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刚刚买回的那盆花,初时枝繁叶茂,惊艳四方;两个月左右,却因根基浅薄、过度施肥,转眼间凋零败落。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刚刚买回的那盆花,初时枝繁叶茂,惊艳四方;两个月左右,却因根基浅薄、过度施肥,转眼间凋零败落。
商业航天兴起的元年,曾承载着多少人的热捧,包括资本市场的豪情:“仰望星空”所描绘的,是一个万亿级规模的宏大叙事,是人类探索未知、改变世界的终极梦想。
今天,我们低头审视这条赛道上的首批探险者,有些景象,令人唏嘘:十年鏖战,已知的已有2-3家公司的创始人被“限高”;某星座计划的掌舵人,也早已私下悄然出售股份,仿佛在提前弃船。
一个代表人类未来、需要极致耐心与长期主义的产业,其早期的旗帜们却似乎陷入了最现实的生存窘境。这巨大的反差,冲击着我们:无论故事多么动听、赛道多么性感,商业的终极法则从未改变——扎根于坚实的土壤,梦想才不会在现实的引力下坠落。
伟大企业的“园丁哲学”
文 | 杨艳
PART 01
引言:两场不同“告别”的启示
清晨的阳台,一位老园丁正对着刚买来时枝繁叶茂的植物下手。他剪掉了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枝条,枝条上全部花骨朵也随之全部被剪去,同时,他也换掉了盆中原有的“肥土”。我问他为什么,答曰:“舍了这些‘浮华’,它才能真正活下来。”
而早在2010年代初,万里之外的硅谷,流媒体巨头Netflix的CEO里德·哈斯廷斯,正做出两次被外界视为“商业自杀”的决定:一次是在DVD租赁业务如日中天时,全力扑向前景未明的流媒体;另一次是在依靠授权内容高枕无忧时,赌上公司命运投入巨额债务自制原创内容。
一隅一巨,一静一动,却演绎着同一种智慧:对眼前的“好看”和“成功”的迷恋,是未来失败最大的种子。长远主义,始于一场对自我的壮士断腕。
然而,环顾当今的创业丛林,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另一种景象:在速成文化的催肥下,企业疯狂追逐花朵的繁密与枝干的扩张,却无人在意土壤下根系是否已“健康长成”。
“催肥”植物的悲剧,仿佛是无数现代企业的缩影。当仅有的能量耗尽,枝枯叶落也随之而来。
PART 02
“繁荣的假象”:
我们为何沉迷于“枝叶”的虚荣?
买花的人都知道,买回的花几乎都会死。为什么?因为它最初的繁茂,很大程度上是苗圃通过温室、肥料催出的“繁荣”。它的根系并未长好长稳扎住。初创企业的“繁荣”同样如此:
首先是社会的掌声。
媒体热衷于报道“独角兽”、“融资X亿”的“传奇故事”,整个心态陷入浮躁。创业者忙于发布会上的高光时刻,却忽视了办公室里产品代码的打磨、服务流程的优化、管理制度的完善、企业文化的塑造。“做给外界看”一定程度上压过了“练内功”的孤寂。
其次是市场的温室。
初期的补贴大战、流量红利,如同一个温室,企业真正的抗风险能力变得薄弱。一旦补贴停止、红利消失,市场的严寒瞬间便能将企业击垮:共享单车、社区团购这些词,还在耳边吧?但,这些领域早已经是一片“尸骸”。
其三,资本的肥料。
风险投资本是“营养”,却常常成了“激素”:估值、市场份额、用户增长速度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KPI,企业往往因此将全部能量用于长枝叶、开花朵,做给投资人看,以求下一轮融资。至于产品的真正价值、健康的盈利模式(根系),则无暇顾及。
这种模式下成长的企业,或许能迎来一时的“开爆”,但绝大多数无法度过下一个季节。
PART 03
园丁的抉择背后的战略哲学
哈斯廷斯,是顶尖的“企业园丁”。他的行动,揭示了基业长青的核心秘密:
1 修剪的勇气:战略性聚焦
修剪业务回归苹果后,乔布斯大刀阔斧地砍掉了数十条产品线,只专注于屈指可数的几个产品。这不是萎缩,而是将所有的阳光和养分集中给最有可能结出“iPhone”和“Mac”的枝条。修剪目标创业公司资源极度有限,必须拒绝90%及以上的“机会”,专注于最核心的客户和价值主张。这就是《精益创业》中“最小可行产品(MVP)”的精髓——先做减法,再做加法。修剪组织定期清理低效流程、淘汰不匹配的员工,保持组织的敏捷与活力。这很痛苦,但很必要。“修剪”两个字,在企业,尤其是创始企业,是舍弃的智慧。
2 换土的远见:颠覆性创新
“换土”则更为资源,也更需要彻底,它要求企业在看得到环境的巨变,并敢于颠覆已有的商业模式。
Netflix的两次“自杀”,是教科书式的“换土”。它清醒地认识到,旧的土壤(DVD、内容授权)无论多肥沃,未来都会变得贫瘠甚至有毒。唯有主动换新的土壤(流媒体、自制内容),才能下一个未来并孕育新生命。
微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掉队,但萨提亚·纳德拉上任后,毅然“换土”,打破Windows的桎梏,全力转向云服务(Azure)和订阅制(Office365),实现了史诗级的复兴。
修剪是为了更好地生长,换土是为了下一个生长周期。两者的本质,都是将资源从即将衰败的领域,重新分配到代表未来的领域。
PART 04
做企业园丁
经营企业,终究是在与自然规律博弈。无数案例告诉我们,追求眼前的“速成”,其商业模式是“速死”,因为生长的基本逻辑本就不是这样。
创始人,要成为企业家,甚至成为伟大的企业家,不能够追求、不满足于眼前的“繁荣”,做一位沉静的“企业园丁”,先孤寂一段时间,顺应春播秋收的规律,直到产品成熟。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是精心培育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还是短暂欣赏一盆看似“花团锦簇”、实际上是“昙花一现”的惊艳?
来源:卫星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