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11月1日,在说完那句“赵普在北京祝您晚安”后,央视名嘴赵普便毅然决然向电视台递交了辞职申请。
2015年11月1日,在说完那句“赵普在北京祝您晚安”后,央视名嘴赵普便毅然决然向电视台递交了辞职申请。
与许多人想象中不同的是,赵普既没有找好“下家”,也没有重新求职,而是选择了回乡创业。
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疯狂之举,毕竟央视主持人是一个多少人都求之不得的工作,但赵普却说,离职后他并不后悔,并且找到了人生新方向。
那么,距离他离职已有10年的时间,他现在过得怎样呢?
1971年,赵普出生在安徽黄山的一个宁静小村庄里,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乡村生活虽然清贫,但充满温情。
他的父亲是一名修桥工人,常年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用双手为村民架起一座座安全的桥梁,母亲则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日夜操劳,为乡亲们解除病痛。
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赵普在父母和兄姐的呵护下成长,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始终用勤劳和善良教育着孩子。
村里的日子过得简单而充实,放学后的赵普总爱和小伙伴们在田野间奔跑嬉戏,调皮的性格给平淡的乡村生活增添了不少欢乐。
学习成绩平平的赵普从小就对军人有着特殊的向往,每当收音机里播放军人的英雄事迹时,他都会聚精会神地听着,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名威武的军人。
这个梦想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渐渐长大。
到了十六岁,赵普面临人生的第一个重要抉择,家庭的经济条件无法支持他继续读高中,但对赵普来说,这反而成了圆梦的契机。
他毅然决定报名参军,虽然父母有些担心他年纪尚小,但看到儿子坚定的眼神,还是支持了他的选择。
就这样,意气风发的赵普背起行囊,踏上了开往军营的列车,而这趟列车也为他开启了播音梦想的旅程。
1987年,16岁的赵普穿上军装,来到北京某后勤部队。
在新兵连联欢晚会上,当其他战友都选择表演小品、相声时,赵普独具慧眼,从《战友报》上选了一首短诗朗诵。
他清晰标准的普通话引起了政治处干事的注意,新兵训练结束后,他被调到连队担任司号员。
几乎每天清晨五点半,赵普就要起床准备播放起床号,虽然年轻的他经常因为误号被领导批评,甚至一度被调去家属工厂焊接应急灯,但他并未放弃。
通过刻苦训练,他很快掌握了十几种不同的号音,重新回到了广播员岗位,这段经历让他对播音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0年退伍后,赵普被分配到安徽省体育馆工作,在这期间,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播音梦想,工资虽然不多,但大部分都用来购买主持艺术相关书籍。
他随身携带自制的生字卡片,利用一切零碎时间练习普通话发音。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他成功应聘安徽省气象台临时气象播报员。
白天在体育馆工作,晚上做气象播报,赵普过着忙碌而充实的生活。
然而,他深知要在播音事业上有所发展,提升学历势在必行。
1995年,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开始招生,距离考试只有四个月时间,他给自己定下严格的学习计划。
每天从凌晨五点学到深夜一点,连上厕所也带着复习资料,就这样,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奇迹般地通过了考试,成为了北京广播学院的一名学生。
为了筹集学费和生活费,赵普在学习之余四处打工,接各种配音和主持工作。
他的勤奋和执着最终得到了回报,不仅完成了北广的学业,还先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深造。
他的人生好像从那时起便开始一帆风顺起来。
毕业后,赵普便顺利进入了北京电视台工作,成为一名年轻的主持人。
最初,他在幕后为节目做配音,而后通过不断的努力,获得了主持的机会。
那时的他并没有一夜成名,而是通过一场又一场节目积累经验,逐步成长。
他主持过《财经报道》,凭借其清晰的表达和对新闻事件的深刻理解,很快获得了业界的关注,也在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奖等多个奖项中崭露头角。
1999年,赵普获得了“金话筒”奖提名,为他的主持事业奠定了基础。
2006年,央视举办了《开心辞典》魅力新搭档的评选活动,赵普凭借自己不拘一格的表现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了第三名,成为央视新闻主播的一员。
在《朝闻天下》与《晚间新闻》这两个重要的新闻节目中,赵普展现了他深厚的主持功底与独特的主持风格。
他总是能把控住每一个细节,使新闻报道既准确又充满人文关怀。
