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一下这个画面:那个一直以来让你骄傲、从不惹事的“好孩子”,突然有一天,在你面前情绪崩溃,哭着对你说出那句让你瞬间石化的话:“我不想再努力了……”,或是“你们根本不爱我,我恨你们……”
“郑老师,你为什么每年都要带一群孩子去西藏做成人礼?”
在直播和讲座中,这几乎是家长们最常问我的问题。
他们不解,为什么要把“成人”这件事,搞得如此兴师动众、远赴高原。
我的答案,其实不在于西藏的风光有多壮丽,也不在于仪式的形式有多神圣。
而在于,我看到了太多太多正在上演的、令人心碎的家庭场景。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那个一直以来让你骄傲、从不惹事的“好孩子”,突然有一天,在你面前情绪崩溃,哭着对你说出那句让你瞬间石化的话:“我不想再努力了……”,或是“你们根本不爱我,我恨你们……”
那一刻,你所有的认知、你十几年辛苦的付出,都仿佛成了一个笑话。你困惑、受伤、恐惧:“我哪里做错了?我为你付出了一切,你怎么会变成这样?”
我带孩子们去西藏,去那个离天最近的地方,就是为了回答像你一样迷茫的父母们心中的疑问。
为了阻止这样的家庭悲剧,为了让孩子和父母都真正明白:什么是“成人”?我们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多年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个残酷的真相:无数家庭的悲剧,都源于我们亲手把孩子塑造成了一个“好人”,却唯独忘了他首先需要成为一个“真人”。
这趟西藏成人礼,就是一场帮助孩子撕掉“好人”面具,回归“真人”本性的觉醒之旅。
而旅途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在敲响你家的警钟。
“妈妈,我以前怨你,其实是因为我被那些痛苦困住了,我不敢相信你是爱我的……”
当一个孩子对你说出这样的话,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想立刻告诉他:“别痛苦了,妈妈爱你,我们忘了那些不开心吧!”
停!这就是你无效努力的根源。
郑委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究竟是痛苦,还是被痛苦“困”住了?
这两者有天壤之别。
如果你认为孩子是“痛苦的”,你就会想尽办法帮他“消灭痛苦”。
但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根本消灭不掉。你越想消灭,就越是和痛苦纠缠,最终你和孩子都被它牢牢捆绑。
真正的问题是,你的孩子,还有你自己,是被痛苦“困住”了。
郑委老师说:“痛苦的人,其实特别喜欢痛苦,抱着痛苦不放……因为你跟痛苦在一起,你才能抱怨别人。”
在郑委老师的西藏成人礼上,有个叫小筝的女孩,她的父亲曾对她家暴,后来不幸离世。
多年来,她活在对父亲的怨恨中,想原谅又做不到,她将自己彻底封闭,不敢出门,不敢回应亲戚的爱。
这种精神内耗让她觉得“我很痛苦”,而痛苦的根源是爸爸。
但在郑委老师的引导下,她惊觉:自己不是“痛苦”,而是“被痛苦困住了”。
当她的痛苦在这里被看见、被倾听、被接纳后,她那颗被怨恨包裹的心融化了。
她开始有力量去倾听父亲的生命故事,去理解父亲那粗暴模式下的不容易和笨拙的爱。
在冈仁波齐神山下,她捧着父亲的照片,完成了迟到的忏悔、感恩与承诺后,她开始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坚定前行。
[微风]关键点
如何帮助孩子和你自己,从痛苦的囚笼中走出来?
[心]1 停止“消灭”,学会“看见”:当孩子表达痛苦时,别急着说“别难过”。请拉起他的手,看着他的眼睛说:“我看见你的痛苦了,你一定很难受吧,来我的怀里。” 你的看见和接纳,就是疗愈的第一束光。
[心]2 从“说教者”变为“倾听者”: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也勇敢地分享你的生命故事。当小筝理解了父母也曾是痛苦的小孩,她的怨恨就变成了心疼。理解,是最高级的爱。
[心]3 从“纠缠痛苦”到“奔赴美好”:不要总问“如何远离痛苦”,你越问,就越是在跟它纠缠。你要做的是转身,去奔赴那些生命中的美好。
[微风]金句总结
“在这个世界上这么多美好面前,那些痛和怨,其实都不值一提。”
你的孩子是不是很“乖”?听话、懂事、成绩好,从不让你操心。
你把这当作教育的成功,在亲友面前无比自豪。
可你有没有在夜深人静时,看到他眼神里那一闪而过的空洞与迷茫?
