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中央电视台 “焦点访谈” 聚焦 “老房更新” 新模式 —— 原拆原建,这一信号释放后,不少家里有老破小的人都坐不住了。也有人说三里河不一样,都是bu委领导,占着资源呢。但焦点访谈的播出,这可意味着城市核心区老破小的更新路径,要从 2015 年的 “棚改拆
前阵子中央电视台 “焦点访谈” 聚焦 “老房更新” 新模式 —— 原拆原建,这一信号释放后,不少家里有老破小的人都坐不住了。也有人说三里河不一样,都是bu委领导,占着资源呢。但焦点访谈的播出,这可意味着城市核心区老破小的更新路径,要从 2015 年的 “棚改拆迁模式”,全面转向 2025 年的 “原拆原建模式”,一场关乎千万家庭住房命运的变革,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帷幕。
提起 2015 年的 “棚改模式”,大家都不陌生。简单说就是政府把老破小拆掉,给居民一笔补偿款,居民拿着钱去其他地方买房,也就是 “棚改货币化”。这种模式虽然让不少人告别了破旧住房,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居民被迫离开熟悉的生活圈,去远郊买房面临通勤、教育、医疗资源落差等。而 2025 年的 “原拆原建模式”,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 居民要自己掏一部分钱拆自己的房,再掏一部分钱把新房盖起来,全程都需要居民主动 “掏钱参与”,听起来新鲜,却藏着多方共赢的巧思。
按照 “焦点访谈” 透露的信息,原拆原建的费用由三方共同承担:居民出三分之一,政府补贴三分之一,开发商承担三分之一。以北京为例,原拆原建每平米成本约 1.5 万元,居民只需承担 5000 - 6000 元 / 平米。一套 40 平米的老破小,居民自己掏 25 万左右,就能把老房子换成新房,剩下的费用全由政府和开发商兜底。这对居民来说,无疑是笔划算的买卖,要知道,在核心区买套新房,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原拆原建让居民花小钱就能实现 “住房升级”。
可能有人会问,开发商为啥愿意干这事儿?答案藏在 “面积增量” 里。原拆原建后,小区的建筑面积能大幅增加,多出来的面积会交给开发商,由其转化为商品房销售,以此收回成本。比如一栋原本 1 万平米的楼,原拆原建后能扩到 1.5 万平米,多出的 5000 平米商品房,只要顺利卖出,开发商承担的三分之一费用就能轻松回本,甚至还能盈利。而政府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满满,不仅能拿到税收,还能拉动 GDP 增长,实现 “财政增收” 与 “城市发展” 的双重目标。
更关键的是,原拆原建还是个 “刺激消费” 的好办法。居民把老房子换成新房后,装修、买家具家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就会促使居民把 “存款” 拿出来消费,带动装修、家电、家具等行业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原拆原建堪称 “一箭四雕”—— 居民改善住房、开发商盈利、政府增收、消费市场活跃,各方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根据行业判断,2025 年四季度起,原拆原建大概率会成为危旧房改造的核心模式,在全国大范围推开。未来 5 年,也就是 2030 年之前,大部分 D 级危房、C 级危房以及非成套住宅,都有望通过原拆原建实现 “华丽变身”。家里有老破小的居民,可得提前把钱包准备好,迎接这场住房 “升级红利”。
原拆原建给居民带来的好处,更是实实在在。首先是 “房龄归零”,不管原来的房子有多老,原拆原建后,房龄直接清零,土地使用年限也按新房标准计算,相当于拥有了一套 “全新的房子”;其次是 “产权归私人”,哪怕之前住的是公房或单位房,原拆原建后,产权都会完全归居民个人所有,彻底解决 “产权模糊” 的烦恼;最后是 “面积增加”,居民还能争取扩大住房面积,当然,增加的面积需要额外支付费用,但相比在市场上买新房,成本要低得多。
不过,也有人担心:要是家里实在没钱,拿不出原拆原建的费用咋办?别慌,目前已有两个解决方案。第一个是 “贷款支持”,居民可以用手里的老破小做抵押申请贷款,用贷款来支付自己承担的那部分费用,减轻当下的经济压力;第二个是 “房票安置”,如果一个小区里没钱的居民太多,原拆原建难以推进,就会直接启动拆迁模式,政府给居民发 “房票”,居民拿着房票去市场上买房,既能解决住房问题,还能帮助消化房地产库存,一举两得。
经过多年试点,原拆原建模式已经日趋成熟,如今借助 “焦点访谈” 的关注,即将走向全国。对政府而言,这是一种 “低成本、高效益” 的城市更新方式;对居民来说,是花小钱改善住房的好机会;对开发商和市场而言,更是新的发展机遇。
来源:绿居庄主在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