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期发表作家周敏、编辑徐洁的文章。两篇文字都努力结合自己的创作或编辑工作。无论是“严肃性”与“趣味性”关系的掂量,还是关于儿童文学主题作品“好看”“好读”的思考,都是希望儿童文学主题创作能够凸显儿童文学的文学特质,更好地贴近儿童读者的阅读趣味、走进他们的阅读世
本期发表作家周敏、编辑徐洁的文章。两篇文字都努力结合自己的创作或编辑工作。无论是“严肃性”与“趣味性”关系的掂量,还是关于儿童文学主题作品“好看”“好读”的思考,都是希望儿童文学主题创作能够凸显儿童文学的文学特质,更好地贴近儿童读者的阅读趣味、走进他们的阅读世界。 因此,真正的主题创作与出版,与这个时代常见的“短平快”写作、跟风式出版等现象是格格不入的。好的主题创作与主题出版,需要的同样是眼光、耐心、智慧和真正的文学创造力。
——主持人 方卫平
提笔准备撰写这篇文章,自然而然地回想起数年前《星星点灯》一书的写作过程,其间经历的种种艰辛困苦仿佛与充满坎坷波折的长征之路遥相呼应,让人难以忘怀。
我接到出版社的创作邀约是在2021年初,当时因为对“长征”这一重大主题的兴趣而感到非常兴奋。两三天之后,我的兴奋之情渐渐平复,一个让人非常头痛的问题浮出水面——面对“长征”这样一次历时久、行程长、过程十分复杂、意义非常重大的事件,主要的读者对象又是广大少年儿童,到底该从何处下笔,如何选择“切入角度”,才能讲好一段故事、写好这段历史?
面对这样的重大历史题材,虽然要创作的是一部虚构文学作品,也要把“严肃性”放在首位,绝不能为了“博眼球”而过分戏剧化,甚至出现类似于某些“神剧”中的荒唐桥段。当然,考虑到读者是心智尚在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群体,在具体史料的选取、运用上,在情节的构思、编排上,又必须兼顾“趣味性”,增强吸引力,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让这段值得铭记的历史真正走进小读者们的内心世界。
众所周知,开始于1934年底的长征道路曲折漫长,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鲜血与生命的代价。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围绕长征,还有另外一段耳熟能详的评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下的少年朋友们,只要是在课本中学习过那段历史的,大概都会背诵上面这段文字。那么,问题来了——这三个方面,究竟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经过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权衡之后,我决定把回答这个问题作为这部小说的核心主旨,最终,将《星星点灯》的故事安置在对长征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座古城,也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址所在地,尝试通过描写这座小城里的人,讲述他们经历的事,勾勒出那段特殊岁月的历史图景,折射出那次艰难征程的伟大意义。
不过,虽然大家都对这次伟大的会议有所耳闻,并且因为这次会议而知道了遵义,但讲到红军占领这座古城前前后后发生的事件,以及给当地百姓带来的种种改变,大概就没有多少人能说得明白了。
为了厘清这段历史的脉络,保证创作的“严肃性”,需要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资料。《星星点灯》的“电子资料文档库”有十八个文件夹之多,纸质的参考书籍20余本,涵盖了“地方志书”“历史档案”“官方数据”“口述历史”“回忆录”“民间传说”等多个类别,收集这些资料耗时耗力,但却十分必要,它们的存在为小说提供了坚实的创作基础。正是有了上述基础,“组织红军之友社”“血战湘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城”“总政治部布告”“红军宣传标语口号”“丁字口迎红军”“老三中万人大会”“红军、学生篮球赛”“药店公平买卖”“计划开办贫民医院”“龙医生为群众义诊”“保护红军坟”等与长征有关、与遵义有关的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和人物,才能在小说中得到艺术再现,跨越历史长河,以生动鲜活的姿态与读者们“相逢”。
《星星点灯》在保证全书“趣味性”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人物、情节的设置,以及对生活场景的描绘方面。尽量拓展书中人物的背景,无疑可以起到丰富故事维度的作用。旅店老板白三爷、说书艺人刘瞎子、民团“团副”何有余、小学教员武先生等人粉墨登场,让本书建构的时空顿时立体起来,处处渗透着带有人情味的烟火气和深沉厚实的时代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多数小朋友均深谙此道,更是将美食奉为人生中至高无上的享受,正是考虑到美食对少年儿童独特的“诱惑力”,我将“鸡蛋糕”“羊肉粉”等地方美食放入书中,为作品添些色彩和味道。文娱活动历来是民间公认的快乐源泉,于是,“跳花灯”“唱山歌”“看猴戏”在故事中轮番上演,服务情节的同时,也活跃了气氛。至于加入“吃讲茶”“嗨袍哥”“背盐巴”“双枪兵”等地域性、历史感极强的元素,则大大提升了故事整体的新鲜感和神秘感。
在“严肃性”与“趣味性”的双重加持下,《星星点灯》试图透露出一种真实、自然的精神底色,尤其在描写红军与群众的互动时更是如此,这既有利于降低阅读的紧张感,也大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长征所具备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功能,就是以一种自然而然、润物无声的方式,通过点点滴滴的瞬间,在遵义得以实现的——城里的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支陌生队伍的与众不同,并且逐渐从内心深处接纳了工农红军。莫小看了这些点滴的积累,当时红军播撒的种子,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孕育,待时机成熟之时,自会迎来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的一天,最终结出硕果。
从本书的命名当中,不难看出几位小主人公亲身体验的最终结果——在与红军战士的多次亲密接触之后,他们的心底先前的疑惑与忧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盏盏被红军亲民言行点亮的“小灯”,就像夜空中的点点繁星,虽看上去不似艳阳般光芒夺目,但却能在暗夜赶路的行人最需要时,为他们指出前进的方向,闪烁的微弱星光足以点燃心中的希望。
当然,说“星星”一语双关亦无不可——它既指代璀璨星光,也暗示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来源:文艺报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