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里瞬间炸锅,有人羡慕,有人质疑,更多人开始翻自己的档案袋,生怕哪一年教龄被漏算。
“干了一辈子教书匠,最后能拿多少退休金?
”——这句话最近在我妈的老同事群里刷屏。
起因是隔壁县一位教了32年的老教师晒出退休工资条:5800块。
群里瞬间炸锅,有人羡慕,有人质疑,更多人开始翻自己的档案袋,生怕哪一年教龄被漏算。
我妈也慌了。
她1989年进校,明年退休,职称卡在“中级”十几年,档案里还夹着一张1998年手写调课单,字迹模糊得像被水泡过。
,是不是每月就少几百?
我连夜帮她算了三遍,发现她大概率能拿到5200左右——比那位老教师少600,但比她自己预想的4500多不少。
差在哪?
差在教龄津贴和职业年金这两块。
先说教龄津贴。
以前大家都以为一年教龄加几十块,现在不少地方改成“阶梯式”,比如前10年每年50,11-20年每年80,21年以上每年120。我妈32年,光这块就能拿2640,比老办法多出一倍。
但前提是档案里每一年的证明都得对得上,缺一张代课证明,就少80块,一年960飞了。
职称补贴更扎心。
那位5800的老教师是副高,每月多800。我妈卡在“中级”是因为当年评副高时,论文署名顺序被同事抢了先,一气之下没再申报。
现在后悔也来不及,职称评审窗口早关了。
不过她听说隔壁市试点“教龄抵职称”,30年以上教龄可直接按副高待遇算,正托人打听能不能跨省适用。
最意外的是职业年金。
我妈学校2018年才统一开户,她补了4年,每月工资多扣200,现在账户里滚到1.8万。
退休时按月发,大概每月多700。她原本嫌扣钱心疼,现在一算,4年投入9600,退休后至少领10年,稳赚不赔。
地方补贴也有门道。
我们县属于“财政一般”,每月补600;同市另一个县因为被划成“偏远”,补900。有位老师为了这300块,退休前半年把户口迁到女婿家,成功多拿。
我妈嫌折腾,说600就600,省得跑断腿。
昨晚她把工资条草稿发群里,原本酸溜溜的同事突然改口:“其实5200也不错了,够给孙子报两个兴趣班。
”有人提醒她赶紧把1998年那张调课单拿去档案馆复印盖章,免得明年人事科不认。
她今天一早就请假去了,回来跟我说:“档案馆空调太冷,但心里踏实了。
”
说到底,退休金不是算出来的,是攒出来的——攒教龄、攒职称、攒政策信息。
那些每月多几百的人,不过是早几年多跑了一趟教育局,或者多交了一年职业年金。
差距从来不是突然出现的,是每一次“算了懒得弄”堆出来的。
我妈现在每天睡前刷一次省人社厅公众号,看到“2024年教师退休金涨幅不低于3%”的消息,截图发给我:“明年能涨160块,够买两斤虾。
”我回她:“别忘了虾涨价也快。
”她发了个捂脸笑的表情,又补一句:“那到时候再涨呗。
”
教师这行,说到底是用一辈子换一份安稳。
安稳不在惊天动地,就在工资条上那串数字——它得够你冬天买件羽绒服,夏天多开几天空调,偶尔给孙子发个红包。
数字背后,是每一次盖章、每一次补扣、每一次“早知道就……”的叹息。
能抓住的,就别松手。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