你以为“乖”是优点,郑委老师却说,这可能是未来一场灾难的伏笔。
查查字典,“乖”这个字,组出来的词是“乖张”、“乖戾”。
一个从小只会顺从、讨好、压抑自己真实感受的“乖孩子”,就像一个被线牢牢拴住的风筝,飞得再高,也不是自由的。
当有一天,这根线绷断时,他要么坠毁,要么变得乖张乖戾,去疯狂伤害最亲近的人。
舒舒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乖乖女”。
她活成了父母、老师所有期待的样子,像个精准的机器人。但在西藏,她对着雪山唱出了一首深埋心底的歌:“我想当风,你别管我去哪……”
当她被一群叔叔合力托举起来,第一次毫无束缚地仰望天空时,泪水夺眶而出。
她说:“我看到了20年来最美的天空。”
为什么是20年来最美?
郑委老师心疼地说:“孩子,20年来你都是用眼睛看的,那天你是用心看的。”
那一刻,拴住她的线断了,那个“乖乖女”死了,一个想成为“风”的真实生命,开始苏醒。
[微风]关键点
如何剪断那根无形的线,让你家的“风筝”成为自由的“风”?
[心]1 重新定义“好孩子”:请告诉孩子,也告诉自己:一个“好孩子”不是一个没有缺点、从不犯错、永远顺从的孩子,而是一个真实、善良、有勇气表达自己,并能为自己负责的孩子。
[心]2 鼓励“不乖”的声音:当孩子提出反对意见时,请压住你的火气,说一句:“哦?你是这么想的,说来听听。” 给他一个“不乖”的安全区,他的真我才会慢慢长出来。
[心]3 从“目标”转向“生命”:别再只盯着分数、大学、工作这些外在的“目标”了。多和他聊聊“生命”——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事让你觉得有意义?当他开始思考这些,他就在从“活成一个样子”到“活出一种生命”转变。
[微风]金句总结
“我活成了我在意的人想让我活成的样子,那我本来的样子呢?”
如果你的家庭经历了离异,你是否见过孩子这样的“懂事”?
他从不主动提你的前任,甚至在你面前表现出同仇敌忾。
可你是否知道,在他心底,可能藏着一份深切的渴望,和一份同等的恐惧——“我渴望父/母的爱,但我不敢去爱,因为我怕背叛你。”
你以为孩子恨他/她,你以为孩子选择了你。错了!
郑委老师指出,孩子内心深处的忠诚感,会把他撕裂。
为了保护那个看起来更脆弱的你,他会压抑对另一方亲情的本能渴望,甚至强迫自己去“讨厌”对方。
这种巨大的内心纠结,会让他变得胆小、犹豫,或者像个“女汉子”一样,提前结束童年,用一身硬壳来假装强大。
小非就是这样一个被深深纠结的孩子。
父母离异后,为了保护妈妈,她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女汉子”。
她渴望父爱,却又害怕妈妈不开心,不敢主动联系爸爸。这种拉扯,让她变得越来越胆怯和纠结。
在成人礼上,老师们鼓励她:“勇敢地做正确的事,给爸爸打个电话。”
她颤抖着拨通了电话,说出了那句藏了很久的“爸爸,你很重要,从现在开始让我好好爱你”。
电话那头,父亲慌张又激动地回应着:“我也爱你,我也想流泪……”
就在那一刻,小非穿透了父亲那笨拙的、只会讲大道理的“模式”,看到了背后那颗滚烫的爱她的心。
她一下就长大了,有了力量。
[微风]关键点
作为离异家庭的父母,如何抚平孩子的“隐痛”?
[心]1 授予孩子“爱的豁免权”:请明确、反复地告诉孩子:“宝贝,爸爸妈妈分开了,但我们永远都是你的父母。去爱爸爸/妈妈,不是对我的背叛。你有权利享受双份的爱。”
[心]2 管住你的嘴,不诋毁对方:你每说一句前任的坏话,都像一把刀子扎在孩子心里。因为他知道,他身体里流着一半那个“坏人”的血。
[心]3 鼓励连接,而非隔断:鼓励、甚至帮助孩子与另一方建立稳定的联系。就像老师们推了小非一把,有时,孩子需要的只是你允许和支持的那个“推力”。
[微风]金句总结
“我若光明,世界哪有黑暗?我要用我的光明,为在黑暗中的那些人点上一盏灯。”
你是不是也认识这样的人,甚至你自己就是?
