员对接需求“接单”,通过精准服务,架起为百姓排忧解难的“连心桥”,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聚焦实事“谁来办”
凝聚多方合力
东城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共建联席会的聚合作用,联动全区262个文明单位、54个文明校园、3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建立以社区志愿者为主,多方力量为补充的基层群众服务队伍,积极认领并实现百姓“微心愿”,以“冒热气”的服务激发文明实践内生动力。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主动作为,积极链接各类资源,“服务菜单”涵盖无障碍扶手设置、平房院落加装路灯等。积极探索激励机制,制作发放“星光卡”,动员辖区餐饮、理发、家政等便民服务单位为公益企业、志愿者提供消费优惠,助力“微心愿”工作常态化开展。
聚焦实事“办得好”
强化宣传引导
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微光闪耀传文明 聚力实践新征程”东城区“文明实践进万家”成果展示活动,强化交流互鉴。组织开展“情暖微愿 让爱相融”展示活动,“枣花课堂”“亲子研学营”“跑步1公里·捐款1元钱”等多个“暖心愿”深受群众好评,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头效用。发挥辖区文联、艺术团体等专业力量作用,组织辖区百姓创作情景剧、小品、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如邀请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以“微心愿”办理为原型,创作情景剧《微心愿·母校行》等,线上线下进行多渠道传播。发布《点亮“微心愿”,共筑幸福城!他们的“需求清单”我们这样满足》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领域的暖心案例,不断增强活动影响力、传播力,更好提升群众获得感、满足感。
未来,东城区将持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 点亮百姓微心愿”文明实践品牌,以更精准的需求对接、更高效的资源整合、更广泛的群众参与,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以“微力量”汇聚东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文字:区委宣传部
图片来源于往期
来源:北京东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