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制造强国,材料先行。新材料作为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石,正在引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3月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建材联合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基石》之《为国建材》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纪录片展示了中国建材自主研制的石英玻璃、玻璃纤维、碳纤维、特种水泥、功能石膏板、发电玻璃、氮化硅陶瓷球等与国家建设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8种新材料,纪录片播出后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作为我国非金属新材料领域的“国家队”,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下称“中国建材”)将新材料列入核心主业版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打造“国之大材”,助力我国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根本上要依靠科技创新。
从载人航天到交通运输,从海上风电到尖端电子信息,中国建材不断打破垄断与技术封锁,自主研发新材料,为一大批“大国重器”的诞生保驾护航,并打造出了世界一流水准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中国建材研制的“低渗氦耐辐照高纯石英玻璃”,应用于航天器的视窗,有效抵御宇宙射线的同时,能够保证航天器的准确定位;用4微米超细玻璃纤维纺织布料,中国建材实现了电子级玻璃纤维的一次极限突破,这种国产电子布在5G/6G、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尖端电子信息领域被广泛应用;一束筷子粗的SYT65(T1000级)碳纤维,足以拉动两架C919国产大飞机,中国建材建设的全球单体最大、年产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全面投产,中国成为世界上极少数具备碳纤维研发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国家;从乌东德到白鹤滩,中国建材研制的特种水泥,打破了世界水电站“无坝不裂”的魔咒,中国开启了世界无裂大坝之门;中国建材研制的氮化硅陶瓷球,突破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关键配件发展的瓶颈,应用于几乎所有需要轴承的地方,随着汽车、机械制造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陶瓷轴承球的市场需求仍在持续增长。
一系列创新突破的背后,是中国建材的坚持和投入。2016—2023年,中国建材在研发经费投入上年均达100亿元以上,复合增长率达到12.3%;近两年,新增发明专利2300多项,成功攻克大飞机碳纤维复材、大尺寸红外光学材料、高效发电玻璃等一批“卡脖子”技术。
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下线,建成百吨级 T1100 级碳纤维工程化示范线,全球最长147米海上风电叶片成功下线,首次实现集团专利在欧洲市场化转化……中国建材在中国乃至世界新材料产业的引领地位随之奠定。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中国建材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推动高性能碳纤维、锂电池隔膜、耐火材料、先进陶瓷、发电玻璃、人工晶体等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支撑形成10亿元级别—50亿元级别—100亿元级别梯次布局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发起设立150亿元新材料产业基金,前瞻布局半导体大硅片、光伏、光刻胶等新赛道,聚焦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前景,提前布局储氢气瓶、柔性玻璃、发电玻璃等新能源产业应用材料的研发和生产。
2024年,中国建材加快打造“第二增长极”,战新产业连续3年收入破千亿元、利润破百亿元。同时强化投资支持和示范引领,人工智能用特种玻纤等3个标志性项目入选国务院国资委战新产业“百大工程”。
材料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为中国的超级工程建设夯实了高质量发展基础,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力量。
中国建材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说,中国建材要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通过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常规增长,通过颠覆性新技术实现超常增长,通过迭代式创新实现百年长青的可持续增长。争当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排头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
2025年,中国建材锚定“非金属材料制造及相关资本投资”新主业定位,将在建设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的道路上加速前进。
企观国资是企业观察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企业观察报》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管主办的全媒体平台,被国务院国资委认定为“国资国企自有舆论平台”,致力于以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视角关注报道中国企业改革发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012024000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2号
来源:企观国资