在《晚间新闻》中,他稳重、温和的形象深入人心,每当他以温暖的声音说出“赵普在北京祝您晚安”时,许多人都会感受到一份特别的安心。
但真正让听众和观众喜爱上他的原因,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功底深厚的主持人,更因为他是
一个敢于表达个人观点和真情流露的主持人。
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现场直播中,赵普以泪眼朦胧的姿态,深情地向全国观众讲述灾区的最新情况。
那一幕,让无数人记住了他的真诚与坚韧。
除了真情流露,赵普也敢于在舆论风波中站出来发声。
2012年,关于明胶事件的曝光令社会产生了广泛关注,赵普通过微博发布了自己的观点,提醒大众注意食品安全问题。
虽然这让他遭遇了央视的暂时停职,但他依然不后悔自己的行为,依然坚持表达自己的观点。
赵普的这种“真性情”让他成为了观众眼中的直率主持人,也让他在风头更劲的媒体环境中依旧能够站稳脚跟。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最后因为直率而离开了央视的舞台。
2015年11月1日,在主持完《晚间新闻》,到处那句“赵普在北京祝您晚安”后,他便像央视递交了辞呈。
离职之后,观众们见不到熟悉的赵普,纷纷在网络上猜测到,他是不是因为之前明胶事件而受到了影响,被央视雪藏。
还有的人说,他在电视台受到了排挤,因为直率的性格不讨喜等等众多猜测。
本想着悄悄离开的赵普,也不得不出面发声道,自己主动离职的,和其余的人没有关系,更不是因为电视台的雪藏。
他表示,辞职后他已经找到了人生新方向,九年的主播生涯让他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在制作《传人》系列节目期间,他深深被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所打动。
所以,在离开央视后,他立即投身到了文化传承事业中,他创建了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开始了对传统手工艺的深入研究和推广。
在这个过程中,他走访了全国各地的手工艺人,记录下一个个濒临失传的技艺,用镜头讲述匠人故事。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期,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认为传统手工艺难以带来经济效益。
面对质疑,赵普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他说:“传统手工艺虽然不是快钱,但这是我由衷热爱的事业。”
为了支撑团队运营,他继续接一些商业演出和主持工作,将收入投入到文化传承事业中。
从2017年开始,赵普创办了中国匠人大会,这个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也为手工艺人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他还策划制作了《不要叫我匠人》纪录片,用现代传播方式展现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多年的坚持收获了丰硕成果,2020年,赵普获得第六届“CRS中国文化奖”领军人物奖,他的著作《掇珍集》也广受好评。
这些荣誉背后,是他对传统文化传承事业的不懈追求。
如今已年过五旬的赵普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在他看来,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
他常说:“我只是个笨人,但我愿意做个坚持到底的长跑运动员。”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应被现代社会遗忘,作为中国匠人大学校长,他正带领更多年轻人投身传统文化传承事业,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这条文化传承之路上,赵普依然在前行,他说:“每当看到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手工艺,我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份执着与坚守,正是他对传统文化最好的致敬。
从央视主播到文化守夜人,赵普用十年光阴完成了最动人的转身。
当众人追逐流量与声量时,他俯身拾起散落民间的文化星火,将匠人手中的温度转化为时代的记忆。
这条路注定孤独——没有聚光灯下的喝彩,却有深山老窑里的薪火相传;失去名利场的喧嚣,却寻得千年技艺的无声震撼。
他像一位执拗的拾穗者,在快节奏的时代弯腰捡拾被遗忘的文明碎片,用笨拙的坚持对抗遗忘的洪流。
五十岁的他依然在路上,用行动诠释:真正的守艺人,不是活在过去,而是让传统活在未来的呼吸里,这份选择或许不够精明,却让生命有了沉甸甸的质感。
1、他从保安一路混到央视主持人?原央视主持人赵普首次回应 极目新闻 2025年3月13日发布
2、离开央视近七年的赵普 澎湃新闻 2022年8月25日发布
来源:静枫听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