一个勤勤恳恳的“好男人”,一个任劳任怨的“好妻子”。
你拼命想变好,想成为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好员工,结果却一团糟:爱人不理解你,孩子不尊重你,父母不放心你。
你耗尽心力,却只换来一句:“我不需要你的好!”
你痛苦地问天:“为什么好人没好报?”
郑委老师的答案可能会颠覆你的三观:“别再想当‘好人’了,先做个‘真人’吧!”
为什么?
因为你拼命想“变好”的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声音:“我觉得自己不够好。”
一个从心底不接纳自己的人,他所有的“好”,都带着表演和讨好的成分,那不是“真好”,是“假好”。
而“假好”,只会吸引来“坏”的结果。
显敏,在爱与幸福的体系里学习了四年,一直是个努力的“好学生”。
可他越来越痛苦,直到他选择暂时离开,一个人喝了一周的酒。
在直播连线时,这个七尺男儿当着几万人的面嚎啕大哭:“柯老师(辅导老师),我不想好了!我就想当个孩子,让兄弟姐妹们爱我……”
郑委老师对他说:“显敏,恭喜你,今天你才算真正入门了!”
当他放弃扮演“好人”,敢于呈现自己“不好”的、脆弱的、真实的一面时,他反而变得可爱了,也第一次真正获得了被爱的可能。
[微风]关键点
如何从疲惫的“好人”,回归有力量的“真人”?
[心]1 从“求好”到“求真”:记住陶行知先生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把你人生的信条从“我要变好”切换到“我要活出真实的自己”。
[心]2 接纳你的“不完美”:你的脆弱、你的无助、你的“坏脾气”,不是需要消灭的敌人,它们是你真实的一部分。当你不再与之对抗,你的内在力量才会整合。
[心]3 做好“真男人”,不做“好男人”:对男人而言,一个讨好的“好男人”,妻儿是看不起的。只有一个敢于真实、敢于担当的“真男人、大丈夫”,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和追随。
[微风]金句总结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写在最后】
从被痛苦“困住”到学会“穿越”,从被线牵着的“风筝”到成为自由的“风”,从渴望父爱而不敢的纠结到勇敢表达后的光明,从疲于奔命的“好人”到回归本心的“真人”……
这,才是“成人礼”真正的意义。
这不只是18岁孩子的功课,更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你,亟待补上的一堂生命必修课。
那么,这条蜕变之路,究竟该从何走起?
郑委老师给出了一个终极的思考框架——“成人九问”。
这九个问题,像九面镜子,能照出你生命的真相。
关于“人”的三问:
[心]1.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心]2. 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心]3.怎么样才能做到?
关于“命”的三问:
[心]4.我的命好吗?
[心]5.我能把我的命活好吗?
[心]6.怎么样才能把命活好?
关于“幸福”的三问:
[心]7.我现在过得幸福吗?
[心]8.我的人生会过得幸福吗?
[心]9.怎么样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也就是:做什么样的人,活什么样的命,才能真正幸福?
郑委老师提醒,这其中最难、也最重要的,就是第一个问题:“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看清自己被痛苦捆绑,看清自己是个不敢表达的“乖孩子”,看清自己是个渴望父爱的纠结小孩,看清自己是个拼命讨好的“假好人”……
所有改变的发生,都始于这一次次真实的看见。
今天,你读到的这些振聋发聩的观点和感人至深的故事,全部源自郑委老师的直播分享,但这仅仅是他庞大而深刻的家庭教育智慧体系中的冰山一角。
如果你在这些故事里看到了自己和孩子的影子,如果你的内心被深深触动,如果你也渴望停止内耗,找到那条通往和谐幸福的家庭关系之路,那么,请不要再独自挣扎。
去关注郑委老师吧。
去听他的直播,去了解他的思想。
他就像一位犀利而慈悲的引路人,会毫不留情地打碎你的错误认知,又会用无尽的关怀与智慧,托举你和你的家庭,走向真正的成长与蜕变。
把爱传出去,把幸福带回家。
这不只是一句口号,它是你今天就可以为自己和孩子做出的,最重要的选择。
本文知识产权归爱与幸福所有!
来源:爱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