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如何把《黄帝内经》里「养生智慧」,融入日常的生活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7 11:38 3

摘要:其实《黄帝内经》说的「顺应四时」, 从来不是「某节气必须吃某样东西」——是让你的生活节奏,跟着天地的「呼吸」走。

最近后台总有人问我:「养生要怎么跟着节气吃?」

其实《黄帝内经》说的「顺应四时」, 从来不是「某节气必须吃某样东西」——是让你的生活节奏,跟着天地的「呼吸」走。

我以前也犯过「教条主义」:立春非要买春饼;冬至逼自己喝羊肉汤。

后来读《四气调神大论》才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规律,不是「任务」。

比如现在白露刚过,我家的餐桌已悄悄变了:夏天的凉拌黄瓜换成了蒸南瓜(南瓜性温,符合秋藏),冰箱里的冰可乐换成了温温的银耳梨汤(梨皮要留着,《滇南本草》说 「梨皮润肺止咳」)。

早上出门,我会比夏天多穿一件薄外套(秋气凉,要「收」);晚上回家,会用艾草泡脚10分钟(暖肾,符合冬藏的前奏)。

这些小事没什么「仪式感」,但坚持了多年,我发现自己秋天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燥得喉咙疼」,连感冒都少了——

原来「顺 时」不是「迎合」,是「和季节一起慢慢变」。

想起去年冬天,我跟着《黄帝内经》「冬藏」 的说法,每晚用40度温水泡10分钟脚,再涂一层护手霜。结果整个冬天,我以前容易冻红的 脚踝再也没犯过——不是泡脚「治」好了冻脚,是我跟着季节的节奏,把「藏」的力气收回来 了。

《黄帝内经》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我以前把这句话当「紧箍咒」——逼自己「不能生气」,结果越压抑越烦躁。

有次因为快递晚到,我跟快递员吵了10分钟,当天晚上就胃痛到去医院。

中医朋友拍着我手背说:「静心不是『消灭情绪』,是『看见情绪』。」

我试着 做了三件「接情绪」的事:

第一,写「情绪日记」。生气的时候,把「为什么生气」写下来——比如「快递晚到,我觉得计划被打乱了」,写着写着就发现:「生气的不是快递,是失控感」;

第二,「三分钟呼吸法」。情绪上来时,深吸一口气数3秒,屏息1秒,呼气4秒—— 这是现代心理学的「情绪降温法」,刚好和《黄帝内经》「静以养神」呼应;

第三,给情绪找「出口」。我会把生气的力气用来擦桌子,或者去楼下跑两圈——把「气」变成「动作」, 比憋着强。

现在我还是会生气,但再也不会「被情绪带着走」。昨天我妈把我刚晒的衣服弄皱了,我第一反应不是「发脾气」,而是笑着说:「妈,你帮我再挂一下,我去给你煮杯姜茶。」

——原来「静心」不是「没情绪」,是「不被情绪绑架」。

我以前是「养生剁手党」:艾灸盒买了多个(不同材质),枸杞买了五种(不同产地),甚至连「量子养生杯」都跟风买过——结果堆在柜子里落灰,反而觉得「养生好累」。

后来读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突然明白:「少欲」不是「禁 欲」,是「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我开始「精简养生清单」:

•艾灸盒只留一个(陶瓷的,温而不烫),每周灸一次足三里(《针灸大成》说「足三里养脾胃」)——不是因为它贵,是它用着「舒服」;

•枸杞只买一种(宁夏的,颗粒饱满),每天抓10颗泡温水——不多,多了容易上火;

•姜茶只喝自己煮的(生姜切片加红糖),比买的冲剂少了添加剂,喝着「安心」。

想起去年秋天,我跟风买了「进口养生茶」,喝了两次就觉得「没味道」,反而不如自己煮的银耳梨汤——原来「少欲」不是「什么都不要」,是「不要那些「看起来有用」却「没必要」的东西」。

有人问我:「你学了这么多养生知识,是不是很「讲究」?」其实不是——我早上会偷懒赖床 5分钟,偶尔也会吃一根冰淇淋(夏天),甚至有时候会忘了泡脚。但《黄帝内经》教我的,从来不是「完美养生」,而是「平衡养生」:

•顺时不是「必须」,是「尽量」;

•静心不是「永远」,是「慢慢」;

•少欲不是「绝对」,是「清醒」。

这么多年,我从「急着变好」的养生小白,变成「慢慢变好」的「老养生人」——原来最高级的养生,从来不是「做什么」,而是「怎么活」:把自然的节奏放进生活里,把情绪的棱角磨成温柔,把多余的欲望换成简单。

昨天我在楼下散步,风里飘着桂花香,我突然想起《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不是要我们「变成天」,是要我们「和天一起活」。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 2017 ,4 (82) 《论《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张君 福建中医药大学

DOI:10.16281/j.cnki.jocml.2017.82.112

来源:德怡运动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