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气温回升,手足口病即将进入高发季节,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升高。每年都会有部分儿童“中招”,多个班级停课。
随着气温回升,手足口病即将进入高发季节,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升高。每年都会有部分儿童“中招”,多个班级停课。
这个病到底什么来头?
有哪些症状?
又该如何预防呢?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全年均可发病,4~7月为春夏季高峰,9~11月为秋季高峰。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两种病毒血清型最为常见,但近年来柯萨奇病毒A6型(CVA6)和柯萨奇病毒A10型(CVA10)病例也有增多的趋势。
2.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约为2~10天,平均3~5天。临床表现多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患儿通常病情症状较轻,呈自限性,一般预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者的病情会快速恶化,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多器官衰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感染CVA6、CVA10的少部分患者在病后2~4周可能会出现脱甲症状。
3.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手足口病传染源,隐性感染比例较大。患者发病前即具有传染性,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手足口病病毒传播能力强,传播途径多样且容易实现。主要的传播方式为密切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手、手绢、毛巾、牙杯、玩具、奶瓶、餐具、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打喷嚏、咳嗽等;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4.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接种疫苗
研究显示,在重症和死亡病例中,EV-A71的感染比例较高。目前,我国已有针对EV-A71的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接种对象为≥6月龄易感儿童,越早接种越好;建议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EV71疫苗接种,间隔1个月。5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
(2)日常防护
虽然已有针对EV-A71的疫苗,但该疫苗对于其他20余种肠道病毒几乎没有预防效果。因此,日常防护仍需重视。
①避免接触患儿:尽量不要与患儿拥抱、分享玩具、共用餐具、洗浴用品等,防止交叉感染。
②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游玩回家后都要洗手,并且要使用七步洗手法;年纪较小的儿童会有吮手指、舔玩具的习惯,对此家长也应及时予以纠正。
③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人群聚集、接触频繁,容易传播手足口病,建议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④环境通风:密闭公共场所和居室应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⑤清洁消毒:接触频繁部位、日常用品和儿童玩具定期清洁和消毒;奶具、餐具等要煮沸消毒;毛巾、衣物、被褥经常在太阳下晾晒或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来源:大理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